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廁無需衝水?是的!日前,福建首座智能無水生態廁所落地廈門,目前分別在海滄石室禪院內、湖裡忠侖公園、同安甘嶺農貿市場內、古坑村和翔安天馬微東門對面各落地一座,接下來若通過試點測評,有望推廣到廈門各區。
《廈門日報》記者 李曉平
1現場體驗:無需衝水,乾淨且無異味
那麼,無水生態廁所是如何運行的呢?
昨日,記者來到坐落於廈門海滄石室禪院的智能無水生態廁所進行一番體驗。
走進這座生態廁所,出乎意料,沒有一點異味,且地面乾燥整潔。推開廁門,走進內部,不鏽鋼製成的便池處於關閉狀態,後面沒有傳統廁所的任何衝水設施。
站上蹲位,受光線感應影響,便池便自動打開,便槽前面部分有個小孔,用於收集小便;後面有一個直徑約30釐米的大孔,用於收集排洩物。如廁完畢後,離開面板,便池自動關閉,就可輕鬆離開。
值得一提的是,當便池打開時,記者好奇地打開手機上的探照燈,往下望去,下面竟然是深褐色的生物土壤,不僅沒有異物,更別說異味了。
傳統廁所按照一個人一次如廁需衝水5L,一天接待1000人計算,單日耗水量便可達5噸。兩者對比,智能無水生態公廁如廁,一天便可節約5噸用水,極大地節約了水資源。
廁所是衡量一座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標準,當下全國自上而下正著力推進「廁所革命」,這無疑有助於提升廈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2原理解讀:微生物降解,變廢為寶
「我們從源頭上進行固液分離。」這一項目的引進落地企業——急客方便(廈門)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昊為記者揭秘了這背後的原理。
他說,主要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技術,變廢為寶。排洩物進入添加了微生物和載體的生物發酵槽,經攪拌器定時攪拌,使之與菌床充分混合,經過10—20小時的厭氧和好氧分解,自動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經空氣系統排出;剩下的氮、磷、鉀等元素被微生物載體吸收,轉化為高效固態複合微生物肥料。
尿液方面,進入內部處理系統,經微生物除臭、發酵、解磷解鉀固氮處理後收集製成液態複合微生物肥料。據了解,這一套系統背後是不少已經申請下來的國家專利技術的支撐。
和傳統的廁所不一樣,無水生態廁所不需要開挖下水道與化糞池,主體為鋼結構,無需土建工程。
那麼這些排洩物在哪裡分解?張昊帶著記者走到廁所後面,打開下面一個門,一個約1.2米長的立體不鏽鋼處理器映入記者眼帘。「這是微生物處理器,主要用於處理排洩物。」隨後他又開啟旁邊一個小門,裡面是一個經過處理的白色尿液收集桶,沒有任何異味。
他說,這些安裝和拆卸都十分方便。
那麼,這些分解物多久來收集一次,又運往哪裡呢?「大便分解完,就剩下殘渣,一般十天半個月來收集一次即可。」急客方便(廈門)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健告訴記者,分解完的尿液收集,人多時兩三天收集一次,人少時一般一個星期收集一次。
這些分解完的固態和液態複合微生物,是農作物很有益的肥料,目前該項目剛啟動,直接被周邊的農民很主動地來運走了,但為了後期的推廣應用,他們已經和種苗基地——廈門百利集團籤訂了合作協議,由他們回收再利用。
3市民感受:省水又環保,真不錯
「無需衝水,不會到處溼漉漉,又沒有異味,乾淨又方便!」採訪期間,該廁所的保潔員李麗珍就不止一次地向記者誇道。
她告訴記者,她當廁所管理員7年了,之前管理的都是傳統廁所,從來沒有像現在管理的這個生態廁所這麼輕鬆。「每天擦地板的次數大大減少,省水又省力。」
她說,只有如廁完洗手要用到水,儘量保持水槽乾淨整潔即可。據了解,有不少人第一次來到這廁所時,都感到驚訝,但如廁完無不稱讚乾淨又環保,很適合廈門這座文明的城市。
「現在周圍這些傳統廁所都沒有什麼人去了,知道的人都來這方便了!」李麗珍笑著打趣道。
「竟然不用水,廈門就是文明環保,乾淨又整潔!」採訪期間,記者恰巧碰到一群從廣西來廈旅遊的遊客,楊月泉阿姨如廁完連連驚嘆道。
「竟然還有不用水的廁所?」一旁的女伴們都紛紛進去體驗。廁所的外觀建築也頗受大家好評,和旁邊寺廟風格協調。「我們是採取一廁一景的,儘量和周邊建築保持一致。」張昊告訴記者。
張昊也提醒廣大市民,使用智能無水生態廁所時,紙張尤其女性用的衛生巾,最好不要扔進去,以延長攪拌器的壽命。據了解,後期他們將推出二代產品,將先在的光感應升級為重力感應。同時讓廁所更智能化些,如掃碼如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