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分享
穆索爾斯基:《荒山之夜》
音樂家簡介
穆捷斯特·彼得洛維奇·穆索爾斯基
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
穆捷斯特·彼得洛維奇·穆索爾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年—1881年),俄國作曲家,1839年3月21日生於託羅別茨縣卡列沃村。
他主張音樂必須反映現實,表現人民的精神面貌。其作品具有民族性和獨創性。1863年返回聖彼得堡,進一步受到了以H.r.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經歷了深刻的思想轉變,形成了進步的世界觀與藝術觀。他的民主思想傾向和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產生在這個時期。1881年3月28日卒於聖彼得堡。
音樂背後的故事
他用音樂描繪魔王撒旦的到來
陰慘的聲音從地下湧上來。
女妖們尖嘯著出現。
然後,黑暗之神車爾諾勃格上場。
眾妖對魔王進行禮讚和祭奠。
妖魔狂歡作樂。
狂歡高潮之時,
遠方傳來鄉村教堂的鐘聲。
群妖立即潰逃離散,此刻,天已破曉。
——果戈裡小說《聖約翰之夜》
《荒山之夜》的故事是取材於俄羅斯民間神話傳說《聖約翰之夜》的交響音畫作品,這首作品作於1876年,作曲家去世後由「五人團」的另一位作曲家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於1886年整理並配器。
作者在原稿上有一段文字描述:
來自地下深處非人類的轟鳴。
黑暗幽靈的出現,以及隨後黑暗之神的登場。是對黑暗之神的讚頌和陰間的祭奠,狂歡作樂。
在狂歡作樂最熱鬧時,遠方傳來鄉村教堂的鐘聲,這聲音驅散了黑暗幽靈。破曉。
(這是作曲家對俄羅斯神話傳說的發散想像)
同名針幕動畫短片《荒山之夜》是俄裔法國導演亞歷山大·阿雷克塞耶夫於1933年創作,他將俄國作曲家穆索斯基的音樂交響詩《荒山之夜》拍成動畫,該動畫片最為實驗性的動畫短片,在動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1941迪士尼動畫版《荒山之夜》
樂曲導賞
作品快板速度,表現了狂歡之夜的情緒,直到結尾處,表現破曉之後的平靜,音樂的速度才放緩。樂曲開始即以低音量演奏的急速三連音和之後加入的木管、銅管樂器組勾畫出荒山之巔,群魔亂舞的瘋狂場景。
群魔的出場是為黑暗之王的現身做鋪墊,長號與大號在低音聲部的齊奏中,演繹出威嚴而低沉的旋律。之後出現樂隊齊奏,並升高半音,
模仿前段旋律,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性。
樂曲逐漸加強力度,在原快板的速度上繼續加快,達到激烈的高潮,狂歡進入癲狂,仿佛一個個幽靈在空中飛舞、騎著掃帚的女巫呼嘯而過。
突然,遠處傳來微弱清脆的鐘聲,天已漸漸破曉,牧歌一樣的旋律預示著熟睡的農民甦醒,再也聽不到狂歡的喧鬧,群妖悄悄溜走,音樂也在這樣的平靜安寧中結束。
內容源自網絡
版權申明:圖文,音頻,視頻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請大家隨時關注山西保利大劇院公眾號
也許,會帶給你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