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合肥城際通信試驗網上首次實現量子態隱形傳輸

2020-12-05 觀察者網

量子隱形傳態是一種傳遞量子狀態的重要通信方式,通俗地講,就是將編碼在光子中的量子信息從一個地點遠程傳輸到另一個地點。

《人民日報》9月20日報導,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張強等與相關單位合作,在合肥量子城域通信試驗網上首次實現了預先糾纏分發的獨立量子源之間的量子態隱形傳輸。

該研究成果9月19日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光子學》上。同日刊發的還有加拿大研究團隊的量子隱形傳態實驗成果。這兩項獨立研究表明,城際網絡進行量子隱形傳態在技術上是可行的,這為未來可擴展量子網絡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

資料圖:潘建偉(中)及其團隊

張強介紹,現有的量子保密通信主要通過量子密鑰對經典信息進行加密傳輸,隨著技術的發展,最終的量子保密通信將會實現量子信息的傳輸,通過光纖網絡進行量子隱形傳態有望極大提高網際網路連接的安全性和強度。然而,利用光纖網絡進行長距離量子隱形傳態需要獨立的光源,且在長距離傳輸後,兩個光源的光束沒有差別,成為量子隱形傳態的技術挑戰。

據悉,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又稱量子遙傳、量子隱形傳輸、量子隱形傳送、量子遠距傳輸或量子遠傳,是一種利用分散量子纏結與一些物理訊息(physical information)的轉換來傳送量子態至任意距離的位置的技術。是一種全新的通信方式。它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在量子糾纏的幫助下,待傳輸的量子態如同經歷了科幻小說中描寫的「超時空傳輸」,在一個地方神秘地消失,不需要任何載體的攜帶,又在另一個地方神秘地出現。

必須說明的是,量子遙傳並不會傳送任何物質或能量。這樣的技術在量子信息與量子計算上相當有幫助。然而,這方式無法傳遞傳統的資訊,因此無法使用在超光速的通訊上面。量子遙傳與一般所說的瞬間移動沒有關係–量子遙傳無法傳遞系統本身,也無法用來安排分子以在另一端組成物體。

2015年12月11日,英國物理學會主辦的《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公布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以「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榮登榜首;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方忠、翁紅明等憑藉外爾費米子的先驅性研究入選。

(綜合/觀察者網 周遠方)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在合肥首次實現量子態隱形傳輸
    量子隱形傳態是一種傳遞量子狀態的重要通信方式,通俗地講,就是將編碼在光子中的量子信息從一個地點遠程傳輸到另一個地點。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張強等與相關單位合作,在合肥量子城域通信試驗網上首次實現了預先糾纏分發的獨立量子源之間的量子態隱形傳輸。  該研究成果9月19日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光子學》上。
  • 我國實現16公裡自由空間量子態隱形傳輸
    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清華大學組成的聯合小組,成功實現了16公裡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這個距離是目前世界紀錄的20多倍。該實驗首次證實了在自由空間進行遠距離量子態隱形傳輸的可行性,向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的最終實現邁出了重要一步。6月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光子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發表了這一成果。
  • 量子態隱形傳輸創新紀錄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5日報導,維也納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的物理學家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最遠距離——143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該實驗向基於衛星的量子通信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 量子態隱形傳輸是一種全新的通信方式,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是未來量子通信網絡的核心要素。
  • 量子態隱形傳輸達到143公裡 創造最遠距離紀錄
    核心提示:維也納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的物理學家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最遠距離——143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5日報導,維也納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的物理學家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最遠距離——143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該實驗向基於衛星的量子通信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量子態隱形傳輸是一種全新的通信方式,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是未來量子通信網絡的核心要素。
  • 「量子隱形傳態」實驗:能實現科幻中的超時空傳輸嗎?
    利用量子糾纏發展出的量子隱形傳態,可以將物質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就像孫悟空的『筋鬥雲』一樣,可以實現從A地到B地的瞬間傳輸。」專家解釋說,把粒子A的未知量子態傳輸給遠處的另一個粒子B,讓B粒子的狀態變成A粒子最初的狀態。注意傳的是狀態而不是粒子,A、B的空間位置都沒有變化,並不是把A粒子傳到遠處。
  • 瞬間傳輸!中國科學家實現地星間量子隱形傳態
    提到「瞬間傳輸」,不少人腦子裡會浮現起《星際迷航》。雖然我們目前離瞬間傳輸人類還很遙遠,但中國科學家已經藉助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實現了地星之間量子態的「瞬間傳輸」。論文的第一作者、中科大上海研究院任繼剛副研究員向澎湃新聞強調,量子隱形傳態是利用量子糾纏可以將物質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遠距離量子隱形傳態是未來實現大尺度分布式量子信息處理網絡的基本單元。量子糾纏態:超越光速的傳輸?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高維度量子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劉乃樂等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塞林格小組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高維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這是自1997年實現二維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以來,科學家第一次在理論和實驗上把量子隱形傳態擴展到任意維度,為複雜量子系統的完整態傳輸以及發展高效量子網絡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墨子號」衛星提前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
    千裡糾纏、星地傳密、隱形傳態——繼「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以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設定的三大科學目標,全部圓滿完成。,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我科學家首次實現高維度量子隱形傳態》公示
    本報合肥8月18日電(記者常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劉乃樂等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塞林格小組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高維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這是自1997年實現二維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以來,科學家第一次在理論和實驗上把量子隱形傳態擴展到任意維度,為複雜量子系統的完整態傳輸以及發展高效量子網絡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論文以編輯推薦的形式於8月15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我國量子通信技術世界領先,投資70億建全球最尖端實驗室
    量子通信技術第一次從科學家的實驗室走向大眾視野,源於1997年《自然》雜誌一篇題為《實驗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論文,該成果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這篇論文作者是一個中國科學家:潘建偉。從此引起了一次聲勢浩大的量子革命,特別是量子通信技術在計算機,信息安全,通訊方面的應用,讓人們大開眼界。
  • 中科大高維量子通信進展:實現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中科大高維量子通信進展:實現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2020-12-21 19:58出處/作者:C114通信網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的實現為構建高效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的基礎。
  • 多自由度量子體系隱形傳態首次實現
    原標題:多自由度量子體系隱形傳態首次實現 記者3月5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及其同事陸朝陽、劉乃樂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近日,《自然》雜誌以封面標題的形式發表了這一成果。
  • 「墨子號」實現三大既定科學目標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兩項結果的科學論文1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今年6月,「墨子號」首次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雜誌(相關報導見本報6月17日一版)。
  • 世界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成功,量子通信如何實現?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山夕團隊 唐媛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進行了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觀察到了光子極化量子態和量子糾纏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這是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向未來建立水下及空海一體量子通信網絡上邁出重要一步。
  • 固體系統中首次實現量子態信息隱形傳輸
    OFweek通信網,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5日報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科學家首次在一個類似計算機晶片的電子電路中,將信息從其一角「隱形傳輸」到了另一角。研究人員指出,這是首次在一個固體系統中成功實現了量子態信息隱形傳輸,從發送方到接收方不用傳輸信息載體,這種電路是未來構建量子計算機的重要一環。
  • 「墨子號」衛星亮絕技 量子通信概念脈動
    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高速量子秘鑰分發——8月10日,隨著這一重大科技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誌上,中國科學家向建立「無法破解」的全球通信網絡又邁進了關鍵一步,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
  • 「人體」的瞬間轉移將實現?中國成功實現高維度量子的隱形傳態!
    就在前兩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以及其他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實現了高維度量子的隱形傳態,但是也遇到了瓶頸,因為現在所有的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都是在量子態的二維子空間進行,當然我國發射的量子衛星,同樣只是二維。
  • 中國科學家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中新社合肥12月19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研究組近期利用6光子系統,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藉助衛星網絡、光纖網絡等信道,將量子態所攜帶的量子信息傳輸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網絡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優點。如何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從而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是當前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量子通信技術,開啟一個新的通信時代,我國在此領域的探索
    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進行了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觀察到了光子極化量子態和量子糾纏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向未來建立水下及空海一體量子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
  • 量子通信之量子隱形傳態,到底能不能實現「瞬移」?
    量子隱形傳態1993年,美國科學家貝內特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概念,之後,貝尼特同另外5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聯合發表了一篇題為《由經典和EPR通道傳送未知量子態》的論文,論文基於量子糾纏理論,提出了利用經典和量子相結合的方法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方案,由此開創了研究量子隱形傳態的先河,也因此激發了人們對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