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先後接受ECMO和人工肝治療
64歲的張爺爺因為嚴重的心臟問題和急性肝衰竭,遊走於「鬼門關」邊緣。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自身的心臟和肝臟功能將無法支持生存所需。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和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聯合商議後,決定讓心臟和肝臟先後「放假」——利用「ECMO」和「人工肝」技術,替代兩大重要臟器「開工」。經過「休整」,張爺爺成功獲救。
心臟和大血管問題「亂如麻」
怎麼治?
張爺爺三年多前就被發現有心臟疾病,但之前被認為是「擴心病」,無法治療。最近兩個多月以來,老人胸悶、氣促的感覺愈發明顯,「感覺隨時提不上氣,太難受了。」
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就診後,醫生發現他是「重度主動脈瓣返流、中-重度二尖瓣返流、中度三尖瓣返流、升主動脈瘤、心臟擴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顫動」。此時,老人的心臟已經是正常人的1.5倍大,心衰、主動脈瘤等一系列問題都在威脅著他的性命。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羅勇、副主任程力劍率團隊討論後,決定為老人實施「主動脈根部替換+雙側冠脈開口移植+二、三尖瓣成形+心臟射頻消融+左房摺疊術+術中臨時心臟起搏器安置術」。「患者基礎條件很差,心臟巨大、心功能差,雖然術前做了充分的調整準備,但是患者病變多,手術複雜、時間長,術後很可能發生低心排症候群。」程力劍解釋說,「低心排症候群」是一組以心排血量下降、外周臟器灌注不足為特點的臨床症候群,是心臟外科手術後最多見的併發症之一。針對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心臟大血管外科和重症醫學科團隊聯合制定了術前、術中及術後的應對方案,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
心臟「放假」5天
老人重獲「心」生
順利手術後,張爺爺被送到了重症醫學科二病區監護治療。正如術前所料,張爺爺遭遇了「低心排症候群」,先後出現了心功能下降、心輸出量不足、腎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重度肺水腫及呼吸衰竭等情況,甚至還發生了室顫和心臟驟停。雖然被醫護團隊從生死邊緣「拽」了回來,但仍舊是命懸一線。
經過兩大學科團隊的聯合商議,決定給張爺爺已經不堪重負的心臟「放個假」——利用「ECMO」技術,從「死神」手上搶人。重症醫學科二病區副主任潘傳亮介紹說,「ECMO」即體外膜肺氧合,俗稱「葉醫生」。其本質是一種改良後的人工心肺機,能將患者體內的靜脈血引出體外,再通過設備將經過氧合的「富氧」血液回輸至患者的動脈或靜脈系統,從而實現心肺支持和部分替代的作用,以維持人體正常所需。5天的緊張治療後,張爺爺的心肺功能終於恢復至正常水平,並成功撤離「ECMO」。
肝臟「輪休」7天
扭轉肝衰竭
可是,問題仍沒有完結。張爺爺的心肺功能和腎功能雖然恢復了,但急性肝衰竭的問題卻沒有緩解。如不及時清除血中的膽紅素及各種毒素,將再次對其生命造成威脅。再次會診後,這次決定啟用「人工肝」技術。
潘傳亮解釋說,人體肝臟在維持生命中具有重要功能,如代謝、合成、解毒等,當發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時,「人工肝」可以部分替代這些功能,實現對肝臟的「輪休」。不過,「人工肝」並非是在體內植入「人工臟器」,而是屬於血液淨化治療範疇,目的在於利用機器實現對血膽紅素和毒素的清除,並同時補充凝血因子。在「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半量血漿置換集成」的治療模式下,老人家的各項肝臟功能指標走向正常。7天後,生命體徵穩定的老人被轉送回普通病房。預計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老人將得以順利康復回家。
李詩敏 本報記者 鄧曉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