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潮湧的河流也為數不少,但浙江省的錢塘江湧潮卻以其浩渺壯名於世。在湧潮的強度上,亞馬遜河興許可以和錢塘江潮一比,但江潮景的變化萬千,是其他任何河流所無法望其項背的。汐的漲落有一定的規律,中國人早就認識了這一自然現象。地球的海洋潮汐是海洋水體受天體(主要是月亮和太陽)引力作用而產生一種周期性運動。東漢王充把湧潮同月亮和江道地形聯繫起來,首做出了較為科學的物理解釋;到了唐寶應、大曆年間,竇叔蒙在總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用圖線推算高、低潮時的方法,這英國在1213年開始預報倫敦橋漲潮早了400多年。
竇叔蒙還推算出莊79379年中共有5600多萬次濤,由此可計算出潮周期為十二小時二十五分十二秒,與現在常用的十二小時二十五分相差甚微;北宋天聖年間,燕肅更進一步指出錢江湧潮是由水下沙漳造成的;到1054年呂昌明重定了杭州的四時潮候圖,這比公元150年前後表的倫敦橋潮錢塘江河口和杭州灣位於北緯三十度至三十一度之間。錢塘江湧潮既汐表早了近兩百年。然是東海潮波在錢塘江河口特殊地形條件下的特殊表現形式,就必然要受河口地形條件變化的左右。
上述湧潮失期現象全部發生在杭州。就天文因素而言,除南岸灣口附近屬非正規半日潮外,其餘部位的潮汐均屬半日潮即一日有兩次潮汐漲落,每次漲落歷時十二時二十五分,兩次漲落的幅度略有差別。陰曆每月有兩次大潮汛,分別在朔(初一)日之後兩三天和望(十五)日之後兩三天,而在上,下弦之後的兩三天則分別為小訊每年陽曆3月下半月至9月上半月,太陽偏向北半球時,朔汛大潮大於望汛大潮,且在大潮期間日潮總是大於夜潮;而在9月下半月至次年3月上半月,太陽偏向南半球時,情況剛好相反,朔汛大潮小於望汛大潮,大期間的日潮也總是小於夜潮越接近春分和秋分,這種差異越小;愈接近夏至和冬至,這種差異愈大。
就全年而言,則以春分和秋分前後的大潮較大。早在南宋鹹淳十年(1274)就曾有「錢塘江潮失期不至」的記載。德祜二年(1276)二月元軍初到杭州,因不知湧潮的厲害,紮營在錢江的幹沙灘上,杭州百姓和宋室暗喜,急切盼望湧潮到來,將元軍連營捲去,不料江潮三日不至,百姓無不為之大驚,以為天助元軍,宋皇朝天數已盡。為此,吳興華《錢塘江懷古》詩中有「鐵甲屯江潮不上」之句。無獨有偶,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也有「元滅之時……潮亦不至,但略見江水微漲而已」的記載。
難怪明代田汝成會發出「昔宋末海潮不波而亡宋,元末海潮不波而亡元,亦天數之一終也。蓋杭州是鬧潮,不鬧,是其變矣」的感慨。更巧的是明末順治二年(1645)六月,清兵進入杭州時,多鐸進取浙江,駐營江岸,敵兵見之,以為潮至必淹沒,但江潮連日不至,清軍驚以為神助。此外,元代的至正十二、十三和二十年(1352、1353和1360),明代的嘉靖十三年和二十六年(1534和1547),清代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41-1845),都有湧潮失期的記載。
明人還專門給它起了名字,稱為「凍死潮」、「曬死期」等風對潮汐傳播也有很大影響。錢塘江湧潮若得到東風或東南風推波助瀾,將更為壯觀;若遇西風或西北風,將大大遜色。因此,陰曆七月望汛的大潮常常勝過八月望汛大潮。俗稱「鬼王潮」。陰曆八月初、九月初的大潮勝過八月望汛大潮的機會也很多。
實際上,一年最壯觀的湧潮並不都在八月十八日。宋代陳師道「一年壯觀盡今朝」的說法,只不過是當時已形成八月十八日觀潮的風氣而已。唐朝宋年代,錢塘江江道順直,潮頭直衝杭州,故而杭州上下,潮勢強勁。後因杭州灣北岸逐漸北退,南岸則向北遊漲;而杭州至海寧間江道又由南北移,河道由直變彎,長度增加,湧潮也隨之下移。隨著歷史的發展,江道的演變,杭州的潮勢便有所衰退。另外,錢塘江河口的泥沙主要來自大海,漲潮流中挾帶著大量泥沙,落潮時部分泥沙落淤在河口段,靠每年汛期上遊來的山水將泥沙往下衝移。一旦遇上雨少天旱,山水流量小的年份,便造成河口江道淤塞,妨礙潮波傳播當江道淤塞較嚴重時,湧潮便不能到達杭州。
所以,湧潮失期並不是沒有產生湧潮,而是傳播受阻,到不了杭州從1976年開始,錢塘江山水偏少,加上198—1979年連續乾旱,海寧八堡東面江心的沙洲北移,甚至同北岸相連,江道在這裡又形成了一個大彎,湧潮不僅傳播不到杭州,連海寧鹽官鎮的湧潮也大為減弱,以至於來觀潮的中外遊客有興而來,敗興而去,感嘆「海寧觀潮名存實亡」,「只有入潮,沒有湧潮」。
其實,只要地點選擇得當,仍可以欣賞到頗佳的湧潮。一般說來,湧潮總是有規律地在錢塘江上出現,但有的時候由於受複雜的環境因素的影響,偶爾會「失信」於人,這也是錢塘江潮最令人捉摸不定的所在。近二三十年內,湧期失期現象也常有發生。不僅杭州市區而且赭山、喬司一帶也曾出現。杭州附近連年發生湧潮打翻般只,甚至湧潮衝上岸掀翻汽車。在南宋之前,整個錢塘江和杭州灣平面輪廓呈一順直的喇叭形,潮勢直衝杭州以上。
呂昌明量定的杭州四時潮候圖便是針對當時情況制定的。自北宋末期,江道開始變彎,杭州的潮勢開始衰退,至明末清初江道首次靠近鹽官,海寧潮勢遠勝於杭州,杭州潮候大大推遲,呂昌明量定的四時潮候圖已不適用於杭州,卻大體上適用於海寧。錢塘江湧潮是東海潮波進入杭州灣後,受特殊的地理條件作用所形成的。江道地形的影響特別大,不僅使湧潮景千變萬化,而且也使湧潮抵達沿程各地的時間也受明顯影響。
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大規模治江圍塗,人為地加速了河口演變過程,江道形勢又發生了巨大變化,沿江各處的潮勢也隨之而異,不僅杭州的潮候進一步推遲,海寧鹽官的潮候也有所推遲。潮汐既然是海洋水體受天體引力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周期性運動,那它應該是周而復始、永不誤期的。錢塘江湧潮為海洋潮波在錢塘江河口這種特殊地形條件下的特殊表現,當然也應遵守這種規律,可是唐代的孫承宗在他的《江潮》一詩中卻寫道:「休嫁弄潮兒,潮今亦失信;乘我油壁車,向錢塘問。」所謂失信,也稱失期,就是該有湧潮的時候,看不見湧讓人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