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2日08:35
3月13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了一份關於北極的報告——《全球紐帶——圖說變化的北極》。報告指出,即使實現《巴黎協定》制訂的減排目標,到2050年北極冬季氣溫將在1986-2005年的水平上升高3℃至5℃,到2080年升高5℃至9℃,這將對北極造成破壞,並且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與此同時,永凍土快速融化或將進一步加快氣候變化速度,並破壞《巴黎協定》將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這個長期目標的努力。此外,北極還面臨海洋酸化和塑料汙染等其他環境壓力。
研究發現,即使全球碳排放在一夜之間完全停止,到2100年北極冬季氣溫相比20世紀末仍將升高4℃至5℃。這是因為當前排放的溫室氣體和儲存在海洋中的熱量已經將這種升溫「鎖定」在了氣候系統中。
北極地區現在必須採取適當的適應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當地居民已經面臨糧食不安全問題。報告指出,到2050年,北極地區四百萬居民和70%左右的基礎設施都將受到凍土融化的威脅。「在北極發生的情況不會僅僅局限在北極,我們現在需要採取更加緊迫的氣候行動,從而避開可能變得更加糟糕的臨界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代理執行主任喬伊斯·姆蘇亞說。
北極冰川融化對全球產生的影響也非常大。從1979年至今,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縮小了40%左右。氣候模式預測結果顯示,如果以當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速度進行計算,那麼到2030年北極夏季將處於無冰狀態。三分之一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將來自格陵蘭島冰蓋和北極冰川融化。
報告指出,即使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北極永凍土的面積相比現在也將縮減45%。在全球範圍內,這些凍土含有16720億噸碳。凍土融化將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導致氣候變暖,而氣候變暖反過來又會導致更多的凍土融化,這種效應被稱為「正反饋」。報告強調,氣候變化加速可能導致《巴黎協定》的2℃溫升控制目標難以實現。
此外,海洋酸化對生活在北極的海洋生物造成很大影響。較冷的水域可以容納更多溶解的二氧化碳,而冰層融化會進一步擴大酸性海域範圍。自工業革命伊始,全球海洋的酸度增加了30%。
北極的地理特徵和寒冷氣候意味著該地區的海洋、海岸線是全球汙染物的匯聚地。在全球範圍內使用的15萬種化學物質中,只有1000種被定期監測。該報告認為,對於新的化學品需要建立一個全球審批系統。
(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編譯:吳鵬)
(責任編輯:欒菲)
精彩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