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明春
漲渡湖位於武漢市新洲區東南端,緊鄰長江,是長江中遊地區距長江最近的一塊溼地,湖面東西寬4.5公裡,南北長6公裡,湖底高程17.7米,最大水深2.3米,沿湖築有圍漬堤,堤頂高程23米,水面6萬畝,無工業汙染,其空氣品質符合GB3095—96中一級標準要求。漲渡湖是長江中遊回遊魚類的基因庫,盛產黃顙魚、草魚、青魚、鱅魚、螃蟹等魚類40多種。
置身漲渡湖,隱然有「八百裡洞庭湖」煙波浩淼的影子,水面寬闊,水質清澈,水景浩渺,湖岸參差,港汊眾多。從高處遠眺,那平靜的湖面宛若一盞玉盤,鑲嵌在長江北岸與漲渡湖平原之間,三春楊柳,九夏芙蓉,四圍香稻,五更漁火,是情是景,盡在「湖」中。
追朔漲渡湖,遠古時為古雲夢澤的邊緣,與長江相通,南受長江倒灌,北納舉水、倒水,一派水鄉澤國,江、河、湖混沌一片,天水一色,橫無際涯,湖中的崗地則成為一個個湖嘴、孤島、沙洲、泥灘、沼澤。面積達280平方公裡,入湖水量約30億立方米,魚類82種。數有「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之稱,故因「漲水為渡,落水為湖」而得名漲渡湖。
史載,南朝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著名的「五水蠻起義」就發生在漲渡湖區。元、明之季隨著大量移民遷入,人丁日趨興旺,百業進展,湖區遂呈一派「魚米之鄉」景象,在道光二十九年以前,漲渡湖不是湖,名「斷天河」,為長江東支河道。有西漢古墓群和烏龍鎮舊址,還是鄂東抗日根據地舊址,李先念、陳少敏、鄭位三、張體學、劉西堯等老一輩革命者在湖中蘆葦蕩裡生活戰鬥過。
過去的漲渡湖區發生洪澇災害是家常便飯。一次中央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李先念副總理十分關切漲渡湖區,指示從根本上治理水災。倒水河的改道直入長江、完善的長江幹堤和修築舉水幹堤,湖泊終與江、河隔離。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充分利用江河、湖泊資源,新洲區政府對漲渡湖制定了總體規劃,綜合開發。湖區農、林、牧、漁等生產、科研基地不斷壯大,生態立體林業是這裡一大特色。湖區運用半自然的生態林業溼地,成功創建林農、林、魚、鴨、鳥等多種立體生態林業體系,被定為國家級科研成果。漲渡湖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對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被選為世界自然基金會滙豐銀行長江項目的示範,成為湖北省第一個被世界性環保組織參與保護的溼地,2004年7月,又被武漢市政府批准為市級溼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8500公頃,主要保護水生和陸生植物及其共同組成的溼地生態系統。目前,保護區內現有維管束植物115科,裸子植物101科,兩棲動物10種,爬行動物16種,哺乳動物20種,鳥類103種,魚類46種。保護區內還有少量的全球瀕危物種等。
這裡是候鳥們的天堂。候鳥們為了在春天遷徙前,積蓄足夠的脂肪,以供飛越沙漠和大海時消耗,將漲渡湖選為自己的驛站和越冬地。每到10月後的深秋直至來年的陽春三月,漲渡湖的湖水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回落,最深處也不過兩米,湖區人跡罕至,那淺水灘涂中肥美的魚蝦、藏在軟泥中的草根和種類繁多的昆蟲等,都成為了來自世界各地每年37類10萬隻候鳥的美食,豆雁、鳳頭、鷸等鳥大多是從北方飛來,最遠來自歐洲和西伯利亞,會在這裡度過整個冬天,
居住在漲渡湖邊的人,大都以捕魚為業。 「漲渡湖開湖,魚臭三縣」,「魚過千層網,網網都有魚。」 「寒露霜降水推沙,魚奔長江客奔家。」到了這個時候,漁人便從四面八方趕到魚場,競相捕撈,千船競發聚集於一湖,「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大的網得五六十人同抬,合圍水面達數百畝,不時在船上頓足敲板,驅魚入網,聲震水天,數十人一齊吆喝起來,漁號子,呵哈聲,數裡可聞,一網撈得鮮魚最多時達10餘萬公斤。這時,遠近魚商魚販魚行,也紛紛趕赴湖場,搭棚架秤,喊起行話:「起秤呀——記帳——!」接著便是報重、報價聲,字正腔圓,如唱如吟,構成漲渡湖漁業一幅立體圖畫。
漲渡湖漁業已由單一的天然捕撈轉入了人工養殖。漁業資源逐年上升,不斷有新品種加入了大湖水族。過去那些遭人鄙視的蟹、魚、鱉、鱔,隨著世風的改變,口味的更新,而一躍成為席珍,也成了漲渡湖漁場的拳頭產品。每年重陽過後,蟹肥鱉壯,美食家們紛至沓來。2005年 6月中旬,漲渡湖在因建閘被切斷與長江的自然水位聯繫55年後,首次開啟閘門,實現江湖的季節性聯繫,涵養溼地。長江水順著水道流入漲渡湖河道,建立漲渡湖與長江的季節性水文聯繫,灌江納苗後有望使漲渡湖魚類總量增加25種,年增值數百萬元。漲渡湖的漁家兒女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高興地唱起了打漁歌:
教郎打槳莫輕狂,恐把晴波作惡浪;
儂愛郎情魚愛水,箇中滋味一般長;
薄薄衫兒淡淡妝,扁舟一葉過前塘;
魚兒水底偷成對,儂伴郎群也作雙。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