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如果你能夠控制第五維和第六維,就可以在時間上回到過去,或前往不同的未來。
「超弦理論」認為,宇宙同時存在於十個維度上。圖片來源:印度蒂魯吉拉伯國家技術研究所。
當有人提及「不同的維度」,我們傾向於想到的是類似平行宇宙這樣的東西——與我們現實平行的替身,只是那裡的一切以不同的方式在運作和發生著。但是,真正的維度,及其在宇宙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大眾的說法差別相當大。
分開來說,維度只是不同的面,通過它們,我們感知到了現實。在日常經驗中,我們會立即覺察到周圍存在著三個維度——它們確定了宇宙中所有物體的長度、寬度和厚度(分別對應 x、 y、z 三個軸)。
除了這三個可見的維度,科學家相信還可能存在著更多的維度。實際上,」超弦理論「的理論框架認為,宇宙存在於十個不同的維度中。這些不同的面支配著宇宙、自然的基本作用力,以及所有其內部的基本粒子。
第一個,正如已經提到的,是能夠形成長度(亦即 x 軸)的維度。解釋一維的最好物體是直線,它只有長度,而沒有其他可識別的特點。加上第二維,y 軸(或寬度),你得到的就是一個具有二維形狀的物體(像一個方形)。
第三個維度涉及的是厚度(z 軸),它給所有物體帶來了領域感和橫截面。三維的最好例子是立方體,它存在於三個維度中,有長度、寬度和厚度,因此有了體積。除了這三個,還有七個對我們來說並不顯而易見的維度,但它們會對宇宙和現實產生直接影響,因此仍然是可以被理解的。
宇宙時間軸,起始於宇宙大爆炸。根據」弦理論「,這只是許多「可能世界」中的一個。來源:NASA
科學家相信第四個維度是時間,它在某一個點上支配著所有已知物質的屬性。和其他三個維度一起,獲知一個物體在時間中的位置,是標出它在宇宙中位置的基本方法。其他維度則是更深層可能性開始起作用的地方,解釋它們間的相互作用,對物理學家來說,是一件特別麻煩的事情。
根據「超弦理論」,在第五維和第六維上,出現了「可能世界」的概念。如果我們能夠通過第五維進行觀察,就會看到一個與我們這個世界稍有不同的世界,並給予我們一種測量我們這個世界與其他「可能世界」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方法。
在第六維上,我們將看到一個布滿了「可能世界」的平面,在這裡,我們可以用與我們這個宇宙相同的初始條件(也就是宇宙大爆炸),對那些「可能宇宙」進行比較和定位。理論上,如果你能夠控制第五維和第六維,就可以在時間上回到過去,或前往不同的未來。
在第七個維度上,你可以觸及所有擁有不同初始條件的「可能世界」。無論是第五維還是第六維,它們的初始條件都是相同的,而隨後的表現是不同的,但是此處,從時間的起點開始,一切都是不同的。第八維則再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現這類「可能宇宙」歷史的平面,這些「可能宇宙」中的每一個都有不同的初始條件,並能分化出無限多種可能性。
在第九維上,你可以對所有這些「可能宇宙」的歷史進行比較,這些「可能宇宙」擁有完全不同的物理學法則和初始條件。在第十維度,也就是最終維度上,我們所到達的高度已經涵蓋了一切可能性和想像力。自此以後,像我們這樣低等的凡人再也無法進行想像,它是維度意義上我們所能設想的自然極限。
「卡拉比-丘」流形所解釋的額外維度,在這裡所有基本粒子的屬性都是隱藏的。來源:A Hanson
額外六個無法感知維度的存在,對於「弦理論」在解釋自然時保持連貫性是必要的。我們事實上只能感知其中四個維度的原因,可以用兩種機制來解釋:要麼這些額外的額度捲縮在極小的尺度上,要麼我們這個世界存在於一個三維的子流形,也就是一張「膜」上,在這裡,除了引力,所有已知粒子都是受到限制的(亦即膜理論)。
如果額外維度是捲縮的,那麼這六個維度就必然存在於「卡拉比-丘」流形(上圖)中。即便我們無法感知它們,它們也可能最初支配過宇宙的形成。這就是為什麼科學家相信,用望遠鏡研究來自早期宇宙的光線(如幾十億年前),回望時間上的過去,就可能會看到這些額外存在的維度影響宇宙演化的方式。
正如其他候選「大統一」理論——也就是所謂的「萬物理論」——一樣,之所以相信宇宙是由十個維度構成的(或更多,取決於採用哪種弦理論模型),是因為它們想要把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和引力的存在統一起來。簡短地說,這是一種想對宇宙中所有已知的力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其他「可能宇宙」自身可能的運作方式進行解釋的嘗試。
文/Matt Williams
譯/老孫
--------------完-----------------
薦:
聲明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於網際網路,不代表本訂閱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