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就對諾亞說,凡有血氣的人,他的盡頭已經來到我面前。因為地上滿了他們的強暴,我要把他們和地一併毀滅。你要用歌斐木造一隻方舟,分一間一間地造,裡外抹上松香......我卻要與你立約,你同你的妻,與兒子,兒婦,都要進入方舟。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你要帶進方舟,好在你那裡保全生命......因為再過七天,我要降雨在地上四十晝夜,把我所造的各種活物,都從地上除滅。」——《聖經·舊約·創世記》
洪水襲世的傳說
在地球上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它們都不約而同地重複著吞食天地的大洪水以及一個男人拯救了地球上所有物種的傳說。
《聖經·舊約·創世記》中不僅明確記載了大洪水的起因、過程和結果,還詳細說明了用於躲避洪水的諾亞方舟的建造方法以及最終停靠的時間和地點:「經過了一百五十日,天上的大雨也止住了,水從地上漸退。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古巴比倫地區的蘇美爾人也曾用楔形文字記錄了這樣的傳說:諸神要以洪水毀滅人類,風雨之神恩利爾(Enlil)指示祭司王蘇殊德拉(Eiudsudra)建一大船,把各鳥獸帶進去躲避災禍。擁有古老文明的印度,其古代神話多次提到洪水,而避過洪水的人名叫摩奴(Manu)。他是一位修行多年的聖賢,從一條大魚的口中得知大地將被洪水淹沒。他建造了一艘大船,將各種動植物帶到船中,並用繩索緊縛大魚之角,逃過此劫。最後,這艘大船停泊在一座高山之上。就連地處沙漠地區的古埃及也有類似的傳說。據古埃及記錄著所有有關魔法、儀式、傳說、靈魂的《死亡之書》記載,由於人類的叛逆,創世神阿圖姆(Atum)將大地變回原初的渾沌大水。
神話的傳說、歷史的佐證都顯示了一條驚人相似的信息,在遠古時期曾有洪水襲世,人們利用各種方法抵抗或者逃避這一災難,其中,建造一艘大船的方法擁有最多的理論和資料證據。
既然傳說可以這麼接近真實,人們探索它的熱情也就更加強烈。想要證明這一切,找到傳說中的諾亞方舟當然是最好的方法。因此,《聖經》中記載的亞拉臘山(Mount Ararat)自然成為了人們最熱衷的地方。
停靠方舟的山峰
亞拉臘山位於土耳其最東端,高5165米,在亞美尼亞高原孤獨地聳立著,是土耳其的最高點。它佔地900平方千米,除主峰外還有另一座高3896米的小亞拉臘峰。亞美尼亞人稱亞拉臘山為Massis,意思為「世界之母」。這讓人不禁將其與諾亞方舟的傳說聯繫在一起。《聖經》中稱它是大洪水時代最高的山,相傳在洪水退去之後,諾亞方舟就停在此地,生命也是在這裡得以重新開始。亞拉臘山常年被冰雪覆蓋,正如當地人所說:「你什麼都不會找到的,山頂上全被冰雪覆蓋了,而船也在冰雪下熟睡著呢。」
若非不同時期的考古學家和探險者都聲稱找到了諾亞方舟的遺蹟,這艘拯救世上生靈的船也許永遠都只能成為傳說。最早關於諾亞方舟的史料記載來自於公元前275年的古巴比倫王國,一位名叫貝羅索斯(Berossus)的史官在記載巴比倫的歷史時,稱當地居民有削下抹在方舟內外的石化瀝青(據《聖經》記載,諾亞方舟內外都塗抹著松香)做護身符的習俗。
到了18世紀,一批穿越亞美尼亞的旅行者也宣稱見到了諾亞方舟,旅行者裡還包括著名的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因此,自19世紀起,陸續有探險家和科學家來此追尋方舟的下落。1829年,德國醫生弗裡德·巴洛德(Friedrich Parrot)成為近代第一個登上亞拉臘山山頂的人。他從山的西北面攀登,自此以後這一側面便以這位醫生的名字命名。雖然,他此行未能帶來令世人震驚的證據,但據說他在該地區逗留期間造訪了一座修道院,當地的修士向他展示了一塊木雕,木雕的木頭就取自諾亞方舟。然而,1840年一次強烈的地震襲擊了亞拉臘山,造成東北坡面下沉,整個阿何拉(Ahora)市被埋葬在山石之中,有關諾亞方舟的很多遺蹟和資料,包括那塊木雕,全部被大地吞沒。
之後,又有很多人登上了山頂,但諾亞方舟的探尋工作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進展。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宣稱目睹過方舟遺蹟的人,都不約而同地稱方舟位於冰雪覆蓋下的裂縫邊緣,一半被埋藏在一個部分溶化了的湖裡,一半隱隱若現。更有許多人稱該湖位於海拔約4千米的地方。甚至有人詳細地指出諾亞方舟內部充滿了木製的分隔(用來安置不同的動物),並且船體內外都附有一層類似油漆的物質(松香),船體的木頭看似非常堅硬,差不多和化石一般。
雖然這些考察和探險沒能徹底將傳說變成歷史,但諾亞方舟是否真的存在已然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諾亞方舟的科學解構
從1943年開始,美國中央情報局和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也多次宣稱找到了諾亞方舟的遺蹟。利用先進的偵察衛星,他們拍攝了亞拉臘山冰川邊緣的高解析度照片,照片中依稀可見裸露的巖層和其中的船形物體。據分析該物體的體積和《聖經》中所記載的諾亞方舟大小十分接近。
《聖經·舊約·創世記》第6章14-16節記載:「方舟的造法乃是這樣,要長三百肘,寬五十肘,高三十肘。方舟上邊要留透光處,高一肘。方舟的門要開在旁邊。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層。」據此分析,諾亞方舟長約137米,寬約23米,高13.7米,船舷上還有一條約0.5米寬的透光的縫隙。方舟每層甲板的面積有3000多平方米,約為鐵達尼號的一半。它的總重量約為1.4萬噸,完全由木頭構成。如果泰坦尼克被稱做「永不沉沒的」巨輪只能是一種遺憾,那麼諾亞方舟可謂是真正的不會沉沒了。據分析,方舟的長寬比為6:1,這是在海上航行抵禦各種風浪的最佳尺寸。經過模擬試驗表明,這樣的船即使在狂風巨浪中,也能藉助浮力和自身重力使各種外力相互抵消,保證船體的平衡,所以它幾乎不會傾覆。這樣精準而複雜的流體力學問題,在幾千年前是誰,又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呢?難道答案真的是「神」?
除了構造,人們對諾亞方舟的另一個話題更為關注,那就是它的容積。《聖經》中記載,諾亞依照上帝的指示,將陸地上的所有動物都帶一公一母到方舟內(潔淨的動物是七對),那麼方舟能夠容納這麼多動物,並讓它們在其中生活300多天嗎?據動植物分類學家分析,以現代動物種類為例,大致可分為哺乳動物3500種,鳥類8800種,爬行動物及兩棲動物5500種,昆蟲25500種。這4萬多種動物中大部分為昆蟲和鳥雀,體積較小,如牛、羊類體積較大的動物不足1萬種,而諾亞方舟每層的容積約為39500立方米,相當於520多個標準貨櫃的容積,如果按每個貨櫃能容納240隻羊來計算,諾亞方舟三層總共可以容納3.6萬隻羊。也就是說,將這些動物帶入方舟之後,還有足夠的空間儲存食物以及諾亞全家居住,甚至還能騰出一個足夠的空間讓他們開一個小型運動會。當然,這要求船上的動物們都安分守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們都進入冬眠狀態,這樣不僅減少了各種動物所需要的活動空間,還節省了很多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