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旺向記者介紹他的藏品。
矽化木《關公》。
樹化玉《天下第一蟲》。
樹化玉《魚頭》。
有人收藏郵票,有人收藏古玩,也有人收藏奇石……七旬老人張海旺年輕時喜歡上了矽化木和樹化玉收藏,半個世紀的時間從未停歇,攬得美石千餘方,並出版了專著《絢麗多彩樹化玉鑑賞》。讓我們走近收藏家張海旺,聽聽他與矽化木和樹化玉的故事。
「陰差陽錯」與石結緣
張海旺,蒙古族,又名額爾登必力格,1948年出生在巴彥淖爾盟烏拉特後旗烏蓋蘇木富海三隊的一個貧苦農家。「家裡兄弟姐妹10人,光吃飯都是問題,父母為了養育我們,含辛茹苦,操勞一生。」張海旺說。雖說生活清苦,日子艱難,可張海旺卻懂得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1964年,張海旺考上了當時的巴盟二中。家裡沒有錢,父母貸款20元圓了他的「中學夢」。
1968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張海旺到烏達礦務局黃白茨礦採煤六隊當了工人。在這裡,他賣力工作,賺錢養家,並有幸和矽化木和樹化玉結緣,開啟了50餘載的收藏之旅。一次下井,煤層頂底板樹葉化石引起了張海旺的注意,他似乎發現了新大陸,追著老工人刨根問底,最終了解到了樹葉化石一些知識,並開始收藏。上世紀70年代,張海旺調到了五虎山礦工作,礦上矽化木很多,如磁石般吸引著他繼續探索。後來,張海旺進入中國礦業大學深造。其間,矽化木和樹化玉成為了他學業之外的研究課題,因為,他已有了一輩子和它們打交道的想法。
大學畢業後,張海旺回到了熟悉的煤礦。1978年的一天中午,他從井下上來時又餓又累,恰好趕上礦上班中餐,採區井口有人賣燒雞,他買了一隻。當時,現場人多,張海旺不好意思吃,就往西南方向沒有人的地方走去,走了大概400米,在五虎山礦背面找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坐下吃燒雞。他一邊吃一邊觀察周圍環境,看到西邊30米外有一塊像矽化木的大石頭,便好奇地走了過去,仔細一瞧,果真是矽化木。第二天,張海旺就找人把矽化木挖出,並將其拉到吉蘭泰石材廠加工切割。切割第一刀後,張海旺發現,切面的圖案特別像「關公」。於是,他給這塊矽化木切片起名叫「關公」。
當年,自治區書法家、中國古錢幣收藏家楊祿安看過《關公》後驚呼:「太神奇了!太逼真了!太難得了!這可是天工之作,這應該比世界上著名的畫作更要珍貴,是無價之寶!」為此,張海旺高興得兩天兩夜沒有睡好覺。
吃燒雞吃出了矽化木極品,張海旺的神奇經歷一時傳為了美談。更為不可思議的是,這塊矽化木不僅誕生了《關公》,還切出一塊形狀外觀與我國寶島臺地圖相像的切片,張海旺將其命名為「寶島」。日前,張海旺將《寶島》與另一件樹化玉作品《仁愛礁》捐贈給了市博物館。「一石出二寶」,讓張海旺頗感振奮和驕傲,也激勵著他堅定收藏矽化木和樹化玉的信心。
五十餘載收藏之旅
為了廣泛了解矽化木和樹化玉,無論去哪裡出差,只要辦完事,張海旺一定抽出時間在當地尋找它們;不管什麼地方,只要辦奇石展,他必定會擠時間到現場轉轉。為了學習相關的知識,張海旺購買了許多地質方面的書籍,並拜訪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不斷豐富矽化木和樹化玉方面的知識。通過學習、實踐,張海旺對矽化木和樹化玉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經過反覆考察,張海旺將收藏重點放在了遼西、新疆和雲南一帶。「上述產地的樹化玉特點不一,值得一提的是遼西的樹化玉,其色彩豐富、硬度高、品相好、數量少,堪稱樹化玉之王,這一點世界上也是公認的。」張海旺說。
「我在收藏中特別注意各類質地好、品位高、有特點的稀有樹化玉。注意挑選各種動物類、風景類、色彩類、人文典故類的作品。」他說,「我不怕苦、不怕累,跑鄉村、到礦山,走南闖北。其間,有痛苦、有艱辛,吃住在老百姓家,一戶一戶看、一家一家選,度過了無數不眠之夜。」
張海旺告訴記者,他之所以在矽化木和樹化玉收藏這條路上有所收穫,這與他建立的全國龐大信息網有很大關係。他說:「我的信息網中有收藏家協會、奇石協會,還有好多奇石收藏家等。聯繫的重點包括遼寧、新疆、北京、昆明、西安、柳州、廣州等地。如果有這方面消息,聯絡人會第一時間通知我。像《天下第一蟲》就是我在雲南的一個聯絡人幫我覓得的,見到寶貝的那一刻,我沒有任何猶豫就把它收入囊中。《天下第一蟲》的蟲化石為玉白色,長度達59釐米,玉化程度非常好,整體飽滿細膩、透明光亮,記錄著那遙遠的年代、溫度、溼度、氣候變化、動植物演變的信息。我認為它是『天賜之寶』,是我最滿意的收藏之一。」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好的樹化玉作品就要配合適的底座。為此,張海旺專門選擇上等的紅木、紅酸枝和天然根雕做成底座,使底座與作品相得益彰。回首漫長的收藏生涯,張海旺表示:「我是中國古生物學會會員、中國煤炭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內蒙古煤炭經濟研究會會長、內蒙古觀賞石寶玉石協會副會長,這些頭銜都是行業內的同仁給我的,我與他們一起學習交流、切磋,對我幫助很大。我特別想說的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植物研究所副所長王軍教授是我生命中的『貴人』,正是在他的介紹下,我加入了中國古植物學會。在他的幫助,我有幸參加了4次世界古植物大會,展示了自己的樹化玉作品。」
與此同時,張海旺也頗為感慨地說:「為了搞收藏,我可以說是『過五關』『 斬六將』。『過五關』是:闖過了勞累關、資金關、加工關、設計關、照相關。『 斬六將』是:克服了壓力、工傷、病魔、痛苦、孤獨、焦慮。我深刻體會到,沒有辛勤的付出,哪有成功的喜悅;沒有刻苦鑽研,哪有震撼人心的累累碩果;沒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怎能獲得極具考古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寶物』!」
一朝成名收穫豐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數十年的時間,張海旺收藏的矽化木和樹化玉作品多達1500多件,300多噸。本著保護和利用樹化玉精品的目的,張海旺編著了專著《絢麗多彩樹化玉鑑賞》,書中收納了部分矽化木和樹化玉佳作,有風景類、動物類、色彩類、人文典故類等四大類。應當說,每件作品都敘述著地球億萬年的變遷史,每個畫面都記錄著那久遠年代的瞬間狀態。有30多位國內外古植物學資深專家為張海旺作品親筆題詞,給予了極高評價。
「風雨兼程50餘載,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只有沿著崎嶇道路勇於攀登,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我算是幸運的,大半生和化石為伍,終有斬獲。未來,我想通過更多的方式和平臺展示矽化木和樹化玉之美,讓更多人認識、了解並愛上矽化木和樹化玉。」張海旺最後說。
(董巍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