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0 09:47:00 來源: 南通網
航拍狼山。記者 許叢軍攝
紅門、黃牆、飛簷、遊廊,名剎隱逸於幽林山水間,塔鈴隨風傳音。遙想古時江中五山,虛無縹緲頗似蓬萊,信眾需渡船禮佛。
狼山位列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建寺,比通州建城早約300年。
來自泰興的大二女生夏蓉,已連續六年春節假期隨家人上山祈福。「今年,看到了不一樣的狼山。」
金牌導遊張豔紅介紹:「廣教寺供奉大勢至菩薩和大聖菩薩。整個狼山建築是金龍伏狼的格局,龍頭在下龍尾在上——龍尾是支雲塔,龍頭是大雄寶殿、法乳堂,龍角是大悲殿、寶藏殿,龍口是進門的金剛殿,山道是龍的脊背。」為何龍頭朝下?「狼山臨長江,龍可順江蜿蜒而出,然後在『五山拱北』的門裡側轉迂抱回來,守衛南通城,風水格局絕佳。」
張豔紅指向山頂,「支雲塔位於通城中軸線南端,塔尖、南城門江山門和城中心譙樓三點成線,形成南通的風水門戶,民間謂之:山海擁金蓮,乾坤落天柱。」
「以前凡有空地,皆為寺廟。狼山七房輪流執掌,以大聖印為信物。如今剩下三仙祠法聚庵、葵竹山房的準提庵和山頂寺廟。新中國成立後,在育枚法師的倡導下,七房合一,成為統一的廣教寺。1983年,被評為全國第一批重點寺廟。」
唐時山頂建浮圖,惜形制不存。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智幻率眾修塔。火災、雷擊、地震……支雲塔歷劫而生。
塔高35米,五級四角,朱漆雕欄,腰簷飛翹,上覆金色琉璃瓦。因山頂平地難求,故出塔底層之簷而為地藏殿,殿中須彌座為塔之階基,這種形制全國罕見。1984年重修時,曾於塔剎中發現銅像、錢幣及寶石飾件,還有七八塊記載修塔歷史的銀牌、銅牌等文物,修葺後重又歸位鎮塔。
佛寺建築融合宮殿與園林風格,莊重不失靈秀,虛實相間、動滯皆宜的通透效果,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淵源頗深。「託體同山阿」,古剎與自然彼此觀照。
每次來聖嚴紀念館,我都會行到花木深處,在兩間簡素的禪房內稍作停留。屋角山石侵入,苔痕洇牆,像是人生的某種隱喻。誰曾料,在此出家的13歲小沙彌後來成為聖嚴法師(1930-2009)。1949年輾轉於臺灣,1969年負笈東瀛,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博士學位的比丘,1989年創建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聖嚴自在語:「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渡人無數。禪宗妙諦「本來面目」與古希臘碑文「認識你自己」,殊途同歸。
軍山在五山中登陸最晚,以前有歇後語:軍山上的猴——又冷又餓。普陀別院始建於明天啟年間(公元1626年)。目前,世界上僅三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一尊在香港,一尊在臺灣,還有一尊就在軍山。劍山門前是全國最大的一尊文殊菩薩臥身像,高7.8米,長13.8米。據《五山志》載,五山及沿江地區存宗教建築43處。
鷓鴣聲聲,空翠漾起圈圈漣漪,婉轉流音險些滴落樹杪,復又飛彈而起。青青翠竹儘是法身,漫步狼山國家森林公園,淨由心生。 本報記者 顧遐
一鍵分享至
【走進狼山國家森林公園】百年嗇園賞玉蘭新景2019-02-20
【走進狼山國家森林公園】嗇園賞綠 品讀古今2019-02-20
「港寧文化走親」 寧強儺藝走進港閘2019-02-20
【走進狼山國家森林公園】看軍山綠野 恰似眉眼盈盈處2019-02-20
【走進狼山國家森林公園】新軍山,新氣象2019-02-20
【走進狼山國家森林公園】桃園謐境 四季皆景2019-02-20
【走進狼山國家森林公園】狼山新景,別樣風姿2019-02-20
【走進狼山國家森林公園】文人墨客,鑄就五山的靈魂與氣質2019-02-20
【走進狼山國家森林公園】北麓園中別有天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