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筆者百度一下「國家頂級域名掀起掘金熱」,找到相關新聞28篇,內容基本類似,最完整的是新浪科技 2011年02月07日 11:45 署名「書聿」的全文翻譯,現摘要幾段:
導語:美國《紐約時報》網絡版今天撰文稱,隨著.com域名資源的逐漸枯竭,許多擁有特殊意義的國家頂級域名逐漸開始受到追捧,並掀起了新一輪掘金熱。
* 國家頂級域名受推崇:由於很多國家的頂級域名同時還是認知度較廣的單詞或符號,使之具備了很高的商業價值,而出售這類域名的活動也早已有之……現在 , .me、 .tv、.co(哥倫比亞)等國家頂級域名卻逐漸開始加大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力度。
* 兩大原因使然:一個原因是.com域名的短缺。已經使用的.com域名超過9000萬,而負責出售這類域名的企業表示,剩餘的字母組合已經為數不多。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域名系統的開放。「只要不被當做是哥倫比亞的獨家域名,.co便有望騰飛。」美國域名諮詢公司FairWinds Partner董事總經理約什·伯恩(Josh Bourne)說。
* 更多推廣方式:許多企業之所以註冊.co和.me域名,只是為了防止競爭對手搶註。有些企業還通過一些新穎的方法來使用國家頂級域名。其他國家的頂級域名也獲得了類似的使用方式,包括.at(奧地利)、.cc(科科斯群島)和.tm(土庫曼斯坦)。
* 仍有例外:但並非所有國家都希望面向全球推廣自己國家的頂級域名。例如,法國就要求.fr 域名的使用者必須位於法國境內。「部分國家希望保持其域名的純潔性和限制性,但是多數都已經放棄了這一原則,開始尋求額外的收入。」伯恩說。部分負責出售國家頂級域名的企業極力弱化他們與域名所有權國家之間的聯繫,並將此視為國際化擴張的障礙,但DoMEn 卻不以為然。(https://tech.sina.com.cn/i/2011-02-07/11455158418.shtml)
筆者跟蹤全球域名產業是從1999年開始,那時為《中山日報》撰文,到2004年主編出版64 萬字《中國域名經濟(2002-2003年版)》,現在《中國域名經濟(2004-2010年版)》120 萬字也將出版,春節假期7天寫完最後一篇「 中國域名經濟學初探」,書稿就基本完成。12年來見證了全球域名產業在中國市場的變化,其中最感興趣的正是域名產品的價值變化,這也是中外域名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
回過頭來講一下上面這篇美國《紐約時報》網絡版的文章,有幾個問題值得大家關注:
首先,它是美國《紐約時報》網絡版的文章,不是《紐約時報》報紙上的文章,這種文章往往不必遵循《紐約時報》報紙審稿原則去審核,有時就是一篇博客文章(《紐約時報》網絡版的中文文章更加純粹是中國人寫、專供中國人看的);
其次,從上述百度新聞28篇文章的傳播途徑、時間與文章編輯上分析,這是典型的企業產品推廣軟廣告文章,是有公關推手在背後運作;
第三,全球的域名種類有306種,其中:英文類別域名(generic Top-Level Domain,縮寫為gTLD)」己批准22種(.post己批准未啟用)、國別地理域名(Country Code Top Level Domains,縮寫為ccTLD)共251種,國際化域名(Internationalized Domain Name System,縮寫為IDNs)到今年1月底止,己經收到22個國家(地區)共有33個國際化域名。
第四,全球己被申請註冊的273種英文域名(gTLD加上ccTLD)已有約2.2億個,其中.com佔去了41%,.de佔去7%,加上.net,.org,.uk,.cn,.info,.biz等8個域名註冊總數佔去了這2.2 億個總數70%。換句話說,餘下265個域名僅佔30%,即約6600萬個,平均每個域名註冊量23 萬個。
第五,英文域名構成常識告訴我們:英文域名是由26個字母(A-Z,a-z,大小寫等價)、10 個數字(0-9)、連接符(-)組成,大家算一下這種組合可以在每個域名下構成多少「短域名」、「好域名」?而全球目前這己經註冊的2.2億個左右域名,僅僅不足30%建了網站,其他都並沒有啟用,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在「投資人」手上「炒」,等待「願者上鉤」。其中,中國投資人手中純粹拿域名作為產品投資而註冊的域名個數,曾經達到超過1100萬個這個瘋狂的數量。
最後,本人提供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 (ICANN) 己聘請的4位產業經濟學專家所寫的新類別頂級域名(new gTLD)諮詢報告認為:連.biz經營這麼多年都來扭虧未盈,建議ICANN慎重地把新類別頂級域名擴展計劃押後推出。這就是世界域名業現狀。
希望以上資料,對於純粹拿域名作為產品投資者有一個更為客觀的參考指標。
瀋陽 微博:https://t.sina.com.cn/sz1961sy
2011年2月8日,星期二 13:32:47 寫於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