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城裡人,很少有見過野生蠍子的。即便有,可能都是獨特的兒時記憶。作為「五毒之首」的它,7000萬年來外形幾乎不曾改變,只是它生存的空間被壓縮得越來越小,令我們更加難以見到。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陝西僅有的一種蠍子——東亞鉗蠍,了解它與眾不同的生存技能。
蠍子這種長相奇特的節肢動物,最早出現於四億三千萬年前的希留利亞紀,全世界有1700餘種,我國有15餘種,其中東亞鉗蠍分布最廣,它體型不大,只有成人拇指般大小。
>>獨特的身體結構
任何蠍子都有毒,只是毒性大小不同。大多數蠍子的毒素足以殺死昆蟲,但對人無致命的危險,只引起灼燒樣的劇烈疼痛,所以「五毒之首」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
東亞鉗蠍全身表面都是高度幾丁質的硬脆皮,像外骨骼一樣保護著它們。與昆蟲不同,蠍子的身體分為前體部、中體部和後體部三個基本部分。前體部是一塊結實的頭胸甲,背部中央有一對中眼,前端兩側各有3個側眼,螯肢、觸肢和步足也全部著生在前體部;中體部則是肥厚的「肚子」。而在腹面位於前體部與中體部交接的地方,有一對近三角形的具有梳齒狀結構的櫛器,這是蠍子感受地面震動的器官。而細長的「尾巴」就是後體部,有可以用來蜇刺的結構——「尾節」,尾節具有膨大的毒囊和尖銳的蜇刺。另外,蠍子的嗅覺也十分靈敏。
>>獨特的獵殺方式
東亞鉗蠍和其他蠍子一樣,完全為肉食性,晝伏夜出捕食。到了晚上,它們常常從棲身的石縫或地下出來覓食。它們時常會探出身體前半部分,將鉗子一般的螯肢張開,靜待獵物靠近,然後出擊,它們先夾住獵物,後腹部(蠍尾)舉起,彎向身體前方,用毒針蜇刺,注入毒液,然後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開,先吸食捕獲物的體液,再吐出消化液,體外消化後再吸入,所以進食的速度很慢。
蠍子捕獵並非必須使用蜇刺,當獵物很小或者沒有明顯的掙扎能力時,東亞鉗蠍也可能會直接用螯肢撕扯獵物吃掉。
>>紫外光下無可遁形
東亞鉗蠍喜暗怕光,奇特的是,用紫外光照射蠍子時,它們會發出明顯的螢光,研究表明蠍子的體壁層中含有一些螢光物質,這些螢光物質會日益積累,同時也會在紫外光下分解,這使得它們的身體在紫外光下無可遁形。所以,捕蠍子的人都會利用它們的這一特性,利用紫外線燈夜晚獵捕它們。但剛剛蛻皮或新生的小蠍子不會產生螢光,關於蠍子為何會產生螢光尚無定論,有人推測是為了同類間相互識別或警示作用。
>>生下孩子都背在身上
蠍卵胎生或胎生,東亞鉗蠍是胎生。每年到了七八月的繁殖期,一對東亞鉗蠍也會手拉手跳起「求偶舞蹈」,雄蠍觸肢的鉗夾著雌蠍的鉗,兩蠍頭對頭,拖來拖去,求偶行為可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然後,雄蠍從生殖孔排出精莢粘於地上,把雌蠍拉過來,使精莢的游離端與雌孔相接觸,游離端有一槓桿裝置,因受雌體生殖區的壓力而釋出精塊。雌蠍接納精子後,可連續產仔3~5年。
雌性東亞鉗蠍通常能產下15~20隻小蠍子。新生的小蠍子看起來肥胖可愛,它們在母親的背上不吃不喝,只是安靜地等待。如果受到驚擾從母親背上掉落,它們還會再爬上去,在母親的背上待一周左右,完成第一次蛻皮後才離開母親獨自生活。共經5次脫皮(6齡蠍),到第3年才變為成蠍,但到第4年秋天才能繁殖。從出生到繁殖,約需3年,大致可以連續繁殖5年,其壽命8年左右。
>>每年冬眠 常被模仿
東亞鉗蠍和很多蠍子一樣有冬眠習性,11月上旬開始慢慢入蟄冬眠,一般4月中下旬出蟄,全年活動時間有6個月左右。蠍子雖是變溫動物,但它們還是比較耐寒和耐熱。外界環境的溫度在40℃至零下5℃,蠍子均能夠生存,冬眠時完全依靠體內儲備的營養維持。
另外,因為兇名在外,蠍子在自然界中還常被其他昆蟲模仿,其中最著名的有兩種,一種叫偽蠍,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種「迷你版蠍子」儘管前半部分和蠍子非常相似,但它們沒有尾巴和蜇刺,是與蠍子同屬於蛛形綱的親戚。在室內,它們會捕食更小的節肢動物及各類蟎蟲。還有一種叫鞭蠍,體型比東亞鉗蠍大,身後有一根鞭子一樣的「尾巴」,這類無毒的蛛型類動物能噴射出有明顯酸味的防禦液,因而又被稱為「醋蠍」。鞭蠍也常被誤認為是蠍子,鞭蠍也沒有蠍子那樣粗壯的尾巴和蜇刺,常在南方能見到。
雖然我們很難見到東亞鉗蠍,但作為一種獨特的掠食獵手,對生態的指示作用顯著,希望它們安好,在陝西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許珊珊 攝影 鄧小衛
來源:
華商網-華商報相關熱詞搜索:它世界東亞鉗蠍肉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