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記者 石磊磊/文 毛朝青/圖 實習生 林海菲
海都訊 上周六晚,洪山橋周邊的閩江裡,出現了類似「藍眼淚」的發光物!昨日,福州市民龍女士向海都記者反映,她和周邊居民都看到閩江上出現成片閃爍的藍色光斑,當時覺得十分壯觀。事後,她也有擔心,這些發光物是藻類,還是其他物質?是否影響閩江的水質?就此記者採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
藍色發光物,從下遊漂向上遊
龍女士昨日向記者提供了上周六晚拍的視頻。視頻是從洪山橋靠近南江濱一側拍攝的,可以看到江面上星星點點,不停閃爍出藍色和銀色的光芒,有別於閩江兩岸建築燈光的倒影。
龍女士說上周六晚有下雨,但洪山橋附近閩江成片發光物十分明顯,從東向西,流向上遊,也就是福建農林大學方向,從晚上11點45分,持續到12點,隨後慢慢散去。
昨日下午,記者根據龍女士的指引,來到南江濱聯通花園前,這裡還在進行環南臺島濱江休閒路第五標段的施工。在堤外有一處水閘,倉山區建新鎮的內河水,就是從這裡排入閩江。現場的市民均表示,沒有注意到上周六夜裡發生的事情。
環保部門:閩江藻類為圓篩藻,無生物毒性
為了確認發光物的狀況,昨日下午,記者也聯繫了福州市環保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一直在監測該河段水質情況。
「閩江流域洪山橋段周邊有福州市的原厝水質自動站(距洪山橋直線距離大約2公裡),實時在線監測濁度、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等因子。今年8月,氨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均達到地表水III類標準,其中8月26日—28日,對藻類影響較大的總磷和氨氮濃度在II類標準範圍內。根據人工監測結果分析,2018年1—8月,該河段水質均達到地表水III類標準,其中8月上旬達到II類水質標準,都在達標範圍之內。」該工作人員說,上周閩江水質沒有受到影響。
至於是否是藻類發光,該工作人員解釋說,今年7月、8月,閩江(福州段)浮遊植物監測結果表明,該河段的藻類主要為硅藻門的圓篩藻,未發現具有發光能力甲藻門的夜光藻。圓篩藻多為河口及近海生態系統的浮遊植物種類,是草食性水生動物的主要食物之一,目前研究尚未發現其有生物毒性。
記者採訪了一位城建部門專家。這位專家告訴記者,「藍眼淚」屬於海水中的藻類,出現在閩江洪山橋段的可能性比較低。他同時表示,在閩江上,過去也出現過發光漂浮物,是從內河排入閩江的物質,因為含磷,所以會發光。
該專家表示,只有加強對水源地夜間和雨天的取樣頻率,才能破解「藍眼淚」之謎。
感謝龍女士提供線索,獎勵50元
□點擊
藍眼淚
「藍眼淚」指的是夜光藻,是一種肉眼可見的微生物,藻體近圓球形。通常一種赤潮結束後,會暴發夜光藻赤潮。科研人員在平潭、長樂、福清、黃岐半島、廈門五緣灣、鼓浪嶼都發現過這種微生物。夜光藻有「海裡的螢火蟲」之稱,發光的原理和螢火蟲差不多,在海浪拍打下,體內的發光腺和螢光素受到刺激,從而發出淺藍色的光,但很快就會消失,一般出現在春夏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