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除了養貓和養狗以外,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養起了其他不同尋常的動物。比如刺蝟、蜥蜴、龜、鳥類、節肢動物等等。
像我的一位好朋友,在我們剛認識的時候他就在養蠍子,如今粗算下來也有近10年了。至於問他為什麼要養蠍子,他的回答倒是乾脆利落:「還能為什麼?帥啊!」
這話倒是沒錯,也許在有的人眼裡,蠍子是猙獰恐怖的惡魔。但僅從外表來看,蠍子那一雙大鉗子、一條毒尾以及那一身鐵甲,確實符合了一些人的審美。比如像帝王蠍這樣的蠍子,看一眼就讓人有點上頭了。
朋友相當喜歡他的蠍子,那感覺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因為私交甚好,我也偶爾會拿蠍子這個話題跟他開玩笑。但無奈自身才疏學淺,怎麼調侃都調侃不到點上。
終於有一天,我從書上看到了一個有關蠍子的冷知識,立馬就找到朋友,然後一臉神秘兮兮地跟他說:「來,來,來,我要告訴你一個有關蠍子的秘密。」
當時朋友一臉好奇地看著我,我也不賣關子,立刻一臉嚴肅地和他說道:「你知道嗎?蠍子的肛門就長在它的尾巴上,而且是跟毒針處於同一個地方。」
朋友一開始還以為是我在開玩笑,直到確認這是真事後,瞬間就呆住了。
其實我能理解他的感覺,平常一直認為蠍子很帥,結果如今知道了這麼一個惡趣味的知識後,瞬間就不敢正視蠍子捕獵了。既然肛門和毒針長在同一個地方,那蠍子將毒液注射進獵物體內時,它注射進動物體內的到底是什麼?是毒液還是……
誒,還有一個問題,蠍子總是喜歡將自己的尾巴翹過頭頂,那這樣一來上廁所怎麼辦?該不會是……「屎倒淋頭」?
我猜各位現在的表情一定跟我朋友當時的表情一樣,其實啊,有關「蠍子的肛門長在尾巴上」這句話,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這麼簡單,接下來我就給大家好好說道說道。
尾巴?腹部?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肛門作為生物排洩的最終部位會跑到蠍子尾巴上去?其實答案很簡單,蠍子的尾巴,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並不是我們所謂的尾巴,而是它的腹部。
至於蠍子為什麼要長出這麼奇怪的身體結構,那我們就得先來說說它的親戚。蠍子是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蠍目的動物,也就是說它和蜘蛛是一家人。雖然蠍子和蜘蛛的外表差異極大,但還是有許多身體構造是一樣的。
比如蠍子和蜘蛛一樣,身體都可以分為頭胸部和腹部。並且都有4對腳和一對須肢,只不過蜘蛛的須肢和其他的步行足沒有什麼區別,而蠍子的須肢則特化成為了一對大鉗子。
我們去觀察蜘蛛,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它的頭胸部和腹部並沒有完全連在一起,中間有一道很明顯的分界線。而當我們去看蠍子時,就會發現基本上分不清它的頭胸部與腹部之間的分界線。
其實這是自然演化的結果,在蜘蛛與蠍子之間,還存在著一些過渡物種,比如擬蠍,它們的頭胸部與腹部之間的分界線已經不太明顯。而如果說到盲蛛,它們甚至將頭胸部和腹部徹底地融合在一起。
從背面來看,蠍子也好,盲蛛也罷,它們的身體個個部分都融合在了一塊。但如果我們將它們翻過來,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蠍子的步行足、螯肢、口器通通都集中在前部,而身體的中部以及後部的尾巴上都沒有任何的附屬物。
沒錯,只有蠍子的身體的前部才是它們的頭胸部,而後面的部分都是它的腹部。
當然,儘管蠍子毒針也是長在腹部上,但它和肛門還是分開的,所以大家也不用擔心蠍子在給獵物注射毒液的時候灌錯東西。
而蠍子排洩的時候,它們會把尾巴給放下,然後將肛門朝外進行排洩,所以大家也不用擔心蠍子會出現「屎倒淋頭」的情況。
人們對蠍子的誤解
1.身份的誤解
雖然蠍子是節肢動物當中比較為人所熟知的那一類,但是很多人依舊對蠍子有著嚴重的誤解,而最常見也最低級的誤解就是對蠍子身份的誤解。
許多人都將蠍子稱作昆蟲,甚至有的人還將其與龍蝦混淆,在我看來這樣的行為足以收進教科書裡當反面教材。
事實上昆蟲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的動物,而蠍子則是節肢動物門—蛛形綱的動物,別看它們從外表上看起來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但其中的差別是如同人類和鳥一樣。
至於龍蝦,它則是節肢動物門—軟甲綱—十足目—龍蝦科的動物,同樣是關係遙遠到了拜年都拜不到一起。
其實從對蠍子身份的誤解這件事上來看,目前國人對於生物的了解程度還是比較低的,所以有關生物的科普還是很有必要的。
2.危險性的誤解
許多人一聽蠍子的毒針有毒,都立刻嚇壞了,以至於在日常生活中隨便看到一隻蠍子就敬而遠之,更極端一點的甚至會找出工具將其打死。
但實際上,全世界這麼多蠍子當中只有25種蠍子會對人類的性命造成威脅,其中大部分的都是鉗蠍科的成員,而它們基本上也不在我國有分布。
另一方面,蠍子的毒液主要是由肽分子、神經毒素、酶抑制劑等化學元素組成,就算真的不幸被蟄了,只要能夠及時治療,還是可以保證性命無憂的。
當年朋友在聽了蠍子的冷知識後,雖然呆立了很久,並且之後見到蠍子的眼神都變了。但他對於蠍子的熱愛依舊不減,每天依舊會專心地去觀察和伺候這些神奇的節肢動物,樂此不疲。
其實我還是挺羨慕他的,將精神依託到動物身上,也許這是每我們每一個喜愛野生動物的人的真實寫照吧。也正是因為喜愛野生動物,我們才會認真的去科普它們、保護它們。
因為熱愛,所以了解,因為了解,所以更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