原創 鄧瀟斐 果殼
經典恐怖片《猛鬼街》中騎三輪車的小女孩,她的出現仿佛在提醒觀眾,一大波血腥鏡頭正在路上 | https://wickedhorror.com
你是否也曾在恐怖片裡看見過這樣的場景,在空蕩昏暗的環境中,傳來孩子的笑聲/歌聲,余光中閃過孩子一閃而逝的身影……然後場景突變,那個孩子就在你身旁/身後瞪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你。
《壞種》中,由帕蒂·麥考密克扮演的羅達,是恐怖電影中出現的第一個經典兒童反派,影響了後世許多同類型影片 | Warner Bros. / Everett Collection
在那些帶給我們最多驚嚇的經典恐怖片中,孩子往往扮演了重要角色。1956年,恐怖片《壞種》(bad seed),塑造了銀幕上第一個恐怖片兒童反派經典形象羅達,影片中的經典臺詞「當犯罪離開社會的危險角落而潛入溫暖的私人住家之中 我們即將遭遇一種全新的恐懼」,堪稱在電影世界中,兒童顛覆人類正常秩序,作為全新的威脅登場的宣言。
看過《驅魔人》的觀眾估計永遠忘不了小女孩瑞根的這個懸浮場面
到了70年代,隨著《兇兆》(The Omen)、驅魔人(The Exorcist)等經典恐怖片的上映,兒童,似乎成為和層出不窮的外星怪物及超自然力量並駕齊驅的恐怖片要素。或被邪惡附體,或生而殘酷無情的真·死孩子,成為了讓多少人夜裡反覆驚醒的噩夢。
為什麼恐怖片裡的小孩子這麼嚇人?甚至比一般的鬼怪更可怕?今天我們來分析分析。
兒童形象的反差感
首先必須一提的,就是兒童形象顛覆帶來的的心理反差。
我們通常認為,小孩子是最無辜、純潔的象徵,理應讓人產生親近喜愛之情。
但是,銀幕裡出現的各種各樣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孩子——鬼怪孩子,瘋孩子,病態殺人魔孩子……徹徹底底顛覆了這一點,讓我們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
閃靈中的孿生小姐妹,一出場就自帶詭異氣質 | Warner Bros. / Everett Collection
這種正常-異常的反差越離譜,我們就越嚇得半死,因為這擊碎了我們內心一貫的認知,讓我們產生無法理解的荒誕和詭異感,讓大腦杏仁核瘋狂示警,告訴身體做出「戰鬥-逃跑」反應。
兒童的不可預測和未知性
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比較成年人所扮演的鬼怪,兒童的鬼怪天生帶有更多的不可預測性。
熟悉鬼片的朋友都知道,成年人幽靈、外星怪物,甚至變異生物的暴行往往被賦予了一定的邏輯或主題,比如復仇,比如有未達成的遺願,或是生前對某一類事物的執念,有時候甚至可以溝通。
但是,孩子呢?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人類對於兒童屬性的定義,就是簡單處理為成年人的倒影:脆弱,天真,可愛,無辜。然而隨著認知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深入研究,我們驚愕地發現,成年人的種種缺陷,貪慾、暴戾、嫉妒等等,也能在兒童的平行世界中找到一一對應之物。
日本經典恐怖片《咒怨》海報,出鏡的即是著名配角,怨靈兒童俊雄,影迷們謔稱,這個系列的主題就是,俊雄一開嗓,伽椰子就動手 | https://en.wikipedia.org
按照心理分析學派的觀點,成年人對兒童心理世界的研究越深入,越發現自己陷入某種認知失調,而恐懼的根源,則正來自於未知,以及尋常經驗的失效——你根本不知道這個死孩子會從哪裡冒出來,對你做些什麼,他到底是因為好玩,還是因為別的什麼奇奇怪怪的原因找上你。
當這種不可預測、不能理解、不可把控的未知恐懼襲來,我們只好兩股戰戰,幾欲先走了。
無處不在的恐怖谷效應
有人說,恐怖片裡的孩子根本不像真的、活著的孩子,就像是被吸走了靈魂一樣。
經典恐怖片《鬼娃追魂》系列的主角恰奇,雖然是個靈魂被困玩具娃娃中的連環殺手,但也符合「恐怖谷理論」 | https://en.wikipedia.org
的確,恐怖片裡的孩子往往有著類似孩童的外表,但會有很多細節時時刻刻在提醒你——這不是真的/活的孩子!!
這讓我們產生了「恐怖谷效應」,即當一個擬人的事物與人的相似程度達到一定臨界點時,我們對他的喜愛反而會降到谷底,反而產生極度反感恐懼的情緒。
「恐怖谷」一詞最初由德國精神病學專家恩斯特·詹池(Ernst Jentsch)於1906年的論文《恐怖谷心理學》中提出,而他的觀點被弗洛伊德在1919年的論文《恐怖谷》中闡述,因而成為著名理論。
近些年,心理學界對我們為什麼會產生恐怖谷效應提出了種種假設,如病態假說(病態的角色會引起我們本能的負面評價)、運動假說(運動會放大不合理)、感知不匹配(人類完全一致的特徵與非人特徵的不匹配)等等。
經分析發現,人類特徵和非人特徵的感知不匹配是造成恐怖谷效應的最核心因素。
如咒怨中的佐伯俊雄,乍一看好像只是一個在桌子下玩捉迷藏的小男孩,但你瞬間就會意識到他與活人不同的特徵:慘白的肌膚,純黑的瞳孔和眼線,直愣愣的冰冷眼神……無不是在暗示你,這不是人!只是個披著孩子軀殼的怪物。
就問你怕不怕!
兒童危險的好奇心
每個人或許都曾聽過這樣的民間傳說:小孩子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東西,但是慢慢長大後就看不見了,這背後體現的心理是什麼呢?正如認知心理學派所宣稱的那樣,兒童與外部世界的最初交流,不拘於成人的經驗,或者基於理智的探尋,而出於來自本能的好奇,正因為如此,兒童才比成人更容易置自身於危險境地:當無知與好奇疊加在一起,則來自外界的危險最容易乘虛而入。
從溫子仁《叫魂》系列中,擅闖新宅禁忌之地而招致邪靈上身的兒童,到《咒怨》中,出於好奇而打開電視錄像機觀看貞子病毒錄像的兒童,都揭示了一個恆久的主題:好奇心是人類得以發展生存的持續動力,是人類在幼年時期生命活力旺盛的最佳體現,同樣也是災禍的根源。我們對探索造成的進步和知識增進有多喜愛,就對探索中遇到的未知和危險有多恐懼,一如一枚硬幣不可分割的兩面。
參考文獻
[1] Kätsyri, J., Förger, K., Mäkäräinen, M., & Takala, T. (2015). A review of empirical evidence on different uncanny valley hypotheses: support for perceptual mismatch as one road to the valley of eerines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390.
[2] Balanzategui, J. (2017). The Uncanny Child in Transnational Cinema.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作者:鄧瀟斐
原標題:《恐怖片裡的小孩子,最讓人不寒而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