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重大政策利好的釋放,讓區塊鏈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總書記很少對某一特定技術做專門闡述,以往對特定技術專門闡述並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有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這意味著區塊鏈至少提升到與人工智慧同一層次的高度。」商務部CECBC區塊鏈專委會副主任吳桐撰文指出。
事實上,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將區塊鏈與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一同列為新一代信息技術代表。
不過,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國家發展區塊鏈技術絕非等同於鼓勵炒幣。不僅各類代幣發行融資(ICO)活動已被央行禁止,國家網信辦還通過發布兩批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清單,甄別和排除炒幣企業。時任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表示,「區塊鏈本身是好技術,要把區塊鏈技術和ICO區分開來。」經濟學家馬光遠也認為,如何打擊打著區塊鏈旗號進行的種種炒作行為,應該是中國區塊鏈技術需要突破的第一個難題。
1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帳本資料庫,其本身是一串使用密碼學相關聯所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多次交易有效確認的信息。
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儲存帶來公開與透明,也讓數據直接產生價值;信息的不可篡改、可追溯性帶來安全與誠實,也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互信。區塊鏈被認為是繼網際網路之後又一大浪潮,將作為基礎設施為各行各業帶來巨大的變革機會。
「以往無論銀行、企業、個人等對於相關的帳本記錄或數據記錄都只是中心化的,或者說只有單一的責任主體在記錄,所以容易產生數據篡改等信用問題,以及由此導致的高成本業務流程。」沈傑說,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分布式的協同記帳和數據存儲,從而根除了所記錄的數據被篡改的可能,讓數據有了真正的信用和價值,讓其具備作為一種新資產的可能,將給全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創新資源。
微軟研究院原主管研究員王嘉平目前正在區塊鏈領域創業,他指出,當前很多信息系統是孤立的,由不同機構控制。區塊鏈技術不僅把數據的表示標準化,更把計算邏輯標準化,即用更標準化的方式來處理事務,這有利於更好地打通信息孤島。
「由於比特幣的爭議非常大,所以區塊鏈技術也一直在質疑聲中發展。」中科院計算所博士後、中科聲龍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CEO汪福全說,但是,區塊鏈是一個或許比當年的網際網路更顛覆的技術方向。
達沃斯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也很看好區塊鏈技術的前景。他認為,區塊鏈作為繼蒸汽機、電氣化、計算機之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預計到2025年之前,全球GDP總量的10%將利用區塊鏈技術儲存。
目前,全球主要國家都在加快布局區塊鏈技術發展。此次國家高層明確強調,要強化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努力讓中國在區塊鏈這個新興領域走在理論最前沿、佔據創新制高點、取得產業新優勢。按照第一財經的說法,「最前沿」、「制高點」、「新優勢」,三個詞無疑說明中國在區塊鏈競爭領域的目標確定而唯一:就是爭奪第一。
博望財經創始人姚博海稱,目前世界各國的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均處於快速發展的早期階段,沒有哪個國家存在絕對的優勢,這正是中國在科技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機會。
「雖然區塊鏈技術已經應用了10年多,但從全球來看,區塊鏈系統所涉及的核心技術還遠遠沒有達到成熟的階段。」王嘉平說,因此中國與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所處的起跑線之間,並沒有太大差距。
2
中國區塊鏈發展現狀
中國區塊鏈產業起步較早。國務院2016年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將區塊鏈技術列為戰略性前沿技術;2017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提出開展基於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試點應用;2018年6月,工信部印發《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鼓勵區塊鏈等新興前沿技術在工業網際網路中的應用研究與探索。
上海區塊鏈技術研究中心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高度重視區塊鏈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建設,支持建設了一大批創新平臺。比如,浙江省支持建立了專注於區塊鏈技術創新的浙大計算機學院區塊鏈研究中心和中國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浙江);上海市則依託上海區塊鏈技術研究中心建設企業級區塊鏈社區,建立區塊鏈技術公共測評平臺向企業提供技術測評服務;廣州市黃埔區通過重點建設區塊鏈通用開發平臺、區塊鏈雙創平臺、區塊鏈技術創新平臺和區塊鏈公共服務平臺,著力打造區塊鏈產業創新基地。
值得一提的還有,自去年以來已經有多個地方將區塊鏈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預示著地方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對區塊鏈產業在政策、資金及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比如2018年杭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培育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區塊鏈、量子技術、商用航空航天等未來產業;2019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促進智能產業、智能製造和智慧城市加速發展。推動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促進區塊鏈產業健康發展;2019年雲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出,在「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時,要「重點以區塊鏈技術應用為突破口,把雲南打造成為區塊鏈技術應用高地。」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推動下,中國區塊鏈相關企業、研究機構在技術研發方面已經取得了突出成績,專利申請量居於全球領先地位。近日發布的《2019騰訊區塊鏈白皮書》顯示,2016年之前,國內區塊鏈相關公司不足1000家,且數量增長緩慢。但從2016年開始,區塊鏈技術迅猛發展、市場行情空前高漲,越來越多的人才湧入,區塊鏈公司數量也開始爆發式增長,連續兩年增幅超250%。與此同時,目前區塊鏈正在從數字貨幣領域加速與各行各業創新性融合,為各產業的新一輪發展賦予新動能。
另據,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去年年底發布的《2018中國電子銀行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已有的區塊鏈相關專利申請,超過半數來自中國,截至2017年底,專利申請量超過1200件,反超美國,成為第一。
3
重慶區塊鏈躋身全國第一梯隊
那麼,目前致力於打造「智造重鎮」和「智慧名城」的重慶,區塊鏈產業發展如何呢?
2017年11月,重慶市經信委發布《關於加快區塊鏈產業培育及創新應用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力爭全市打造2-5個區塊鏈產業基地,引進和培育區塊鏈國內細分領域龍頭企業10家以上、有核心技術或成長型的區塊鏈企業50家以上,引進和培育區塊鏈中高級人才500名以上,初步形成國內重要的區塊鏈產業高地和創新應用基地。
重慶區塊鏈產業創新基地
幾乎就在同時,重慶區塊鏈產業創新基地由重慶市經信委正式授牌落地渝中區美源美源大廈,這也是我市首個區塊鏈產業創新基地。據悉,該基地位於大石化新區,依託於總部城、重慶天地、美源美源大廈等載體,致力發展基於區塊鏈、大數據、5G、人工智慧的基礎硬體開發、底層協議構建、應用場景拓展等相關產業,力爭到2022年新增總部或重點區塊鏈企業30家,建成重慶市乃至西部地區領先的區塊鏈產業創新基地。
掛牌當天,渝中區政府分別與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市雲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協會、重慶市軟體行業協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區塊鏈應用生態圈,促進區塊鏈產業健康發展。不僅如此,為擴大重慶區塊鏈品牌影響力,促進其產業發展,渝中區已連續兩年承辦智博會區塊鏈分論壇,舉辦首屆中國區塊鏈技術生態大會、2019中國(重慶)區塊鏈與大數據智能化研討會等一系列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智博會期間,浪潮集團與渝中區政府籤訂了入駐協議,在重慶市區塊鏈產業創新基地建設浪潮集團區塊鏈產業「一帶一路」研發和運營中心,負責Bass平臺項目、區塊鏈+社會治理項目、區塊鏈+質量提升項目的研發和運營。
據悉,截至目前,重慶市區塊鏈產業創新基地已入駐和籤約企業40家,在談企業50餘家,區塊鏈產業集聚效應初顯,其綜合競爭力已進入國內第一梯隊,目前正爭創國家級區塊鏈產業創新示範基地。
除了渝中區外,兩江新區也開始發力區塊鏈產業。去年10月,《重慶兩江新區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實施方案》對外公布。該方案提出,將加快建設兩江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圍繞產業鏈、配置資源鏈,充分利用區塊鏈技術驅動經濟發展,打造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國家級「數字經濟試驗區」。
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
據悉,兩江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於去年1月21日開園,包括照母山、水土、龍興片區,規劃面積達40.8平方公裡。截至今年10月,園區累計入駐數字經濟企業4000餘家,聚集研發人員約1.5萬人,擁有各類高層次人才61人。隨著近日重慶被確定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園區數字經濟將迎來重要的發展契機,這也將加快兩江新區區塊鏈產業發展和應用場景的落地。
在談到重慶發展區塊鏈具備哪些優勢時,重慶區塊鏈產業創新聯盟創始人、重慶眾意網科技總經理高峽認為,首先,阿里、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的入駐,帶動了重慶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目前螞蟻金服等企業已在重慶開發了政務區塊鏈等產品,這有很大的借鑑與意義。筆者注意到前不久,全國首個區塊鏈政務服務平臺在重慶上線,註冊公司的時間從過去的十幾天縮短到最快只要3天,辦事效率提升5倍。這是重慶首次運用支付寶區塊鏈技術解決老百姓(603883,股吧)和企業的實際問題。
其次,重慶一直在大力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產業,這其中會為區塊鏈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此外,重慶的高校眾多,區塊鏈技術開發和人才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
為了給廣大網友提供更多優質的作品,馬路社長期有償徵稿!
一經採用,稿費1000至20000元不等。
要求:1、必須是原創作品;2、與區域、產業、政策解讀、交通、時政等相關。歡迎投稿至郵箱:wpshuzi@163.com,電話諮詢:68878260
」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重慶馬路社。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