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滬深股市小幅下跌,北上資金卻大舉淨買入206.14億元,為陸股通開通以來歷史第二高!
而在此之前的2021年頭4個交易日,大盤總體表現強勁,A股大盤和部分龍頭迭創新高, 不少股民卻反映手中股票反而下跌,市場趨於嚴重分化和割裂。
為何會出現如此奇怪的情形?A股到底發生了什麼,機構又怎麼看?
01、指數下跌,北上資金卻淨買入206.14億 創歷史第二高!
1月8日,開年之後連漲了4天的大盤指數有所停歇,滬深股指均小幅下跌,不過此前幾個交易日多數個股下跌的局面有所改觀,部分資金再現大舉掃貨跡象。
這裡面最為突出的還是北上陸股通資金。
數據顯示,北上金當天淨買入206.14億元,這一淨買入額不僅較此前交易日突增,還創下陸股通開通以來歷史第二高的淨買入值。
統計數據顯示,歷史上陸股通資金淨買入額最高的交易日是2019年11月26日,當天淨買入214.30億元,今天206.14億元的淨買入規模也創下最近一年多新高。
實際上,從北上資金前十大活躍股中的「常客」表現來看,近期多數表現較佳。
牧原股份漲勢如虹,2021年開年以來5個交易日漲幅高達25.40%。1月8日該股僅小幅下跌1.22%。
京東方A開年以來持續上漲,5個交易日漲幅達7.17%。
貴州茅臺總體股價也持續走高,今天小幅下跌2.34%,但盤中再創歷史新高。
五糧液、立訊精密、萬華化學等北上資金前十大活躍股中登榜「常客」開年以來也表現強勢,均有不錯漲幅。
02、市場的另一面:2021年以來指數和龍頭股頻創新高 多數股票卻在跌
總的來看,進入2021年以來,主要市場指數漲勢如虹。其中上證指數開年以來上漲2.79%,深證成指上漲5.86%,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漲幅甚至高達8.11%和6.22%。
不過,不少股民卻反映,自己手中股票並沒有漲,反而跌了。
這背後其實反映了近期市場的嚴重分化。
實際上,在2021年開年的幾個交易日裡,多數股票並未隨著指數連續大漲而上漲。
據Wind數據,2021年以來的5個交易日裡,兩市逾4100隻A股股票中,有近3000隻股票下跌,佔比超過70%,僅有約1100餘只股票上漲。
從具體交易日的情況來看,從1月4日至1月7日,在大盤連續上漲的過程中,下跌個股數量卻不斷增多。至1月7日,下跌個股已達到3296隻,佔到當天兩市A股總數的近80%,當天上證指數上漲0.71%,深證成指上漲1.11%,均再創本輪攻勢新高。
今天滬深股指小幅下跌,但下跌個股數量扭轉連續增長趨勢,市場失衡狀態暫時有所緩解。
對於上述市場嚴重分化,有觀點認為,與近期機構抱團愈演愈烈有較大關係。
在2021年一季度業績修復預期支撐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政策「不急轉彎」、中歐投資協定初步落地先後提振市場風險偏好。近期A股三大股指先後攻破前期震蕩盤整區間,深證成指、創業板指更是創下逾5年新高。
但整體來看,A股仍以機構抱團行情為主,市場對「確定性」給出了更高的溢價。消費、新能源、光伏、安防等板塊龍頭暴漲權重加大,帶動指數實現突破,而賺錢效應相對有限。
Wind數據顯示,品牌龍頭指數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基本上呈現加速上行態勢,期間累計漲幅接近70%。今年開年後,機構抱團愈演愈烈,品牌龍頭指數也再次上攻,並刷新歷史新高,最高達3282.47點。年初僅僅幾個交易日,該指數漲幅已超7%。
實際上,這種機構抱團行情A股歷史上也曾出現過。2010年-2011年,在A股持續震蕩走低的過程中,醫藥、消費等板塊表現抗跌,原因是居民收入滯後於經濟見頂,並且領先於板塊盈利見頂,業績支撐較強。
2016年後,A股市場價值投資理念興起,投資者開始注重於業績的確定性,估值的安全邊際,彼時在外資的帶動下,消費等板塊持續受資金關注,但期間也出現過持續回調走勢。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市場節奏,這也給全球經濟增長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在此情況下,機構對消費等「確定性」板塊給出更高的溢價。
03、機構如何看市場?
興業證券的研究觀點認為,近期民主黨橫掃參眾兩院,成長風格仍然主導。該機構認為,—春季躁動中,市場風格仍然偏向成長,周期大行情需要後續催化因素持續落地,成長和周期板塊重點把握核心資產機會。回顧過去十年的春季行情,流動性相對寬鬆和政策利好是春季行情中成長板塊表現較好的外部環境。
對於今年年初以來較強的抱團現象,華寶證券分析認為,這可能跟當下的海內外宏觀經濟環境有關,確定性溢價的提升,導致機構投資者紛紛持有盈利前景明確、政策明朗的板塊,同時註冊制推動資本市場的擴容,小盤殼價值下降,大量個股被邊緣化,也間接導致機構抱團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