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在線報導: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完成全部拓展試驗,計劃於19日擇機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將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天宮二號是2016年9月15日發射太空進入軌道的,截止到現在已經在軌飛行超過1000天時間。
「天宮二號」完成歷史使命再入大氣層
先來認識一下「天宮二號」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在「天宮一號」備份目標飛行器基礎上改進研製而成,由實驗艙和資源艙組成。
「天宮二號」的結構圖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長10.4米,艙體最大直徑3.35米,太陽帆板展開後翼展寬度約18.4米,起飛重量約8.6噸,具有與神舟載人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等重要功能。
「天宮二號」有什麼作用?
「天宮二號」的日常工作非常忙碌,到目前為止,它完成了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對接,將太空人運送至天宮二號,完成了太空人中期駐留,完成了考核面向長期飛行的乘員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關技術,完成了對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驗證了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等等,天宮二號還完成了中國空間站發展的重要使命。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
為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定製的高性能航天「數位相機」,安裝在天宮二號對地觀測面的「肚子」上,能夠實現跟隨天宮二號的飛行角度變化從多個方位對地成像。
這臺「數位相機」具有信噪比高的特點,地面解析度達到100米,所看到的地表景物細節更加精細。這些新型的探測圖像將可廣泛應用於氣象預報、大氣探測、氣候變化、農業生產、海洋災害預防、航海安全保障等多種領域。
太空培養植物
航天發展非常迅速,如果人類長期在太空中生活,那麼在太空中培養植物就是重要的課題。
在太空中種植植物
在天宮二號上,設計了一個溫度適宜、光照可控的迷你培養箱,實現了從種下種子,一直到收穫種子的全過程。以往的太空植物培養實驗周期都不超過20天,只能展開幼苗階段的實驗,而這次是我國首次在空間完成「從種子到種子」全過程的空間植物培養實驗。
天宮二號的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小型空間實驗室,旨在解決一定規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具備開展各種工作和試驗的條件。
我國正式邁入「空間站時代」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制定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一是航天員上天;二是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實現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並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三是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對接
2011年9月29日,長徵二號FT1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沖天而起,將天宮一號精準發射入軌。隨後,天宮一號相繼迎來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完成太空飛行器組合體控制與管理、航天員在軌駐留保障等一系列技術試驗驗證,獲得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和應用成果。2018年4月2日,它完成使命,入落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快遞小哥」天舟一號成功與天宮二號握手
如今,隨著天宮二號任務的結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空間站工程也將全面展開,中國也由此正式邁進「空間站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