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的壽命可以長達100萬年,會發生什麼?儘管這在生理上不現實,但在此基礎上的思考也將帶給我們啟示:屆時,那些長壽的人們將面臨哪些生存危機,又將如何解決?
最近,科學家在海底被掩埋了超過1億年的沉積物中,發現了微生物的存在,而且它們仍然存活著。如果我們人類能活到100萬年,會發生什麼改變呢?有兩個想法突然湧入了我的大腦。首先,學術界的任職期限必須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其次,一個生日蛋糕上根本插不了100萬根蠟燭。或許蛋糕上插的蠟燭數可以為年齡的對數,例如當我們活到1000歲的時候,只插上3根蠟燭。
過去的幾代人曾經說過,雖然我們無法推遲自然死亡的到來,但我們可以改變生活方式。他們也相信「陽光下再無新鮮事」。但是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這些觀點均不正確。隨著生命科學和技術發展,我們可以設想在未來,大多數疾病將能被治癒,而人類的壽命也會極大地延長。
如果這些設想成為現實,人類的目標會如何改變,這些變化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呢?考慮到此前壽命的限制讓我們難以開展一些長期計劃,壽命延長後,我們或許能完成更宏大的任務。我們可以更加關心地球的生存環境和人際間的合作,因為汙染與敵視會帶來長期危害。更豐富的人生經歷將會使我們更加睿智和謹慎,因為我們將面對更多的風險。將年輕人送往戰場或發動戰爭將變得毫無意義。
不過,即使我們有了這些精心設計的策略,但也無法保證人類一定能生存下來。例如,對於那些體型龐大的恐龍,它們較小的大腦體積讓它們不足以聰明到改變那顆小行星的軌道,從而偏離地球。意外是難以避免的,因此醫療中心將不停地治療那些在常規事故遭受非致命傷的患者。
如果人類的生育期隨著壽命同比例增長,這將給地球帶來人口過度增長的風險。考慮到當今的個體生育率,百萬歲的人口數量將會達到上百萬億。因此,屆時將有必要出臺一項公共措施,將生育率限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另一種解決方案是將一部分人類送入太空,以平衡地球的人口出生率,這樣能將地球的人口數量維持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從而確保食物和能量供給。
一個好消息是,由於人類的壽命能持續100萬年,利用現在的化學能源火箭,太空飛船能將人類運輸到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如果太空飛船能以「新視野」號探測器的速度前進,人類花費大約10萬年的時間就能到達半人馬座α星周圍的宜居星球,如果以人類現在的壽命來類比,這樣一段旅程就相當於耗費了10年的時間,但只能從地球到達冥王星。當然,在這一段漫長的旅程中,太空飛船將為乘客提供持久的生態系統和舒適的居住環境。而為了到達旅程的目標,飛船中的乘客需要保持平穩的心態,不能失去信念。就像一位捕魚人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補到魚時,懷疑「捕魚的真正的目的是否就是為了抓到魚。」
但在100萬年後,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或許將不再是半人馬座α星,所以我們還必須考慮其他的移居目標。實際上,隨著恆星移出或進入太陽周圍的區域,我們看到的夜空將發生改變。在此期間,銀河系將出現數萬個明亮的超新星和其他暫現的恆星,它們如同煙花將點亮夜晚的太空。而與這些事件的空間距離越近,地球上的生物圈也將遭受更大的威脅。
在數年的時間尺度上,我們的科技水平就能以指數級增長。因此可以想像,在100萬年後,地球將與現在完全相同。經過如此長的時間,一個擁有成熟科技文明的星球將會發展成什麼樣?它能在科技釋放的破壞力中存活嗎?解答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是,尋找外星文明的科技跡象,觀察它們是已毀滅還是依舊存活。不可避免的是,各種形式的生命最終都會消失。宇宙會隨著膨脹而冷卻,而所有恆星將會在距今10萬億年之內死亡。在遙遠的將來,所有事物將會進入冰凍狀態,沒有能量能用來維持生命活動。
不過,更短尺度上的未來不至於如此荒涼。人類壽命延長最直接的好處是,心愛的人能夠存活更長的時間。雖然終點無法避免,但正如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在《致美諾西斯的信》中提到的,我們不應該畏懼死亡,因為我們從不曾遇到它,「我們存在時,死亡不會來;而死亡降臨時,我們已不在。」
上述100萬年的時間跨度只是一個隨機選擇,大致等同於從人類的祖先直立人(Homo erectus)出現在非洲到現在的時間。而相比於宇宙、太陽和地球的年齡,這段時間也是相當短暫的。原則上,我們還能設想一個能存活10億年的生命,在這段時間內,太空中的恆星能像燈泡一樣,點亮後又熄滅。而以這樣長時間的視角作為背景,我們現在對於世界的擔憂,就像是在接生時只看到了新生兒的頭部一樣,還十分淺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