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化,就是我們常說的葬法之一——火葬,除了火葬之外,還存在土葬、樹葬、水葬、天葬等方式,所以在世界不同的地區,葬禮的方式也存在差異。
火葬算是一種新型葬禮方式,自20世紀開始的,其中實施火災比例最高的是在日本,高達90%,而中國也不低,佔比53%。在如今的城市之中,幾乎所有的死亡後屍體,都是採用這種葬禮模式,在焚燒屍體之後,將其放在一個「骨灰盒」之中,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會放在陵園之中,沒有條件就隨之丟棄了。
當然大部分情況之下,都是葬在陵園,部分人可能會將死亡之後的骨灰帶回鄉下,然後重新安葬,同時也還有撒於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等等,這個就需要分人。
火化的處理
火化的時候,是將死人的屍體放在一個箱子之中,然後將其放入到高達760度至1150度的火化爐之中,這個過程,整個屍體的大部分器官和軟組織都會因排放系統釋出的熱力和氣體而破碎和氧化,而整個死亡屍體的焚燒過程大概持續約兩個小時左右,所以一旦進入到了火化爐,那就不可能還有活著出來的情況了,直接變成灰了。
而這個灰主要就是火化後,所有剩下來的幹骨頭碎片,大部分都是人體所含的鈣磷酸鹽及次要礦物質,當然由於人體大小不一樣,所以產生的骨灰盒剩餘的物質都不是一樣的,特別是量的變化區別大。一般情況而言,成人在火化之後留下的骨灰平均重量約2.4公斤,男性骨灰超過2.7公斤也算是比較少的,而女性一般都是低於1.8公斤,這就是火化處理後的一個情況。
那人火化後基因去了哪裡?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類基因到底是在什麼地方,站在科學的角度來講,人體基因是存在於DNA中,而人類的DNA存在於細胞核的染色體上和線粒體中, 細胞核中的DNA佔大部分,線粒體中的DNA佔少部分。那意味著火化後的基因基本就沒有了,細胞消失了,那麼火化基因也就不存在,並且在高溫的條件之下,高達760度至1150度進行「細胞燃燒」。
這些細胞也是以「汽化」為主,所以不可能還存在任何的基因,雖然有一個「積少成多」的說法,人類基因組也是構成身體的一部分,至少還會預留下一點才可能吧?確實這個道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汽化」之後,基因組也會跟其改變,所以大部分都會變成「無形狀態」,基因組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還有遺留的片段,那麼也是以基因載體為主,承載細胞的器官轉變,演變成為骨灰存在,所以最多也就是遺留在了骨灰之中,除此之外也就沒有其他的形式存在了,這也相當於是火化之後的人體轉變。
最終人體基因會到傳播到什麼地方?
這就看火化之後,自己的家人會將骨灰放在何處去,如果是繼續埋葬的話,那麼這些物質也會提供其他生物群體的能量,後傳播在其他物質之中,當然一般經過高溫處理的人體,是毫無價值的骨灰,就算人體本身所含有的能量物質,也是完全破壞了,所以只有極少能量還存在,具有一定的傳播性,但是這個可能性也很低了,包括植物吸收等方式。
所以如果我們要說出一個路徑的話,人體基因最終也就是回歸到自然之中了,這只能算是一個合理的說法,但是如果站在科學的角度來講,當火化之後,一切的物質都不存在了,所以也算不上回顧,一盒骨灰是不可能含有「存活」下來的基因,載體都沒了,哪裡有,是不可能的情況。這就是生命的一種承載形式。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人的生命也相當於是許多物質構造出來的,是大規模的細胞構建了人的身體,一旦失去了它們的相互支撐,那麼人體也就不存在了,就別說基因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