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濤 攝影報導
「你的蛙兒子給你寄明信片沒?」最近,一款動物養成類遊戲風靡年輕人的朋友圈。遊戲中,一隻個性十足的青蛙,時而在家讀書,時而外出旅遊,並給主人寄來合影和明信片。如果「蛙兒子」幾天沒有音信,不要著急,可能它正在四川冬眠呢。
成都一群自然愛好者們經過四年連續觀測,均在成都望江公園附近一小區樹林裡發現四川狹口蛙的身影,該發現證明這一種群在這裡已經穩定棲息。
而在兩棲動物研究者中有種說法,該小區的這一種群,極有可能是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的奠基人——劉承釗團隊當年進行研究後放歸的蛙種後代。目前全世界狹口蛙屬有17種,我國現有5種,而四川狹口蛙則是四川特有物種。
自然愛好者深夜樹洞尋蛙
冬日的成都,氣溫達到零度以下。成都望江公園附近一個老舊小區的密林裡,十分安靜。
幾株梧桐樹的樹洞裡,冬眠的四川狹口蛙正在等待春雷的喚醒。在夏季,這裡卻是另一種熱鬧的景象。暴雨過後,大雨在泥地裡留下幾灘積水。
密林裡蚊蟲猖獗,幾盞手電筒燈光打破了院落的平靜。經過連續四年觀測,來自成都的自然愛好者沈尤等人在這一區域發現了四川狹口蛙的身影。
「雨後的積水潭裡,那些和普通蝌蚪十分相似的就是狹口蛙的幼體。」蝌蚪整體呈紡錘形,頭部兩邊有外腮,兩隻大眼睛十分明顯。除了灰色的皮膚,它看起來和普通蝌蚪無異。
作為資深自然愛好者,沈尤對這裡再熟悉不過。「你看這棵梧桐樹很老了,中間是空的。」順著手電筒燈光,沈尤輕輕敲擊梧桐樹,樹杆發出悶悶的迴響,樹杆中部分叉的地方,一個不起眼的小洞被泥土包裹,仔細觀察可以看見有動物經過的痕跡。
「四川狹口蛙就喜歡在樹洞裡居住,然後下地交配。」。經過仔細尋找,沈尤果然在距離梧桐樹不遠的泥地裡發現了一隻成年四川狹口蛙。它背部呈橄欖綠,遍布黑點,體型和普通青蛙相近,後腿粗短有力,雙眼凸起,表情呆萌。
沈尤一行拍照記錄後就匆匆關燈離開,他也希望周圍居民不要對它們有過多幹擾。
速戰速決 交配繁育只要20多天
據兩棲和爬行動物研究者,西南山地CEO巫嘉偉介紹,四川狹口蛙是中國特有種,屬於三有動物(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模式產地在四川,廣泛分布在四川地區海拔500-1200米的平原和丘陵地帶,最北僅出現在甘肅文縣。
在成都東部龍泉驛也有分布,它是一種親近人類的蛙種。四川狹口蛙多蟄居於土穴或樹根底部以及樹洞,在夏季雨季求偶繁殖,喜歡在季節性形成的水坑產卵。巫嘉偉說,四川狹口蛙的交配和繁育都很「投機」,除了在池塘,哪怕只有一兩平方米大的積水都能產卵,產卵也採取少量多次的方式,保證存活率。「卵呈漂浮狀,這有利於孵化和加速發育,避免臨時水塘乾涸對其種群生存的威脅。」從交配到成年,前後不過20多天時間。
或已在此定居50多年
愛好者們在這裡觀測到的四川狹口蛙種群,可能已經在這裡生活了50多年。西南山地CEO巫嘉偉告訴記者,我國著名動物學家、教育家,中國國兩棲爬行動物學的主要奠基人劉承釗先生,上世紀30年代來到四川,長期從事兩棲類自然史的研究並發現大量新種屬。1961年,劉承釗與夫人胡淑琴合著的《中國無尾兩棲類》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記載當時已知中國無尾兩棲動物120種及未訂名的11種蝌蚪,對許多屬都作了討論。從上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劉承釗對橫斷山區兩棲動物的分類區系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創的見解。所以在兩棲動物愛好者間有這樣的傳聞,這裡出現的四川狹口蛙種群很有可能就是上世紀60年代,劉承釗先生的團隊進行研究後放歸的後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