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今年第8號颱風「浣熊」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5日下午轉為強颱風,並於7日凌晨加強為超強颱風。據最新預報顯示,「浣熊」將於8-9日穿過東海東部,轉向日本。雖然「浣熊」與我們「擦肩而過」,作為今年首個超強颱風,其移動路徑有什麼特點?強度如何,會對我國沿海地區造成哪些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中央氣象臺,邀請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高拴柱來為我們一一解答。
嘉賓: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 高拴柱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王若嘉 李一鵬 記者張永
記者:中央氣象臺已經發布颱風藍色預警,超強颱風「浣熊」具有哪些特點?
嘉賓:颱風「浣熊」的最大特點是在東經125°向北移動的距離比較大。一般颱風的移動距離是向西或向西北移動登陸我國,或近似拋物線的轉向路徑,而「浣熊」在轉向期間的北上路徑較長,不是通常的「拋物線」路徑,而是少有的「方頭」路徑。
影響它路徑的主要原因是颱風周圍的天氣系統環境。當副熱帶高壓的南北跨度比較大,西界又比較偏東的時候,颱風就會繞著副熱帶高壓天氣系統遊走,由此便出現「方頭」路徑的情況。
另一個特點,「浣熊」是超強颱風,屬強度比較大的颱風。西太平洋溫暖的洋面以及西南季風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成就了它巨無霸的身材。一般熱帶風暴轉變為颱風被編號的機率在五分之三左右,加強為強颱風、超強颱風的比率更小。據統計,每年生成的熱帶風暴約在26-28個左右,其中18-19個發展為颱風,所以颱風「浣熊」的強度可見一斑。
記者:「浣熊」對我國東部海域及沿海地區將會產生哪些影響?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強防範?
嘉賓:儘管「浣熊」強度比較大,但它離我國海岸線有一定距離,不會登陸我國。據監測顯示,颱風「浣熊」途經我國釣魚島附近海域,8日進入東海。颱風最接近時,我國沿海和近海海域的部分島嶼將有7-8級大風,而「浣熊」目前中心最大風力約在16級左右。所以總體來看,「浣熊」離我國沿海地區有一定距離,對我國沿海城市的影響相對有限。
雖然「浣熊」不會登陸我國,但也不可麻痺大意。對於近海漁場、海上航運、遠洋作業的人們需注意與颱風「浣熊」的距離。受颱風影響海域的水上作業和過往船舶,應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舶走錨、擱淺和碰撞,或遠離颱風、回港避風。
記者:從往年的數據來看,今年以來是否登陸颱風較常年偏少?是否與厄爾尼諾狀態有關?
嘉賓:從近二十年每年生成的颱風數量來看,近年颱風數量普遍偏少。從1949年至今,平均每年26-28個颱風,而1995年至今近二十年的時間,只有兩年生成的颱風數量超過這個平均數,這期間有厄爾尼諾年,有拉尼娜年,也有正常年份,所以不能說因為厄爾尼諾狀態就完全影響了颱風數量,而是近二十年來生成的颱風量有偏少的趨勢。
(責任編輯:連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