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療保健產業進入不確定時代

2020-12-06 管理學書籍推薦

美國的醫療保健產業正在歷經巨變,充滿了不確定性。雖然歐巴馬總統的醫改計劃已經在去年籤字生效,但仍有一些法律問題有待訴諸法庭。而且對於這部法案,人們依然懷疑它是否真的能像所承諾的那樣讓更多人享受到醫療服務,同時更加嚴格地控制不斷攀升的就醫成本。

與此同時,製藥產業也即將迎來令人局促不安的一段時間:非專利藥品市場很快將向一些全球暢銷藥敞開大門。雖然在當今低迷的就業市場上,醫療產業始終是為數不多的亮點,但人們還是擔心這個市場是否過於志得意滿。前不久,在沃頓商學院為醫療保健MBA專業學生舉辦的入學演講中,從事醫療保健管理研究的教授阿諾德·羅索夫(Arnold Rosoff)帕特裡夏·丹澤(Patricia Danzon)勞頓·伯恩斯(Lawton Burns)以及馬克·保利(Mark Pauly)共同探討他們對諸如此類問題的研究感悟。

政治凌駕於政策之上?

經過數十年在國家醫療保健改革問題上的爭論,沃頓商學院法律研究與醫療保健管理專業教授阿諾德·羅索夫警告說,儘管《平價醫療法案》(以下簡稱ACA法案)已經在2010年3月由歐巴馬總統籤署生效,但圍繞它的很多爭論遠遠無法終結。羅索夫指出,長期的黨派角力令這部法案在付出了極大的妥協前提下勉強通過,尚無法確定它是否能像承諾的那樣控制就醫成本、讓更多沒有保險的人享受到醫療服務。他說:「但是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要問:『ACA法案是否將變成一紙空文?』」。

一些州的法院向這部法案發起挑戰,試圖推翻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改革。在羅索夫看來,其中絕大多數案例質疑的焦點都是所謂的「個人強制醫保」規定,即要求個人必須為自己和撫養人購買醫療保險;第二個焦點問題則是「僱主強制醫保」,要求大型企業必須為員工購買醫保。ACA法案為無力支付醫保費用的人提供補貼;對有能力、卻不購買醫保的人處以滯納金懲罰。

在聯邦地區法院迄今為止做出的六例判決中,由前總統比爾·柯林頓(民主黨總統)任命的三位地區法院法官對該法案表示支持。而另外三名來自維吉尼亞州、佛羅裡達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法官則判決該法案違反了美國《憲法》。後三位法官全部是由共和黨總統喬治·布希或者隆納·雷根任命的。羅索夫說:「這種分歧凸顯了這樣一個事實:這場爭論充滿了黨派袒護和政治意味。」

對ACA法案的關鍵質疑在於「個人強制醫保」是否應視為稅收的一種。羅索夫指出,如果可以視為稅收,那麼這項強制醫保就是可以接受的,因為美國《憲法》賦予了聯邦政府「以收定支」的權力。很顯然,政府有權利用稅收為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融資,這些都是政府發起的社會保險計劃。然而,法院毫無例外地認為ACA法案並不屬於稅收法案,因為該法案採用的字眼是「罰款」而非「稅收」。羅索夫認為,如今看來這明顯屬於法律用詞不當。但是他同時指出,鑑於此前的政治壓力,政府並沒有多少選擇:「如果回想一下國會上的那些激辯,就不難明白歐巴馬政府為何沒有將這一法令稱為一項稅收。稅是一個讓人反感的字眼。」

維吉尼亞州、賓州和佛羅裡達州的案例主要體現在「個人強制醫保」是否超越了國會對於「跨州貿易」的管轄權。羅索夫說,這一「貿易權」自始至終的定義都十分寬泛,不僅適用於有形商品跨州交易的管理條例,也適用於州與州之間的金融產品交易,包括收取保險費、保險企業的基金投資以及賠償金支付等。

維吉尼亞州的案例由州檢察官Ken Cuccinelli提起公訴,並由地區法官Henry Hudson在去年12月審理。法院判決ACA法案超越了政府的貿易權,因為它限制了個人不參與跨州貿易的決定權。羅索夫指出,對影響商業活動的作為和影響商業活動的不作為存在區別,這很可能是關鍵的決定因素。周二,美國地區法官Christopher C. Conner在賓夕法尼亞州哈裡斯堡判決,聯邦政府的商業活動管理權並未賦予其強制要求個人公民違背自身意願購買產品的司法權。賓州案的原告是一對已婚夫妻。他們稱由於醫療成本太高,甚至比自己每個月的貸款還高,所以自己不得不放棄繳納醫保。

佛羅裡達州一案走得更遠。該案的原告更多,還包括一些獨立企業。地區法官Roger Vinson在1月判決,「個人強制醫保」不僅違反了《憲法》中的「商業條款」,而且作為整部法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規定一旦實施,那麼這部2000頁的法案就都是違憲的,必須予以廢除。

在羅索夫看來,對於如此複雜的一部法案,一項、甚至多項條款被法院否決都不足為奇。但絕大多數法案都包含一條「合同終止條款」,即便法案的一部分被判決違憲,剩下的內容依然成立。他說:「令人非常驚訝的是,ACA法案中竟然沒有這樣的條款。」他又說,這一條款的缺少不太像是「無心之失」。

但羅索夫說:「遺憾的是,當局和保險公司之間存在背後的政治妥協。」加入「個人強制保險」要求是為了保護保險公司免遭「逆向選擇」的困擾。如果沒有這樣的條款,人們可能只會在真的生病的時候、或者感覺自己可能會生病的時候才想起來買醫療保險。這會導致保險公司承擔很大風險。由於ACA法案禁止保險公司進行「醫療核保」,也就是只給健康的人投保,或者將已知疾病排除在承保範圍之外的行為,因此便以「個人強制保險」作為對保險公司的補償。防止消費者鑽醫保系統的空子,通過「逆向選擇」令保險公司承擔風險。無論ACA法案在刪除該強制規定之後還能否按照預期的設想發揮作用,問題仍然存在:沒有了引起保險公司反對的強制規定,這項法案還能通過嗎?這兩個考慮都是最高法院分析合同終止條款時會涉及的因素。

由於一家聯邦上訴法院(第六巡迴上訴法院,2011年7月3日判決)支持了「個人強制保險」,而另外一家(第十一巡迴上訴法院,2011年8月12日判決)卻將之否決,羅索夫認為這種「巡迴上訴法院之間的衝突」將把這一爭論帶到美國最高法院面前,並很可能以十分接近的票數作出最終判決。我們非常有希望看到5比4的投票結果,但Justices Elena Kagan和Clarence Thomas都面臨被撤換的壓力。Kagan在該法案起草期間正擔任美國副檢察長一職,因此完全有理由認為她的考慮不可能做到不偏不倚。而Clarence Thomas的妻子始終都是ACA法案的公開積極反對者,一直在竭盡全力地廢除這一法案。這令他的客觀性不得不打上問號。羅索夫還說,另一點十分有意思的因素是:第十一巡迴上訴法庭儘管認為這一強制規定違憲,但卻判決它並非基本條款;也就是說,即便去除該條款,這部法案的其餘內容依然是完整的。

羅索夫研究醫療保健領域的國會動議已有30多年。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便立法機構之間劍拔弩張,但一旦一項法案獲得通過,反對方也會配合執行,抱著良好的願望讓其發揮作用。「但這次的情況卻有所不同,」他說。「太多官員玩兒起了踢皮球的遊戲,而不是解決對國家至關重要的醫療保健問題。他們把政治利益放在了政策之上。」

轉變為非專利藥品的代價

在未來的14個月中,全球20種最暢銷藥品中的7類將失去專利保護,向更便宜的非專利藥品市場敞開大門。其中包括立普妥這款年盈利110億美元的暢銷藥。據稱,立普妥的製造商輝瑞製藥正在考慮等立普妥在11月過了專利保護期後,便自己生產非專利版的這種藥,並可能尋求政府支持將其作為非處方藥出售。

這些新非專利藥品的上市調整對排在末流的製藥公司影響重大。沃頓商學院研究醫療管理的丹澤教授通過調查發現,雖然品牌藥在美國的定價高於在其他國家的定價,但非專利藥品作為佔全美處方藥70%以上的一類,往往價格更低。

丹澤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W.P. Carey商學院教授Michael F. Furukawa 共同發布了一份名為「非專利製藥的跨國證據:以藥廠為導向或者以醫生為導向的市場」(Cross-National Evidence on Generic Pharmaceuticals: Pharmacy vs. Physician-Driven Markets)的報告。他們研究了製藥業銷售監測機構IMS提供的全球數據發現,當一款非專利藥品進入美國市場並取代一款品牌藥品時,非專利藥的初始售價為品牌藥價格的75%。但是在兩年之後,非專利藥的價格只有品牌藥的36%。在其他國家,非專利藥的價格都比美國高。比如在英國,非專利藥品的價格在兩年後只降至品牌藥的60%;德國的售價會下降至55%,墨西哥則為75%。

丹澤將價格上的差異歸因於:針對非專利藥品的監管和補償政策會導致各國發展以藥廠或醫生為導向的非專利藥品市場。而美國市場更偏向於以藥廠為導向,從而造成非專利藥品的競爭優勢更大,其價格比其他國家要低。

丹澤指出:以藥廠為導向的市場基於一系列關鍵特點。《藥品價格競爭及專利回復法》(Hatch-Waxman Act)就是為了管理那些過了專利保護期的藥物的仿製藥物營銷。該法案要求非專利藥品和原版藥品之間必須存在生物等效性,也就是說兩種藥物從本質上應該是一樣的。於是,醫生和患者便不用擔心美國產的非專利藥品質量會劣於原版藥品,即便後者的公司是以研究為基礎的製藥廠。

丹澤又說,除此之外,配藥師在美國非專利藥品行業屬於非常關鍵的決策者。除非醫生明確點出某種品牌藥(丹澤說這種情況少之又少),否則製藥師有權將其更換為非專利藥。出於生物等效性的原因,當品牌或者製造廠在市場中無足輕重時,美國藥業從經濟角度考慮也願意生產更加便宜的非專利藥品。這種藥在價格上富有競爭力。而大型連鎖藥廠的集中式購買也加劇了非專利藥品製造商之間的價格競爭。與此同時,醫療保險公司提供的階梯式共同給付形式也鼓勵消費者之間相互競爭,也就是說那些選擇更加便宜的非專利藥、而非品牌藥的病人能獲得獎勵。

相較而言,其他國家的非專利藥品替代就非常困難。由於根據藥價向藥廠支付藥事服務費,藥廠沒有什麼動力推動更加低廉的非專利藥的銷售。在這些國家,非專利藥品的競爭更多體現在對品牌的認知度上。藥品推銷員竭盡全力地向醫生推薦使用自己代銷的非專利藥品牌,這與美國品牌製藥企業醫藥代表的做法差不多。丹澤稱,歐洲各國正在逐步向美式的非專利藥品市場靠攏。

但是,丹澤並不認為非專利生物技術藥品會遵循同樣的定價動態模式。相對於《藥品價格競爭及專利回復法》覆蓋的傳統化學製藥,這類藥的生物流程更加複雜。基於生物技術的藥品並不容易解決生物等效性的問題。事實上,監管機構正在開發一種流程用於專利期到期後的非專利生物技術藥品的審批,並採用「生物類似」這個詞彙。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今年夏天也出臺了一些指示,表明對生物技術藥品市場的監管意圖,例如胰島素、抗癌新療法等。根據Datamonitor的說法,這一市場的規模有望從去年的2.43億美元年銷售額增至2015年的37億美元。

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中,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的幾位高層官員介紹了有望於今年年底之前完成的指導方針。這些方針將面向具體產品,並要求對某類特定的生物技術藥品進行「證據完整性」檢查。「生物類似市場將在很大程度上以醫師為導向,而不是以藥廠為導向。因為大多數生物製劑都是由醫師配製的。」丹澤指出。「根本不可能在生物類似性問題上有所保留。」

一體化醫療保健與對抗變革這個魔鬼

在沃頓商學院醫療管理領域教授伯恩斯看來,醫改立法的關鍵概念——「責任醫療組織」計劃整合醫療保健,以便削減成本、提高質量。這是在追求醫療保健一體化的漫長道路上的最新轉折。

伯恩斯是醫療保健系統一體化問題的專家。他指出,早在上世紀90年代,保健行業就經歷了類似的事情,促使醫院和診所合併成龐大的網絡。伯恩斯問到:「這一次他們能否成功?」

今年3月,美國醫療健康保險與醫療扶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CMS)公布了建立責任醫療組織的建議,計劃由醫院、醫生以及其他保健服務提供機構組成,以完善病人保健協調。Medicare將為有能力提高醫療保健質量、同時又能杜絕額外成本的責任醫療組織給予獎勵。

根據CMS的調查,Medicare一半以上的受益人患有五種或以上的慢性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他們需要接受多名醫生的治療。這樣一來,他們的開支會很大,還會存在重複治療、誤診等問題。據統計,每年平均7個入院的Medicare病人中就有一個遭遇誤診的問題;平均5個出院的Medicare病人中就有一個因為不恰當或者不力的協調治療而在30天內重新住院。根據CMS的分析,責任醫療組織能夠在三年的時間裡為Medicare節省9.6億美元。

伯恩斯指出了90年代醫療整合計劃中的相似之處。當時的目標也是為了取代傳統的醫療費模式。外界指責這種付費系統注重獎勵醫療診治的數量,而非結果,在導致成本上升的同時,卻不在乎治療質量。

伯恩斯又指出,這一次努力整合醫療服務的目的更加強調利用信息技術來協調複雜的診治。不僅如此,責任醫療組織還在探索捆綁支付的方式:也就是一段時期的治療僅需要一次性支付醫療費,例如懷孕期、做膝關節置換術等。此外,還有其他賠償方式旨在獎勵那些高質量、低成本的治療,而非診斷量。

但是伯恩斯也說,綜合醫療的很多基本元素依然不變。兩個時期的系統規劃中都融入了三個關鍵的內容:醫療保健普及、成本以及質量。這三個元素經常被稱為醫療保健系統研究中的「鐵三角」。

伯恩斯指出:「我們不清楚責任醫療組織究竟會以怎樣的方式運作。」他說,很顯然,責任醫療組織會要求院方對組織運行方式的巨大改變進行監管。他提到了波士頓諮詢公司珍妮·德克(Jeanie Duck)寫過的一本書。後者提到了一種「變革管理曲線」,會令經營者貪婪地追求大範圍的組織變革。伯恩斯認為,隨著重大過渡期的臨近,高層會愈發貼近「變革魔鬼的老巢。你在到達滿意狀態之前,就連即將發生的事情的一半也預計不到。對於責任醫療組織的問題,已經有好幾隻『變革魔鬼』現身了。」

比如說醫療保健服務提供者,包括醫院和醫生,就會應要求同時解決多項動議。這些動議需要管理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責任醫療組織或許要改造付費系統,重新組織複雜的保健協定,針對老年慢性病患者設計新的治療方案——所有這些都與引進新的信息技術系統同步。

伯恩斯進一步提出,沒有多少證據顯示這些工作有助於削減成本或者提高醫療質量。他說:「當你查看這樣做的證據基礎時,你會發現證據很弱,甚至根本不存在。」服務提供者「若執行這樣的戰略,將不得不面臨一段時間的『熊市』」。伯恩斯指出,研究顯示,責任醫療組織所需要的變革需要花5到10年的時間才能產生效果,而CMS只計劃了3年的周轉期。

此外,伯恩斯認為醫療保健系統中的不同參與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摩擦。過去他們總是相互對著幹。「你希望相信的是所有動物在水塘裡和平共處,一起唱聖歌。但我們卻無法保證這種情況真的會發生。」伯恩斯總結道。「大多數派別之間從來都無法和平共處,如今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就能期待他們相處融洽嗎?」

醫療保健就業率提高的真實代價

目前,美國的醫療行業從業者有1400萬,而且就業增長率持續領先於其他行業。根據密西根州安娜堡Altarum Institute公司在7月份所做的一份勞動力簡報,私營醫療保健機構的整體就業崗位在過去12個月裡增加了28.7萬個,也就是2.1%。相對而言,非醫療保健機構的就業同期增加了75萬個,也就是0.6%。Altarum的分析顯示,從2007年12月經濟出現衰退算起,醫療保健行業的就業率已經增長了7.3%,而其他行業的就業率卻下降了6.3%。

沃頓商學院醫療保健管理領域教授馬克·保利稱,問題在於美國17%以上的GDP花在了醫療保健行業,在全球來看位居前列,比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要高。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加拿大和德國的醫療開支佔GDP的10%,英國和日本則將經濟產出總量的8%用於醫療保健。

但是保利說,如果從效益的角度來看,真正令人困擾的並非不斷攀升的醫療支出,而是越來越多的資源被從其他更有價值的使用領域抽離出來、投入醫療保健行業。他強調說,應該以一個國家資源的整體狀況來分析醫療保健的支出。他說:「你必須設想這些錢還能幹些什麼。」保利與人共同撰寫了一份工作報告,名為《醫療保健行業的就業情況、醫療支出與長期醫改》(Health Employment, Medical Spending and Long Term Health Reform)。

在保利看來,其他國家將更多的錢用在別的領域。比如在德國,服裝的開銷更多一些。在日本,住房是大筆支出。他問道:「我們提供昂貴的醫療和便宜的住房。他們則提供便宜的醫療和昂貴的住房。誰更加開心呢?」

姑且不論這一哲學問題。保利指出,每個國家都應該根據醫療購買力調整醫療保健支出佔GDP的比例,並進行評估。此外他還說:「如果工資提高導致醫藥費用增加,作為消費者是一件壞事。而如果你是一名護士或者醫療保健機構的負責人,那麼這就是件好事。」

保利指出,醫療保健就業率一直高於其他很多行業,而且無論時局好壞都更加穩定。Altarum的數據表明,在經濟衰退期,醫療保健行業的就業增長仍然高於其他勞動力類別;而且在恢復期,相對於其他行業也不會陷入低谷。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2005年到2010年間,美國醫療保健服務產業的就業增長率是11.42%,整體就業率卻下降了1.88%。1995年到2010年間,醫療保健服務產業的就業總量佔整體的比例從9.07%上升至11.26%。同期,除醫療以外的服務產業佔比從32.35%升至36.64%,而耐用品製造業的就業比例則從9.5%降至6.32%。非耐用品製造業的就業比例從5.93%降至3.81%。

根據保利的研究,一部分醫療保健就業增長抵消了進口滲透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時提高了其他行業的生產力。他說:「最精彩的是,在諸如紡織品等非耐用品製造業佔比下降的同時,醫療保健行業及時介入挑大梁。」保利敦促決策者在打壓醫療成本的時候「對自己所希望的事情慎之又慎」。因為他們可能會給勞動力市場製造很多問題。

相關焦點

  • 全美最大康復連鎖破產 金德裡德保健與美國市場的「叢林法則」
    導語:金德裡德保健已有三十三年歷史。三十多年中,金德裡德保健歷經併購整合、分立、破產、上市、被收購肢解和退市等一系列重大變化,命運多舛。作為美國曾經最大的康復連鎖醫療機構,探究金德裡德在美國康復醫療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的發展歷程,對中國同行應有啟示。
  • 易方達醫療保健:關注醫療行業 布局健康產業
    本基金主要投資醫療保健行業股票,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追求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投資回報。  基金經理。王勇先生:研究生、碩士,4年證券從業年限,2011年7月加入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行業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自2015年2月14日起任易方達醫療保健行業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經理。
  • 研究:醫療保健行業需著手解決環境汙染問題
    據外媒報導,日前發表在《Health Affairs》上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表明,醫療保健行業的汙染正在損害它所服務的社區。該研究發現,如果把2018年美國人的健康壽命因工業排放的所有汙染物減少的年數加起來的話,總數則達到了38.8萬年。這類似於可預防的醫療事故造成的壽命損失。
  • 數字醫療或成為 下一個萬億美元產業
    原標題:數字醫療或成為 下一個萬億美元產業   20年前,醫療和銀行是僅剩的兩個尚未擁抱消費革新和數字革新的行業。如今,可能就只剩下醫療了。
  • 政策紅利加持健康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推動健康經濟中非醫療產業的發展,建立非醫療健康產業鏈,打造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經濟發展,既能夠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同時將成為中國消費的新增長點。  政策紅利加持健康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預防上多投入1元錢,治療費可減支8.5元錢,並節約100元的搶救費。
  • 想抓住比原有醫療保健更大機會?就來改變人們的行為吧
    他從《改善美國人民的健康,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一文中受到啟發,認為那些能將行為學與產品設計很好的結合起來,促使人們的行為習慣變得更健康的公司,一定能在市場上獲得成功,並且能對降低人類死亡率作出貢獻。文章原文標題:Consumer Focused Healthcare Can Save Lives By Focusing On Changing Behavior 10%和40%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一項研究表明,在美國,醫療保健實際只影響了10%的過早死亡,而有40%的過早死亡主要是受自身行為習慣的影響。
  •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老年醫療保健分會2020年內分泌代謝...
    原標題: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老年醫療保健分會2020年內分泌代謝論壇成功舉辦   2020年9月26日,由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老年醫療保健分會主辦
  • 醫療保健讓尼安德特人發揮出捕食者的能力
    醫療保健不僅僅是現代人類社會的特殊權益。它源遠流長,甚至可以追溯到尼安德特人時代。」英國約克大學研究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學家佩妮·斯皮金斯如是說。超過30例曾經受傷但並未因此死亡的尼安德特人案例進行了分類,來研究前現代人類的醫療保健模式
  • Tractica:2025年醫療保健人工智慧市場將達到86億美元
    [導讀]人工智慧時代,很多行業得到了顛覆性的發展,客服行業便是其中之一。
  • OFweek2020中國醫療科技在線論壇暨佳兆業生命健康產業推介會重磅...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病毒席捲全球,在抗擊疫情過程中,人們也看到了醫療健康產業帶來的重要作用。如今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問題,對醫療健康產業的關注與市場需求迅速增長,直接推動了生物醫藥、生命科學、信息技術等領域地重大突破,加速了商業模式地創新與產業融合。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37期:科大訊飛新增醫療器械研發...
    8月4日,核磁共振導航心臟消融產品製造商Imricor Medical Systems宣布與醫療保健技術公司飛利浦進行首次銷售合作。該合作旨在確定復發/難治性T細胞淋巴瘤對PI3激酶抑制的反應預測因子。 34批醫療器械抽檢不符合標準 涉戴維醫療浙江史密斯 國家藥監局發布國家醫療器械監督抽檢結果的通告(第3號)(2020年第52號)。
  • 醫療保健 | 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如何幫助老年痴呆患者?
    事實與統計根據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事實和數據2020年,在美國,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近580萬人患有老年痴呆症。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380萬。帕金森基金會估計,到2020年,美國將有大約100萬帕金森病患者。平均而言,帕金森病患者每年的藥物治療費用高達2500美元,而通過手術治療的費用約為10萬美元。
  • 【行業】基因時代中國產業要爭上遊
    業內人士推斷,「二孩時代」來臨,對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需求將更高,市場前景將更廣。 在醫療應用領域,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可以說是率先經過監管部門審批、進入商業化通道的一項基因測序技術。但是國內基因行業的龍頭企業華大基因在此過程中走得並不平坦,從中或可管窺國內監管部門對基因技術付諸應用的審慎態度。
  • 網際網路醫療英文熱詞解讀: Digital Medical Devices
    埃裡克·託普(Eric Topol)——一位心臟病專家、遺傳學家、研究學者,在他的著作《醫學的創造性變革》中描述了醫學如何進入一個民主時代,將醫院、醫生和其他護理人員的權力轉移到病人手中,不斷加強患者參與,這可能為醫療健康模式帶來極大的變革。
  • 一文看懂中國醫療電子市場與半導體產業之間的關係
    設備銷售乏力與中國高速增長的市場需求不相匹配:2015年,我國大陸地區半導體專用設備市場銷售規模達304.60億元(合49.0億美元),其中國產集成電路設備銷售額僅為22.92億元,佔比不到8%,國內專用設備市場仍主要由美國應用材料(AppliedMaterial)、美國泛林半導體(LamResearch)、日本東京電子(TokyoElectron)、日本愛德萬(Advantest
  • 醫療產業按下加速鍵,誰是後疫情時代的醫療新勢力?
    中國醫療領域面對的諸多挑戰和未被滿足的患者需求,都亟需通過創新的療法和解決方案來持續改善。2020年是實現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重要節點,隨著醫療改革的持續深入,一系列創新醫療科技在後疫情時代也將迎來更好的發展環境。
  • 國立元創落戶重慶兩江新區 助推生物醫療產業發展
    據悉,國立集團註冊資金為1億元人民幣,是集生產研發為一體的高端創新的現代生物醫學科技產業實體,自主研發、生產銷售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的新型生物類產品及醫療設備等。    宋國立    作為美國醫學生物工程院院士,也是國立集團副董事長,宋國立師從美國四院院士錢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生理系教授
  • 幹細胞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
    文章來源於經濟日報隨著社會不斷進步,醫療醫學領域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對疾病診斷治療的能力逐漸提高,而在醫學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生物醫學貢獻出了巨大的力量
  • 2014年美國最理想醫療保健類工作榜
    儘管美國經濟衰退以來,創造的許多新工作都是低工資的零售和餐飲崗位,這些崗位既沒有福利,也很少有晉升機會,不過持續增長的醫療保健領域依然提供了擁有豐厚薪酬和良好前景的職業途徑。在2010年發布的行業部門10年就業增長預期中,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預測,醫療保健和社會援助行業今後十年將給美國社會創造28%的新工作崗位。延長的壽命和老齡化人口,以及歐巴馬醫改方案逐漸擴大的保險覆蓋面,都增加了各類醫療專業人士的需求。按照勞工統計局的統計,這意味著截至2020年,美國將至少新增570萬個工作崗位。
  • 精準醫療和大資料庫的關係
    傳統數據一年的數據量大概為3TB左右,以現今數據來說一天的資料量為50TB,由這簡單的數據量差就可以得知傳統數據跟現今數據的差異多麼龐大,也就是現在俗稱的大數據時代。數據龐大之下,不管是銀行業、傳統零售業、社會建設公共方面甚至是醫療保健產業對數據處理、分析方式以及經營企業的模式將會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