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時代的「魯班」非3D列印莫屬,飛天遁地、怪異嶙峋,無論怎樣的物件似乎都能夠被3D製造。從零部件到跑車、從子彈到住房,從指紋手套到心臟模型,只要需要模型和原型,3D列印(增材製造)就有用武之地,剛剛結束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其會徽就是由3D列印所製造。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主任瞿國春在5月10日接受採訪時稱,去年全球增材製造(3D列印)產業產值已經達到97.9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3.5%。其中,增材製造零部件的產值佔比達12%,增材製造應用方式逐步從設計走向了直接製造,這意味著到了真正的產業化階段。
目前,3D列印技術的技術分類有SLA、CLIP、3DP、FDM、PolyJet、NPJ、SLM、SLS、LMD、EBM等,大多已得到了廣泛應用,並且隨著技術自身的發展,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展。儀器信息網將通過本文重點對3D列印在以下幾個領域的應用進行介紹:
3D列印汽車行業中應用淺談:
根據SmarTech調研報告預測,3D列印技術在汽車行業的總市場到2023年有望達到22.7億美金。除了零部件設計與製造,汽車外觀造型、內部結構或汽車內飾為汽車製造業注入了新鮮血液,不僅是汽車零部件的設計與製造,而且汽車外觀造型、內部結構或汽車內飾功能上的設計,不同程度地應用了3D列印技術。
世界首輛3D列印汽車—原型機Urbee於2013年問世,整個車身採用3D列印技術一體成型,整車的零件列印只需2500小時即可完成,生產周期遠遠快於傳統汽車製造周期。目前3D列印技術在汽車設計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概念模型開發、功能驗證原型製造、工具製造及小批量定製型成品生產四個階段。近年來3D列印在造型評審、設計驗證、複雜結構零件、多材料複合零件、輕量化結構零件、定製專用工裝、售後個性換裝件等方面的應用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家採用。
3D列印醫療行業應用淺談
救死扶傷需要充分發揮醫療資源潛能,而3D列印已經成為了醫生的左膀右臂。時至今日,醫療行業已經有了從器械、器官到手術的全方位3D列印而成的產品以及以及應用。最簡單的應用是使用金屬、塑料等非活體組織材料定製化假肢、牙科、骨科植入物、助聽器外殼等醫療器械,這方面的應用已然非常普及,進階一點,還可以用3D列印製造血管、軟骨等活體組織,更有甚者,甚至可以列印人工肝臟、心臟等。
3D列印在醫療領域還有一項讓人垂涎的應用就是輔助手術,通過3D列印的三維形狀構建,可以在手術前看到病變處之外的其他區域,並可以在真正的手術之前展開多次模擬訓練,減少手術實施的風險。
3D列印食品行業應用淺談
3D列印在食品行業的應用仍處於初級階段,但利用多材料食品3D列印技術解決膳食平衡問題是其中的熱點應用之一。通過對材料盒中的食物原料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3D列印技術可以列印出適用於不同營養需求的青少年、老人、孕婦和病人食品。這其中3D列印食品材料配方及成型工藝、食品3D列印平臺的設計與製造、食品列印專用噴頭的研發、溫度和壓力控制系統的研發、3D食品列印軟體的研發,所研發的新裝備標誌著智能3D列印在膳食平衡和新食品開發領域的發展方向。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食品,不僅生產流程簡化,成本降低,還可以進行個性化定製外形。特別在航空食品領域,3D列印可以用於製作保質期可長達30年的航空食材。
3D列印航空航天應用淺談
在航空航天領域,3D列印正在進入產業化生產,以下幾種零部件及設備的應用非常普及:渦輪葉片的鑄造型芯、發動機支架、燃料噴嘴、其他零部件,甚至嵌入式二維碼,利用3D列印可以形成高複雜的內部冷卻通道結構。航空航天正在利用3D列印來改善資產的分配,減少維護費用,並通過製備更輕的部件節省燃料成本。
3D列印建築行業應用淺談
與傳統建築方式相比,3D列印建築技術不僅速度快,不需要使用模板,可以大幅度節約成本,而且還具有綠色、環保、低碳的特點,並且可以降低安全隱患。3D列印在建築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建築設計階段和工程施工階段。在建築設計階段,設計師們能夠通過3D列印實現更多天馬行空的創意,其次,運用3D列印技術能夠對部分特殊設計提前做出有效的預估。在工程施工階段,3D列印技術可以極大的縮短工期,提供高質量的應急住房。
從功能技術層面來講:未來印表機可能朝著多功能方面發展,成為能夠獨立列印建造輪廓、列印鋼筋、列印裝飾面、安裝管道、刷漆、貼瓷磚等多功能建造機;能夠列印無需臨時支承的懸空或挑空結構,這對建築結構的選取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除上述幾個領域之外,3D列印在武裝設備、服裝、教育、工業設計、文化藝術、機械製造(汽車、摩託車)、軍事、影視、家電、輕工、考古、雕刻、首飾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具體來說可以影響到包括設計方案評審、製造工藝與裝配檢驗、功能樣件製造與性能測試、快速模具小批量製造、建築總體與裝修展示評價、科學計算數據實體可視化、醫療工程、首飾及日用品快速開發與個性化定製、動漫造型評價、電子器件的設計與製作等。
科學儀器如何助飛3D列印
遵循著馬太效應,如今熱度越來越高的3D列印,也迎來了越來越多科學儀器的助陣,儀器信息網編輯匯總整理了本網和網絡與3D列印相關的儀器解決方案,以饗讀者:
掃描電鏡
掃描電鏡是檢測3D列印物品表面缺陷的有效工具,2016 年,Walczak 等人(Applied Computer Science, vol. 12, no.3, pp 29-36)通過3D列印方法,對 17 – 4PH 鋼製品的特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掃描電鏡分析顯示雷射燒結後的焊接表面的結構中存在缺陷,這種現象是不合需要的,降低了列印物品的質量。
行業應用方案入口:掃描電鏡在3D列印行業中的應用
粉體流變儀
增材製造也稱3D列印,是一種潛在的高效製造技術。通常涉及按嚴格的技術規範「列印」複雜組件,具體方法是逐層堆積粉體,然後選擇性地熔結。控制粉體性能對於過程效率和成品質量至關重要。當形成粉層時,粉體流動和裝填方式決定了該性能的各個方面。原料的多變性會導致松裝密度不一致、粉層不均勻、抗張強度低以及表面光潔度差。
行業應用方案入口:FT4在增材製造中的應用
元素分析儀
目前3D列印金屬粉末製備技術主要以霧化法為主(包括超音速真空氣體霧化和旋轉電極霧化等技術),粉末存在大的比表面積,容易產生氧化。因此,對不同體系的金屬粉末,氧含量均為一項重要指標,對於普通的金屬粉末,如不鏽鋼,含氧量要求在800-900ppm以下,對於活潑金屬,如鈦合金,一般要求在1300-1500ppm,在航空航天等特殊應用領域,客戶對此指標的要求更為嚴格。此外,部分客戶也要求控制氮含量,一般要求在500ppm以下。大多數增材製造的方法都是基於同樣的工藝步驟。雷射光束會局部融化金屬粉末上層,使其固化進而形成一層固態材料。這一步驟重複一遍又一遍直到最終產品被生產出來。所要使用的金屬粉品質由粒度分析方法(如篩分法)測定,某些情況下,元素分析也可以在增材製造過程之前用於檢測其品質。
行業應用方案入口:對增材製造金屬粉末和金屬部件的元素分析
粒度粒形分析儀
金屬3D列印常用的粉末粒度範圍是15-53μm(細粉),53-105μm(粗粉),部分場合下可放寬至105-150μm(粗粉)。目前市場上主流SLM 成形設備要求的鋪粉層厚是20-50μm。而GBT1480-2012《金屬粉末 幹篩分法測定粒度》適用於大於45微米的粉末顆粒,所以已不太能滿足金屬3D列印粉末粒度測試要求。雷射粒度儀適用於0.1μm到2mm的粒度分布分析,但雷射粒度儀存在如折射率難以確定,進樣量少,沒有顆粒形態信息,將顆粒等效成球形導致不規則樣品的測量準確度不高等一些瓶頸。SLM 成形專用金屬粉末是通過氣霧化法製備得到的,顆粒一般呈球狀,但也會出現形狀不規則的顆粒,顆粒球形度直接影響粉末的流動性和松裝密度。粒度粒形儀可以測量球形度,並且解決電鏡耗時長,無法進行質監檢測的不足。
相關儀器連結:多功能粒徑及形態分析儀CAMSIZER X2
還有哪些科學儀器可以助力3D列印行業,歡迎讀者朋友們在下方評論區探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