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讀高中的同學都會有這個疑問,到底如何才能學好物理?來點切實可行的建議可以嗎?各種學霸大神的招式學不會怎麼辦?
不可否認的,總有一些同學擅長物理,也總有一些同學牴觸物理。總有那麼一點天賦摻和在物理學習裡面。
學習物理就像練習一套武功秘籍一樣,難得不是沒有老師教,難的是全部的招式都擺在明面上,卻怎麼也領悟不到其中的通理。有時候,只要是開了竅,降龍十八掌也能打的出。
言歸正傳,現在開始分享一下學習物理的乾貨,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
公式定理篇--理解為主,聯繫為輔。
公式定理是我們在物理學習中最先接觸的環節,是解決物理題中最基礎的部分。
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做不對物理題是因為公式定理丟分。要麼是公式定理記不住,要不就是記住不會用。或者是,只是機械的記住了最原始的公式,卻不理解公式中每個字母所表示的具體含義。也就不能在具體問題中,運用靈活。
所以,最基礎的沒有掌握,就不要奢談物理可以有個好成績了。換言之,真正想學好物理,公式是必須掌握的明明白白的,不能有一點馬虎。
那怎麼記住公式定理,並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
首先,必須相信每個公式定理,這裡的相信是指,我們沒有必要去糾結,或者說是懷疑這個公式定理是不是對的。
我遇見過許多這樣的同學,例如,「我感覺速度越大,這個物體的慣性就越大,為啥書上說物體的關係只與質量有關係呢」「加速度越大,物體的速度不就越大嗎,這可是加速度啊」……
因為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俗語是錯用的,只憑藉自己感覺會給我們的判斷造成影響。面對物理題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所學的物理知識和定義去分析問題。一定不要以自己的感覺為依據去懷疑物理公式或者定理的正確性。
其次,理解公式中每個字母的實際物理意義,並區分公式的應用背景和地位。
高中物理首次引入了矢量的概念,矢量是有別於標量的一類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包括運動學中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和還有很重要的「力」。
矢量之間的運算要遵循特殊的法則。矢量加減法一般可用平行四邊形法則。由平行四邊形法則可推廣至三角形法則、多邊形法則或正交分解法等。(在力的合成與分解中廣泛應用,並通過 F=m·a與運動學相聯繫。)
學生在學習物理公式時,第一步便是判斷公式中每個字母所代表的實際物理意義,並搞清楚它是矢量還是標量,運用這個公式需要的條件和適用的計算法則。
高中物理中有關公式方面,還有一個需要我們區分記憶的知識點。便是老師口中常說的定義式和決定式。下表給出了詳細的解釋和區分。
能夠區分一個公式是定義式還是決定式,是學習物理的重要一環。掌握這一本領,會讓學生的物理學習更加收入透徹。
最後,我們要建立起公式與公式之間的聯繫。將單個的知識點串聯起來,縱橫交錯,編制出我們的知識網。在此基礎加以對各種物理模型,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的籌備與運用,搭建立體的知識體系。
比如,上文所提到的 F=m·a ,這是牛頓第二定律的重要表達式。F代表力,這裡的力可以是彈力 摩擦力 重力 電場力 磁場力…… 這裡的 a 代表運動學中的加速度 (與F同向)。m是質點或者物體的質量。任何物體都有質量,所以說這個公式,是我們構建的物理知識體系裡面的重要節點。
還有,在不同的場力下,它們的表達形式相似例如,重力場下的萬有引力:F=Gm1m2/r2和電場下的靜電力:F=Kq1q2/r2。兩表達式都可反映出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萬有引力與質量乘積成正比,靜電力與電量的乘積成正比,兩者都是長程力。
類似的,G=mg 和 F=Eq,兩者一個表示重力,一個表示電場力。式中的g和E都是由場本身的性質決定,m和q則分別表示場中物體的質量和電荷量的大小。
在物理學習中,我們對於公式定理的理解與應用,同步於對科學的接受與認知過程。把公式的內涵與聯繫把握清楚,是我們學好高中物理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