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態隱形傳輸達到143公裡 創造最遠距離紀錄

2020-11-26 網易新聞

核心提示:維也納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的物理學家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最遠距離——143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有歷史學家總結:18世紀至19世紀是機械世紀,20世紀是資訊時代,現在的21世紀是量子世紀。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5日報導,維也納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的物理學家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最遠距離——143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該實驗向基於衛星的量子通信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

量子態隱形傳輸是一種全新的通信方式,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是未來量子通信網絡的核心要素。這一信息傳輸方式使得信息交換更安全,且比傳統技術能更有效地執行某些運算,將給未來的能源革命、航空航天技術帶來莫大的好處。

在未來的量子網絡中,量子態隱形傳輸將是量子計算機之間一個關鍵的信息傳輸協議。在量子態隱形傳輸實驗中,交換信息的雙方之間的距離在原則上可以任意長,即便是該傳輸過程都不知道收件者的位置。

由奧地利物理學家安東·塞林格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拉帕爾馬和特內裡費兩個加那利島嶼之間,成功地進行了距離為143公裡的量子態傳輸,打破了數月前中國研究人員創下的97公裡紀錄。重要的是,該實驗為提供一個全球性信息網絡打下了基礎。

在實驗中,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適合於量子態隱形傳輸的量子連接,距離超過100公裡,由此打開了新的視野。參與實驗的科學家之一馬曉松(音譯)說:「這次實現超過143公裡的量子態隱形傳輸距離,光子全部在兩個島嶼之間直接通過湍流的大氣發送,而沒有使用光纖,因為光纖會使得信號損失嚴重,不適合在這麼遠的距離進行隱形傳送實驗。」

為了達到目標,科學家們實施了一系列的技術創新。其中一個重要步驟是使用名叫「積極前饋」的方法,首次在長距離實驗中應用,使傳輸速率加倍。在「積極前饋」協議中,常規的數據沿著量子態信息被發送,接收者能用更高的效率破譯傳送過來的信號。

下一步實驗將進行基於衛星的量子態隱形傳輸,在全球範圍內啟用量子通信,目標是啟動「量子衛星任務」。現在已經朝這個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研究人員稱,最新結果對今後的實驗是一個重大鼓舞,未來將在地球和衛星之間交換信號,或從一個衛星發送信息到另一個衛星上。低地球軌道飛行的衛星距離地球表面200公裡到1200公裡,如國際空間站,高度約在400公裡的軌道上。這次實驗中,從拉帕爾馬到特內裡費島嶼之間穿過大氣層的傳輸,信號雖衰減了大約1000倍,但還是成功完成了一個量子態隱形傳輸實驗。而基於衛星的實驗,雖然傳輸距離更遠,但信號將通過較少的大氣層,因此這項新成果已經為這樣的實驗創建了一個良好基礎。(來源:科技日報)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量子態隱形傳輸創新紀錄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5日報導,維也納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的物理學家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最遠距離——143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該實驗向基於衛星的量子通信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 量子態隱形傳輸是一種全新的通信方式,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是未來量子通信網絡的核心要素。
  • 我國實現16公裡自由空間量子態隱形傳輸
    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清華大學組成的聯合小組,成功實現了16公裡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這個距離是目前世界紀錄的20多倍。該實驗首次證實了在自由空間進行遠距離量子態隱形傳輸的可行性,向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的最終實現邁出了重要一步。6月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光子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發表了這一成果。
  • 彎曲雷射束傳遞信息距離創造世界紀錄
    維也納大學科學家成功加密彎曲雷射束,並讓彎曲雷射束的行進裡程達到了143公裡。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1/340432.htm
  • 中國科學家在合肥首次實現量子態隱形傳輸
    量子隱形傳態是一種傳遞量子狀態的重要通信方式,通俗地講,就是將編碼在光子中的量子信息從一個地點遠程傳輸到另一個地點。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張強等與相關單位合作,在合肥量子城域通信試驗網上首次實現了預先糾纏分發的獨立量子源之間的量子態隱形傳輸。  該研究成果9月19日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光子學》上。
  • 中國科學家在合肥城際通信試驗網上首次實現量子態隱形傳輸
    量子隱形傳態是一種傳遞量子狀態的重要通信方式,通俗地講,就是將編碼在光子中的量子信息從一個地點遠程傳輸到另一個地點。 《人民日報》9月20日報導,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張強等與相關單位合作,在合肥量子城域通信試驗網上首次實現了預先糾纏分發的獨立量子源之間的量子態隱形傳輸。 該研究成果9月19日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光子學》上。
  • 原子系統間可實現遠距離量子隱形傳輸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6月7日報導,幾年前,科學家們就成功地實現了光與光系統間的量子信息隱形傳輸。2006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實現了光和氣態原子間的量子信息隱形傳輸。現在,他們又實現了量子信息在兩團氣態原子云間的隱形傳輸,且已取得了穩定的結果,數次嘗試均告成功,這被研究人員視為非常重要的一步。論文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用到了兩個相互獨立的玻璃容器,每個容器內包含有由數十億個銫氣態原子組成的雲團。他們首先朝第一個玻璃容器內發送雷射,接著,奇異的量子現象發生了:光和氣體相互糾纏在一起,這意味著它們已經建立了某種量子連接。
  • 瞬間傳輸 量子隱形傳態有多神奇
    >   雖然科幻電影中人的「瞬間傳輸」還是個夢,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團隊已經實現了地面與量子衛星「墨子號」之間量子態的「瞬間傳輸」——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密鑰分發。   這是繼今年6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後,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實現的又兩項重大突破。   星地量子隱形傳態成功有什麼意義?是否意味著距「瞬間轉移」實現已經不遠了?華商報記者近日專訪了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應用物理系博士湯衛東。湯衛東從事量子信息理論研究,2006年到2013年曾在潘建偉院士的研究團隊學習、工作。
  • 實力打臉: 量子隱形傳輸與 「瞬間移動」 毫無關係
    有兩個團隊已經在量子隱形傳輸研究領域創造了新的傳輸記錄:利用深不可測的量子力學知識將一個粒子的量子態迅速從一個位置遷移到另一個位置的粒子上。其中一個團隊採用這種方法,運用一種光學纖維將一個光子的量子態穿越加拿大西南部的一個城市,卡爾加裡,傳輸到6.2公裡之外;另一個團隊將多個光子的量子態穿越中國上海,傳輸到14.7公裡之外。據Nature Photonics今天報導,這兩個團隊在量子隱形傳輸領域的突破最終將催生一個牢不可破的量子網際網路。
  • 瞬間傳輸!中國科學家實現地星間量子隱形傳態
    提到「瞬間傳輸」,不少人腦子裡會浮現起《星際迷航》。雖然我們目前離瞬間傳輸人類還很遙遠,但中國科學家已經藉助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實現了地星之間量子態的「瞬間傳輸」。論文的第一作者、中科大上海研究院任繼剛副研究員向澎湃新聞強調,量子隱形傳態是利用量子糾纏可以將物質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遠距離量子隱形傳態是未來實現大尺度分布式量子信息處理網絡的基本單元。量子糾纏態:超越光速的傳輸?
  • 「量子隱形傳態」實驗:能實現科幻中的超時空傳輸嗎?
    中國16日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衛星,科學家將在「世界屋脊」西藏阿里和這顆衛星之間開展「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這與《星際迷航》中的超時空傳輸很類似。當然,它們並不相同——在中國科學家開展的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中,被傳輸的是信息而非實物。什麼是量子隱形傳態?
  • 科學家成功實現遠距離量子隱形傳態,人類開始邁向量子網際網路
    一個研究組第一次實現了遠距離量子隱形傳輸(Quantum Teleportation),傳輸的距離可達44公裡,較之前其它研究實現的6公裡紀錄有了顯著的提高。
  • 星地量子隱形傳態成功 「瞬間轉移」不遠了?
    這種量子態帶有一種奇妙的關聯,測量改變其中一個量子態的狀態,另一個的狀態就會瞬間改變,無論兩者距離多遠,哪怕一個在地球,另一個在月球。這種關聯產生的速度超過光速,被稱為量子的非定域性。這是科學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甚至連愛因斯坦都不能接受,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這次星地之間的實驗,再次證明了量子的非定域性特點。
  • 空間跳躍有望實現:可持續量子隱形傳態已達44公裡
    這個研究量子隱形傳態的團隊是由美國能源部的費米實驗室,加州理工學院,卡爾加裡大學和AT&T鑄造廠等合作夥伴組成的,他們宣布了對長距離持續的高保真量子隱形傳態的首次展示,傳送距離已達44公裡。
  • 潘建偉獲未來科學大獎,地星間量子態「瞬間傳輸」是什麼?
    看要點就夠了):雖然科幻電影中人的「瞬間傳輸」還是個夢,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已經實現了地面與量子衛星「墨子號」之間量子態的「瞬間傳輸」——量子隱形傳態。不過,很多不專業的科普文章將量子隱形傳態描述為科幻片中可以超光速傳遞信息的手段,然而它並不存在這一能力。另外,量子隱形傳態傳遞的並不是物質本身,光子並沒有千裡迢迢地跑到另一處。
  • 固體系統中首次實現量子態信息隱形傳輸
    OFweek通信網,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5日報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科學家首次在一個類似計算機晶片的電子電路中,將信息從其一角「隱形傳輸」到了另一角。研究人員指出,這是首次在一個固體系統中成功實現了量子態信息隱形傳輸,從發送方到接收方不用傳輸信息載體,這種電路是未來構建量子計算機的重要一環。
  • 我國科學家實現500公裡級光纖量子通信傳輸
    新華社合肥3月4日電(記者徐海濤、蕭海川)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近期與清華大學、山東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機構合作,實現了500公裡級真實環境光纖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和相位匹配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達到509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光纖速率高、帶寬大最適合遠距離傳輸
    【電纜網訊】目前,在監控系統中用來傳輸圖像信號的傳輸介質主要有三種介質:同軸電纜、雙絞線、光纖,這三種傳輸介質各自不同,各有各自的優劣。其中,光纖傳輸距離遠、速率高、帶寬大,最適合遠距離傳輸。 與同軸電纜相比,光纖優勢明顯。
  • 量子隱形傳態 傳的是信息不是物質
    」還是個夢,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團隊已經實現了地面與量子衛星「墨子號」之間量子態的「瞬間傳輸」——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密鑰分發。   這是繼今年6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後,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實現的又兩項重大突破。   星地量子隱形傳態成功有什麼意義?是否意味著距「瞬間轉移」實現已經不遠了?華商報記者近日專訪了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應用物理系博士湯衛東。湯衛東從事量子信息理論研究,2006年到2013年曾在潘建偉院士的研究團隊學習、工作。
  • 遠距離高保真量子隱形傳態實現!向建立量子網際網路邁出重要一步
    據《PRX量子》報導,美國研究團隊利用現有材料和最先進的量子裝置,搭建了兩個測試臺,首次在44公裡的遠距離內實現了保真度大於90%的量子隱形傳態。此研究是建立未來量子網際網路的重要舉措,或將徹底改變安全通信、數據存儲、精確傳感和計算領域。在量子網際網路中,儲存在量子比特中的信息通過糾纏,實現遠距離信息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