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20-05-12 15:00:00
2019年是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VR / AR)增長的一年-統稱為擴展現實(XR)。這些突破性技術的出現開始使人們遠離最初流行的遊戲和娛樂領域,用戶可以戴上耳機並完全沉浸在計算機生成的環境中,旨在滿足設計,營銷,教育,培訓和零售需求的虛擬實境。增強現實(通過屏幕或耳機將計算機圖像疊加到用戶的真實世界視圖上)是一個更為複雜的挑戰,因為它需要軟體「查看」其前面的內容。但是,我們已經習慣於看到它的用途不只是在自拍照圖片中添加卡通功能或在野外發現神奇寶貝。
預計明年全球在XR技術上的支出將比今年增加78.5%,這兩種技術將成為2020年值得關注的主要趨勢。我們很可能會看到大量令人興奮的新硬體,它們將提供更大的沉浸感和現實主義以及創新的用例,隨著行業逐漸掌握其能做什麼。
今天,大多數人對VR和AR的初體驗可能是在遊戲和娛樂中。隨著研究表明企業XR解決方案的開發已超過消費者解決方案的開發,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VR Intelligence整理的2020 XR行業洞察報告指出,接受調查的AR公司中有65%表示正在從事工業應用,而消費類產品和軟體僅佔37%。
這不足為奇-儘管近年來由於Pokemon Go和Facebook的Oculus Rift而使遊戲成為頭條新聞,但使用XR提高生產率和安全性的潛力使其成為行業有吸引力的提議。VR可用於模擬在危險環境中或使用昂貴,容易損壞的工具和設備進行的工作,而沒有任何風險。另一方面,AR可用於將基本信息直接傳遞給用戶,告知他們面前可能發生的一切–減少了工程師,技術人員或維護人員參考手冊並在聯機時在線查找信息所花費的時間工作。
這些技術在醫療保健中的潛在用途是顯而易見的,到2020年,我們可以預期看到許多此類用例已從試驗和試點過渡到逐步使用。虛擬實境技術已被用於治療,用於治療恐懼症和焦慮症患者。結合監測諸如心率和汗水等生理反應的生物傳感器,治療師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在安全,虛擬的環境中對壓力情況的反應。VR還用於幫助自閉症患者發展社交和溝通技巧,並通過跟蹤其眼球運動來診斷患有視力或認知障礙的患者。
預計到2025年,AR在醫療保健中的採用將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市場價值將以每年38%的速度增長。AR可以在手術室和培訓中被外科醫生使用,以提醒他們風險或危險他們在工作時。如果用戶在公共場合外需要使用除顫器設備,則已經開發出了一種應用程式,它使用AR引導用戶使用除顫器設備。另一個幫助護士找到病人的靜脈,避免意外地將針刺到不需要的地方。由於這些創新及其他類似創新可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並降低治療成本,因此它們很可能在2020年變得越來越普遍。
此外,0glasses MR眼鏡可以應用於教育領域,比如技能培訓、學習等。藉助XR技術,學生們的課堂體驗從2D躍升到3D, 不再是圖書或黑板呈現出的平面內容,而是栩栩如生的三維內容。對於電波、磁場、原子、幾何等那些抽象或肉眼不可見的內容,XR可以形象可視化的展示出來,有助於提升認知和理解。
當前XR技術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是需要笨拙的耳機和顯示器。對於VR來說,這更是一個問題,其中生成圖形所需的強大處理硬體通常包含在頭戴式耳機中。但是,硬體設備已開始趨於「不受束縛」 –例如,Facebook的Oculus耳機最初需要連接到功能強大的PC,但今年可以作為獨立的Oculus Quest版本使用。
隨著設備配備越來越強大的處理器,頭戴式耳機以及更多的行動裝置將能夠為VR用戶提供越來越逼真的「世界」,供他們探索。雖然早期的VR世界顯然是使用低解析度的多邊形由計算機生成的,但我們在2020年可以使用的遠景將更加接近現實,從而提供更加身臨其境的體驗。可能最令人期待的突破將是蘋果即將推出的8K VR / AR眼鏡,該眼鏡將不會與計算機或手機捆綁在一起。這家消費科技巨頭希望,它將像使用iPhone一樣,通過高端但價格合理的設備將XR打入主流。
超快行動網路將進一步提升XR的潛力,以增強XR在娛樂領域的地位,並在2020年進一步涉足該行業。
數據傳輸速度高達每秒3吉比特的潛力-相比之下,平均家庭寬帶傳輸速度遠遠低於每秒100兆比特-意味著5G應該足夠快,可以從雲中流式傳輸VR和AR數據。查看設備無需將其連接到功能強大的PC或由板載硬體所困擾,而是將跟蹤數據上傳到將要進行繁重處理的數據中心。藉助5G和其他高級網絡的速度,可以將渲染的圖像實時傳遞迴用戶。
幾年來,以有限的方式實現了流式VR的實現– Facebook允許您使用手機來實現它,但是由於數據傳輸速度和較低的設備處理能力,體驗有限。將其與雲和5G技術相結合,意味著VR和AR工具的設計人員將不會受到將他們的體驗傳遞到低帶寬,低功耗環境中的需求。結果將是更便宜的耳機和觀看設備以及更逼真的VR模擬。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