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馬遜」,泰語「雷神」之意。7月18日15時30分,「雷神」造訪我國,在華南掀起一場40餘年來的最強颱風。
狂風暴雨中,一群人迎風而上,搶在「雷神」到來前發出預警……他們來自中國氣象局氣象頻道,被稱為追風者。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颱風畫面,就出自他們之手。
北京
6:20
7月16日
烏雲壓頂,細雨漸密。
位於中關村南大街的中國氣象檯燈火通明,颱風黃色預警剛剛發出。12小時前,「威馬遜」已離開菲律賓沿海,向中國而來,所過之處,一片狼藉。
中國氣象頻道副總監劉清揚已熟悉「雷神」的行蹤,預測著它登陸的路線。
1979年生人的清揚與風有緣。她是第一批追風者,2004年的「雲娜」、2005年的「龍王」、2006年的「桑美」、2009年的「莫拉克」……她都曾追過。
「雷神」已近,清揚並不慌亂。她知道颱風的脾氣難辨,水文、風速的細微變化,都會使颱風級別、登陸地點差之千裡。「再等等,越臨近,越能準確跟蹤。」劉清揚說。
上午10時,颱風預警從黃色上調到紅色。「威馬遜」升級為強颱風,預計18日16時左右登陸海南東部附近,數小時後登陸廣東雷州半島,19日登陸廣西防城港附近。劉清揚再不猶豫,抄起電話,通知追風小組準備。宋曉珊一組赴廣東,張方麗一組赴海南,各組均配有攝像和技術。「雷神」在我國境內登陸的第一個亮相,就靠他們記錄。
廣東茂名
11:00
7月17日
207國道,大風呼嘯,道旁的棕櫚樹伏倒一片。通向海邊的道路上,只有一輛車在疾馳。
30歲的宋曉珊坐在車上,望著窗外的風雨,皺了皺眉頭。兩個小時前的氣象會商,已經確定了「雷神」的具體登陸時間和地點:18日15時30分登陸海南文昌市附近,18日19時登陸廣東雷州市附近。
「威馬遜」已從強颱風升格為超強颱風,達到最高級。2007年開始追風的宋曉珊心中忐忑,又有些許興奮。「超強級啊,第一次追!」她喜歡追風的感覺。
「快看!」技術員康莊大喊,手指窗外。宋曉珊循聲望去,天邊烏雲層層疊疊,一條一條,每條雲層下面都有一面雨牆快速迫近。
「碰到雲隙了,快停車,準備直播。」宋曉珊一邊指揮,一邊撥通北京的電話。雲隙是颱風外圍的特殊天氣現象,條狀雲層之間即為雲隙。
雲隙出現,才能找到衛星,傳輸直播信號。在地面,僅靠一根天線,尋找頭頂36000公裡外的衛星,就好比100米外打中10環靶心,難度可想而知。
好在運氣站在宋曉珊他們一邊。康莊僅用3分鐘就找到了衛星。「老天爺待咱不薄,平時30分鐘都未必能找到。」
宋曉珊站在攝像機前,手指雲隙,向全國觀眾展示「雷神」的前奏。
海南海口
11:00
7月17日
「終於到了。」張方麗輕籲一口氣。由於北京大雨,飛機整整延誤了12個小時,錯過氣象會商的張方麗,此時還不知道「雷神」將最先登陸她腳下的這片土地。
舷窗外,一片寧靜,天很藍,朵朵白雲,勢如奔馬。不少旅客都拿出手機拍著海口的美景。
「看來颱風近了。」張方麗想起那句俗話:跑馬雲,颱風臨。颱風越強,登陸地區的天空就越寧靜,這寧靜正是熱帶氣旋在積蓄力量。
「難道又加強了?」張方麗心跳加快,趕緊打開手機,果然收到簡訊:「18日15時30分左右登陸文昌附近,升格為超強級。」
此時中國氣象臺的衛星雲圖上,一個巨大的白色漩渦正朝海南方向逼近——「雷神」來了。
海南文昌
12:00
7月18日
14級的大風捲起海浪,暴虐地砸向沙灘,暴雨、驚濤,將海天連在一起。
龍樓鎮海邊村的居民早已疏散,海水淹沒附近的沙灘,被狂風拍倒的椰子樹雜亂地伏在地上。張方麗和攝像宋勇站在水中,那樣渺小,仿佛天地間就只剩下他們兩個。相距只有3米的兩人,說話卻要扯著脖子喊,聲音才能衝破風浪的呼嘯。
張方麗迎風而立,搖搖晃晃,仿佛隨時都可能被吹倒。大風裹著雨滴,沙礫拍在臉上,就像不停地在扇她耳光,臉上火辣辣的疼。風雨中,她努力昂起頭,瞪大眼睛,衝著鏡頭,講述著「雷神」的威力。一張嘴,雨水一直灌進來。
好不容易拍完一條,張方麗已是氣喘籲籲。她沒有撤離現場,而是衝著攝像喊:「再來一遍!」超強的颱風,她要最好的效果。
回到車裡時,已是13時許,張方麗全身溼透。車窗外,烏雲仿佛已壓到海面上,遠處的幾十艘漁船,被驚濤拋起,又落下,仿佛隨時都會被風浪扯碎……大自然的力量,讓人震撼。車裡一片安靜。
「雷神」前哨已至,它要推開所有擋住去路的東西。張方麗組開著輛分量不輕的皮卡,竟也被大風吹得漂移。他們被迫躲進一家飯店。張方麗和攝像還想衝出去再拍些素材,飯店老闆衝他們吼著:「不要命了,快進來!」話音剛落,一大塊金屬廣告牌被捲起,重重砸在飯店門前。
張方麗掏出手機,信號全無。
一個多小時後,中心風力達17級的「雷神」登陸文昌,短短幾個小時,海南大部都感受到了「雷神」的下馬威——交通癱瘓,停水停電,房屋倒塌,成片樹木被連根拔起……
廣東雷州
17:00
7月18日
身在文昌的張方麗暫時失聯,正在雷州靜候「雷神」的宋曉珊接力報導。
風雨不停,車窗外一片蒼茫,能見度很低。皮卡車走走停停,宋曉珊他們不時下車,清開倒在公路上的樹木。原本1個小時的車程走了近3個小時。17時許,終於趕到海邊的白嶺村。村民已被轉移,村裡一片漆黑。此時,海水已倒灌進村,低洼處的房屋只剩屋頂一角,白嶺渡的碼頭已完全消失在一片汪洋中。
趟水進村,積水已至小腿肚。宋曉珊只能藉助攝影機上微弱的燈光觀察四周的情況。
海浪陣陣撲來,站在海水中的宋曉珊更顯瘦小,她鎮定地描述著周邊的情況,直到報導結束,黑漆漆的大海才讓她心生恐懼,「剛才要是有個大浪,我就被捲走了,追風這些年,這是最危險的一次。」宋曉珊摸了摸手腕上的手串,那是媽媽送她的,護佑她平安。
近13年來,劉清揚、宋曉珊、張方麗這樣的追風者們跑遍了沿海地區,將登陸我國的強級以上的颱風追了個遍。正是這些無畏的追風者,讓我們看到了颱風的樣子,讓風暴中心的人們安全撤離。
「認識颱風,才能更好地防禦。」追風者說,他們享受這個勇敢者的遊戲。插圖/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