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斷尾黑龍
【別稱】:禿尾巴老李
【類別】:靈、龍屬
【特徵】:有鱗有角的無尾黑龍
【能力】:積雲、呼風、喚雨、落冰雹
【弱點】:下冰雹時,向門外拋菜刀、鐮刀可將其呵退
「斷尾黑龍」本是黑龍,因為人所生,被其父視為妖怪而被斬尾,故成斷尾黑龍,民間稱其為「禿尾巴老李」,尊稱「李老爺」。民間說其龍託生於李家,故取其姓氏。另有一說,為「李子」所化,故以此為名。
「斷尾黑龍」最早記於《文登文獻》:「縣南柘陽山有龍母廟。相傳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娠,三年不產。忽一夜雷雨大作,電光繞室,孕雖娩,無兒胞之形。後,每夜有物就乳,狀如巨蛇攀梁上,有鱗角,怪之,以告郭。郭候其復來,飛刃擊之,騰躍而去,似中其尾。後,其妻死,葬山下。一日,雲霧四塞。鄉人遙望,一龍旋繞山頂。及晴,見冢移山上,墓土高數尺,人以為神龍遷葬雲。後,禿尾龍見,年即豐。每見雲霧畢集,土人習而知之。因構祠祀之。後,柘陽寺僧取龍母墓石,風雨大作,雹隨之,其大如鬥,寺中盡黑氣,咫尺不見。周圍裡許,二麥盡傷,獨龍母廟內,花木皆無殃焉。」
民間版本為明朝弘治五年夏,文登柘陽山下山前村李田鬥娶得鄰村柘陽山山後郭家村郭三佳為妻。婚後,郭氏於昌陽河中漿洗衣物時飲用河中之水而有孕。懷胎三載後的古歷六月初八日夜晚,風雨交加,電閃雷鳴,郭女產下一子,視之卻為一肉狀物。李家疑為妖孽,遂棄之昌陽河內。該物遇水迅即膨脹,竟為一黑龍兒。龍兒每夜夜半趁熄燭後回家哺乳,其時狂風大作,其母隨之昏厥。此情不久便被其父李田鬥察覺。一日晚,田鬥瓢扣燈燭,持鐮以待。風聲過後,田鬥猛掀瓢亮燈,但見一黑龍尾繞屋梁,頭入妻懷哺乳。田鬥驚怒,揮鐮急砍,龍尾隨即斷裂。黑龍疼痛難忍,騰飛出屋,一路到了黑龍江。其說法基本與《文登文獻》同。
而[清]袁枚《子不語》中則提出了「李子化龍」的說法:「山東文登縣畢氏婦,三月間浣衣池上,見樹上有李,大如雞卵。心異之,以為暮春時不應有李,採而食焉,甘美異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產一小龍,長二尺許,墜地即飛去。到清晨必來飲其母之乳。父惡而持刀逐之,斷其尾,小龍從此不來。後數年,其母死,殯於村中。一夕,雷電風雨,晦冥中若有物蟠旋者。次日視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墳。又數年,其父死,鄰人為合葬焉。其夕雷電又作。次日,見其父棺從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後村人呼為「禿尾龍母墳」,祈晴禱雨無不應。此事陶悔軒方伯為餘言之,且云:「偶閱《群芳譜》云:『天罰乖龍,必割其耳,耳墜於地,輒化為李。』畢婦所食之李,乃龍耳也,故感氣化而生小龍。」作者以《群芳譜》云:『天罰乖龍,必割其耳,耳墜於地,輒化為李。』為由認定「畢婦所食之李,乃龍耳也,故感氣化而生小龍。」這便是「李子化龍」版本的原型。
關於禿尾巴老李的民間傳說很多,最被人津津樂道的當屬「白龍江鬥白蛟」。
相傳,黑龍江本叫白龍江,因江中有作惡白蛟而得名。白蛟在此為非作歹,百姓苦不堪言。斷尾黑龍見白蛟禍害百姓,怒不可遏,就和白蛟打了起來。由於黑龍斷尾,落了下風,首戰只得告敗而逃。為了能打敗白龍,斷尾黑龍就託夢給當地百姓需要他們協助,協助辦法就是,讓他們守在江邊,若見江中泛起白水就往江中扔石頭,若泛起黑水就往水中仍餑餑(白面饅頭)。人們依照斷尾黑龍所言,帶著石頭和餑餑到江邊助戰,二龍相鬥了三天三夜,斷尾黑龍終於趕走了白龍,白龍江也自此更名為了黑龍江。至於,當初黑龍江上的船夫「沒有山東人不過江」的說法,也是因為船上若載上山東人,禿尾巴老李會念在同鄉之情庇佑其船,甚至會作為行人與船上的老鄉攀談,以了解家鄉現狀。
除此之外,關於李老爺的民間傳說還有很多各個地區的衍生版本,雖多數已經失傳,但在山東部分地區還延續著「三月初三」、「六月初八」給李老爺生日的習俗。
文獻記載
《文登文獻》
縣南柘陽山有龍母廟。相傳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娠,三年不產。忽一夜雷雨大作,電光繞室,孕雖娩,無兒胞之形。後,每夜有物就乳,狀如巨蛇攀梁上,有鱗角,怪之,以告郭。郭候其復來,飛刃擊之,騰躍而去,似中其尾。後,其妻死,葬山下。一日,雲霧四塞。鄉人遙望,一龍旋繞山頂。及晴,見冢移山上,墓土高數尺,人以為神龍遷葬雲。後,禿尾龍見,年即豐。每見雲霧畢集,土人習而知之。因構祠祀之。後,柘陽寺僧取龍母墓石,風雨大作,雹隨之,其大如鬥,寺中盡黑氣,咫尺不見。周圍裡許,二麥盡傷,獨龍母廟內,花木皆無殃焉。
[清]袁枚《子不語》
山東文登縣畢氏婦,三月間浣衣池上,見樹上有李,大如雞卵。心異之,以為暮春時不應有李,採而食焉,甘美異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產一小龍,長二尺許,墜地即飛去。到清晨必來飲其母之乳。父惡而持刀逐之,斷其尾,小龍從此不來。後數年,其母死,殯於村中。一夕,雷電風雨,晦冥中若有物蟠旋者。次日視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墳。又數年,其父死,鄰人為合葬焉。其夕雷電又作。次日,見其父棺從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後村人呼為「禿尾龍母墳」,祈晴禱雨無不應。此事陶悔軒方伯為餘言之,且云:「偶閱《群芳譜》云:『天罰乖龍,必割其耳,耳墜於地,輒化為李。』畢婦所食之李,乃龍耳也,故感氣化而生小龍。
[清]光緒時期《文登縣誌》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龍現於宋村之北山,一時合邑鬧闐,立廟山巔,改名曰『回龍山』。
(文:花紅)
· 感謝閱讀 ·
傳播中華志怪文化,講述九州妖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