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半年歇半年仍賺百萬 蝦檔場面越來越大
有心的市民可能早就留意到了,這幾年夏天,武漢街頭上賣小龍蝦的大排檔,場面是越來越大了。「少說幾十桌,多的可以擺一兩百桌。不怕地方大,就怕地方小了。」找記者幫忙介紹場子的老闆稱,去年做生意用的桌椅板凳都是現成的,只需搭個簡易房做廚房,把圍牆一圍,地面一平,搭個棚子就能開張。
這位老闆嘴裡描述的露天蝦檔,武漢人並不陌生。這幾年在武漢,夏夜裡在一些馬路邊或拆遷後的空地上,張燈結彩之處,大多就是這樣的小龍蝦排檔。「反正都是臨時設施,投資不大。半年下來,場子小的營業額有兩三百萬元,場面大的都過千萬了。做得好,純利一兩百萬元絕對不是吹牛皮。」有行業老闆直言。
他的這一說法得到了業界人士廣泛的認同。「這樣的露天蝦檔都是做半年,歇半年。每年一到夏天,在武漢這樣的蝦檔少說也會出現上千家。一天銷售個三五萬元的蝦檔絕不在少數。」董記蝦行的老闆董建祥這樣告訴記者。
湖北小龍蝦產量全國第一
這幾天,潛江市牛灣湖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主權忙壞了,田裡的小龍蝦長勢好,產卵多,草已經不夠吃了,他不時得到外面弄些「下腳料」回來,把這些「小財神」餵飽。
最近,潛江市水產局副局長楊運剛也十分關注小龍蝦的長勢,常常跑到稻田裡看上半天,「越看越有信心了,去冬今春,天氣暖和,水源充足,有利於小龍蝦生長,如果往後水溫能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上,小龍蝦的個頭肯定比去年大,畝產估計在230斤~240斤,比去年增加20~30斤。」
「監利、洪湖、仙桃等小龍蝦主產區的情況也都較好。」省小龍蝦養殖協會副秘書長鄒開封表示,與小龍蝦單產齊增的還有面積,今年全省小龍蝦養殖面積較去年增加了26萬畝,達到336萬畝。
來自武漢市農業局的價格監測顯示,近期全市的小龍蝦批發價比去年同期漲了5%—8%,漲幅近一成。其中,4到6錢的小龍蝦12元/斤,6到8錢的15.2元/斤,8錢以上的最低要22元/斤。冬春之交氣候不穩定,小龍蝦生長較慢,生產面積減小,供應量在減少,尤其是像潛江等地小龍蝦運入武漢的量也在減小,導致了今年批發價上漲。
產量的增加,會不會導致價格的下跌?
「不會,我們的蝦子一直都不愁銷,再說今年的人工成本略有增長,價格應該比去年漲點,混蝦的起步估計在13元/斤。」劉主權很牛氣地說,要蝦子的地方多的是,有本地企業,也有外地客商,哪裡出價高就往哪裡賣,合作社裡有專門負責銷售的,可以直通「北上廣」。
楊運剛介紹,這幾年,年年都要上演小龍蝦爭奪戰,往往是企業搶不贏餐飲的,省內的搶不贏省外的。以潛江為例,一半的小龍蝦被武漢、南京、北京、上海、廣州的客商搶走了,本地及周邊市民吃掉20%,留給本地加工企業的只有30%。
從萊克、德炎等省內小龍蝦加工龍頭企業了解到,由於原料緊缺,他們長期 「吃不飽」。萊克公司辦公室主任修琪表示,國外對蝦仁和整蝦的需求量一直很旺盛,今年他們公司的原料需求量估計要增加1萬噸,最擔心的還是貨源不足。
「湖北省小龍蝦產量佔全國第一,出口量更是佔全國的70%,全國、全世界的人都在吃湖北的小龍蝦。」鄒開封表示,雖然在單產和面積增加的拉動下,今年的總產量會有所增加,但需求量也在增加,供不應求的局面沒有改變,價格一直呈現上漲形勢。
市場需求越來越大 一級龍蝦瘦身5克
在不久前的湖北省「兩會」上,省人大代表、省小龍蝦協會會長、潛江萊克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鄭玉林反映,省內小龍蝦頭身比例呈逐漸變大趨勢。
他介紹,去年5月的潛江龍蝦節上,「蝦王」「蝦後」分別重103.8克和115.3克,而在上世紀,體重100克的蝦屬於小蝦,非常常見。
據了解,小龍蝦是外來入侵物種,國內存有爭議,因而未予以保護,民間可以隨意捕食,這必然使野生資源減少,但小龍蝦一直是市民餐桌上的美食,市場需求越來越大。養殖上一味追求產量而不顧品質,沒有專業機構進行優良品種的培育選育,小龍蝦大量近親繁殖,令其體質變差,抗病能力下降30%,發生了質的退化。
「目前,整個江漢平原都存在這種情況,導致小龍蝦單只價格降低,市場份額萎縮十分嚴重。」鄭玉林介紹。前幾年,4斤中等個頭的小龍蝦可以剝出1斤蝦仁,現在5斤多才能剝出一斤純蝦仁,龍蝦的規格和級別都受到嚴重影響。
鄭玉林說,之前整隻龍蝦重60克以上即可定為一級龍蝦,品質好、價格高。現在龍蝦個頭越來越小,該公司只能將一級龍蝦的個頭修改到55克以上。
龍蝦增量趕不上膨脹的市場需求
省水產局產業處處長張漢中介紹:「供過於求,今年顯得尤為突出,無論是出口還是餐桌。」較去年,我省小龍蝦的產量增長近20%,但,遠遠趕不上急劇膨脹的市場需求。的確,不斷增多的企業訂單和日漸火爆的龍蝦攤證實了這一點。
俗話說,船大抗風浪。大企業,大資金,為何也難在市場上搶佔自己的一席之地?「仿佛一夜之間,許多產區冒出了大大小小的粗加工作坊,我們實在難以與之競爭。」趙新安說出這番「喪氣話」是有原因的。熟門熟路,即收即走,快進快出,加之近水樓臺先得月,搶奪第一手資源,「作坊」的優勢顯而易見。「作坊走低端,外省企業搶高端,我們現在是兩面受夾啊。」原來,每逢小龍蝦成熟時,江蘇、浙江等地的企業就早早地進入我省,出高價將規格大、質量好的小龍蝦「掃蕩」了一遍。
打價格戰,高龍、德炎等企業又自嘆「傷不起」:「他們的產業做得比我們早,比我們成熟,利潤空間更明顯。」
監利縣,年產小龍蝦5.2萬噸,居全省第一。縣水產局局長王道先粗略估計:有近一半的小龍蝦被「外馬」收走,由於今年市場好,搶奪更為激烈。他告訴記者,江蘇盱眙一家水產加工企業年加工量800噸,其中400噸原料來自監利。
面對瘋漲的價格和絡繹不絕的求購商,養殖戶們似乎也嗅到了一絲絲氣息,「產量是20萬斤,今年我們專門多留了幾千斤作苗種,以備明年。」武漢市江夏區法泗花蓮湖公司養殖場經理餘佑生謀劃著來年的收成。
一邊是火爆的市場,一邊是緊缺的貨源,小龍蝦要一路火下去,這種失衡必須打破。「目前來看,小龍蝦資源退化是個趨勢,如果不延續,不發力,湖北小龍蝦產業要保持勢頭很難。」省水科所所長汪亮直言不諱。
鮮活的教材擺在眼前。江蘇,小龍蝦產業發源地,曾經紅噪一時,近年來卻因資源萎縮,產量驟減,不少加工企業乾脆把廠房搬到了湖北。
近親繁殖致品種退化 出口造成衝擊巨大
對於連續6年出口居全省同行業第一的萊克小龍蝦而言,退化的龍蝦品種對出口造成的衝擊力巨大。
因此,鄭玉林在湖北省「兩會」上反映,自從小龍蝦產業繁榮之後,捕撈者成倍增長,數據顯示,2010年的野生小龍蝦可捕撈量比2008年的可捕撈量整體降低40%,2012年又相對2010年整體降低了40%,雖然龍蝦養殖數量增加了,但是整體的總量還是呈下降趨勢。
他介紹,僅湖北省對市場的蝦苗需求量就達到了300億尾,但他們公司在育苗上僅僅實現了10億尾,在「大市場小供給」情況下,湖北的市場份額出現空洞層,吸引了大量的野生龍蝦捕撈者。
我省小龍蝦專家、水科所研究員舒新亞介紹,因為過度捕撈,龍蝦的生物種群修復能力降低,江漢平原的小龍蝦只能選擇近親繁殖,加上農田低洼地改造和環境汙染等因素,龍蝦品種已經呈現頭部越來越大,尾部越來越小的發展趨勢,嚴重影響龍蝦產業的長遠發展。
退化原因在哪裡?
省水產局水科所教授舒新亞的研究報告稱,小龍蝦是外來入侵物種,國內存有爭議,一直未予以保護,民間可以隨意捕食,必然使野生資源減少。同時,市場需求越來越大,養殖上一味追求產量而不顧品質,沒有誰去進行優良品種的培育選育,小龍蝦大量近親繁殖,令體質變差,抗病能力下降30%,發生質的退化。
我省是中國小龍蝦主產區,2008年產量18.6萬噸,佔全國51%,出口份額更佔全國75%。湖北省小龍蝦產業發展規劃目前正在起草中,擬從品種選育、精深加工等方面,進一步拓展該優勢產業。
我省投2億為潛江小龍蝦「增肥」
從湖北小龍蝦協會獲悉,為解決小龍蝦品種退化問題,省政府斥資2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潛江龍蝦產業繁育技術研究。在此之前,肉多、個大、品相好的良種小龍蝦已經逐漸淡出消費者的視野,小龍蝦的育種品質問題一直困擾著江漢平原的養蝦農戶和企業家們。
百億尾蝦苗缺口待填
一隻小龍蝦,牽動著多少人的神經。
如果說幾十萬噸小龍蝦是一塊營養豐盛的蛋糕,那麼爭搶它,需要實力,更需要智慧。與其這樣爭得頭破血流,為何不做大蛋糕,讓大多數參與者都能分得一杯羹?
對於這個問題,張漢中從未停止過思考。這場原料爭奪戰愈演愈烈,他最清楚其中的癥結在哪裡。「全省小龍蝦可養面積近千萬畝,目前實養面積不到四百萬畝,養殖潛力還很大,制約它的就是蝦苗。」
2011年數據顯示:全省一年240億尾蝦苗的需求量,卻只有40億尾來自人工種苗繁育基地,除去100億尾靠農民的自繁自養,還有100億尾的缺口。
納市「龍蝦第一股」的警示
淮安市盱眙縣是遠近聞名的龍蝦之鄉。2009年,江蘇龍蝦水產養殖面積超過100萬畝,貢獻19億元產值,排名全國第一。
從2002年開始,盱眙幾任縣委書記和縣長都曾前往省城南京親自當大廚,親手燒制和促銷「十三香」龍蝦,為盱眙龍蝦做宣傳推廣。
在地方政府的策動下,「盱眙龍蝦」已被認定為國家級馳名商標,這也是全國第一例活體動物類馳名商標,品牌價值現已達41.3億元。
盱眙龍蝦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而「中國盱眙龍蝦產業集團」已成立,30億募資已完成(國有股50%、美國鉅富40%、公眾股10%)。資本市場的運作,將使「龍蝦經濟」的發展達到新的層次和高度。 然而,2010年南京市民吃小龍蝦致"肌肉溶解症"的消息,至今還讓不少武漢消費者銘記在心,並對食用小龍蝦產生了心理陰影。這給湖北小龍蝦經濟帶來食品安全的警示。
監管真空中的一隻蝦
龍蝦進入流通環節之前,首要監管部門是農委,要對龍蝦養殖戶進行抽檢,看養殖是否符合標準。
龍蝦進入流通環節後,在經銷商的管理上,本來,有關規定要求市場經營者對貨物來源有登記(即溯源機制),以方便對可能出現問題的追查。南京市曾要求龍蝦市場的經營者,建立索證索票和經銷貨物臺帳。
但事實上,無論是經營戶或餐館,都很難見到較為完整和標準化的臺帳記錄。蘇州大學水產研究所所長凌去非教授認為,「龍蝦門」的問題極有可能發生在流通環節,「這個過程比較複雜,異地交易很多,比如有的販子可能購買龍蝦的渠道比較多,幾經轉手,有的龍蝦可能來源就不明」。
武漢蝦店恐魚目混珠
武漢市餐飲協會的負責人稱,武漢共有小龍蝦餐館16000多家,在近兩年各類因食用小龍蝦而引起的餐飲糾紛中,問題多出在最後一道環節,即加工製作環節。
據餐飲界人士反映,現在小龍蝦的經營者很多,但卻沒有形成幾個叫得響的品牌。如果不良商家增多,蝦店魚目混珠,肯定會影響整個小龍蝦市場,一旦遇到危機,大家都難以倖免。
「露天遊擊隊」開始入室經營
「再貴好像也總不缺人吃。所以,每年一開春,找場子就成了蝦店老闆的頭條大事。」武漢蝦蟹館的老闆鄭立斌稱,前幾年找場子還比較容易。隨著城市管理越來越嚴格,現在能找到可以穩定營業半年時間的場子,越來越難了。
鄭立斌稱,他家是武漢為數不多的在室內經營小龍蝦的餐館,看到開蝦檔這麼火,今年也想找個地方試一下,結果沒想到場子這麼難找。他已在武漢市內跑了個把月,都沒找到個條件好點的場子。
與鄭的選擇相反。毛毛烤蝦今年卻從武昌楊園擴張到漢口王家墩開起了一家規模不小的室內蝦店。吳榮順說,「既然消費者吃蝦這麼捨得,開蝦店也就順理成章。畢竟,吃蝦的也有高端顧客,不能總是讓人家在露天去啃蝦子吧?」「更主要的原因是,不能老是『撮蝦子』,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雖然省錢省事,但不利於培育品牌,更不利於形成自己的穩定顧客群。」董記蝦行也開始從排檔升級,一連開起了三家蝦店。「開蝦店成本肯定高得多,物業人力成本不說,淡季那半年你就得撐著。但我們圖的是長久。」董建祥介紹,如今同行中因為找不到合適的露天場所,開始選擇正規門面開蝦店的越來越多,「這是大好事,有了品牌和固定的營業場所,相當於從遊擊隊變成了正規軍,對服務和菜品質量的要求都高出不少,食品安全問題也得到了改善。
未到蝦季,武漢三鎮數十家著名蝦店就陸續開門迎賓了。以前蝦店老闆都是「路邊攤」的經驗模式搶佔蝦市,如今也慢慢加入正規軍的行列,找場地、整修門面;為的就是做足「面子」,搶佔旺季市場。再加上省政府對省內龍蝦產業的支持,為江城蝦市提供了充足的貨源,日益產業鏈的完善,更有做大做強之勢。
2010年,南京「龍蝦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市民關注的是龍蝦的美味,而有關部門則應該關注龍蝦產業鏈的流通環節,做到實時監管,使龍蝦產業鏈可以持續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