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市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當我們爬山登高時,越是行至高處,則越是寒冷,這是再簡單不過的常識。不過,仔細一想,它卻有悖常理:太陽是地球的熱源,距離熱源越近,溫度理應越高。這其中究竟有何奧妙呢?
太陽短波輻射
太陽是個巨大灼熱的氣體球,不停地進行著熱核反應,不斷地將自身的質量轉化為能量,並將這些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輻射。太陽就是通過輻射的方式將熱量傳遞給了地球。太陽輻射的波長範圍大約在0.15~4微米之間,我們習慣稱之為短波輻射。在這段波長範圍內,又可分為3個主要區域,即波長較短的紫外線區、波長較長的紅外線區和介於兩者之間的可見光區。在波長0.48微米的地方,太陽輻射的能力達到最高值。
大氣中的主要氣體是氮和氧,只有氧能微弱地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在波長小於0.2微米處有一個寬吸收帶,吸收能力較強;在0.69和0.76微米附近,各有一個窄吸收帶,吸收能力較弱。
而大氣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對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作用也比較弱。其中,水汽在可見光區和紅外區都有不少吸收帶。不過,吸收最強的波段是從0.93~2.85微米之間的幾個吸收帶,因此,水汽從總的太陽短波輻射能裡所吸收的能量不多。二氧化碳對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更是微弱,僅對紅外區4.3微米附近的輻射吸收較強,而這一區域的太陽短波輻射極其微弱。
另外,懸浮在大氣中的水滴、塵埃等雜質,也能吸收一部分太陽短波輻射,但吸收量甚微。因此,大氣(特別是對於對流層大氣而言)對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作用很小,太陽短波輻射並不是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地表長波輻射
既然不是太陽,那麼究竟是什麼熱源直接「加熱」了大氣呢?大家可能沒有想到,其實就是地球表面。雖然大氣「拒絕」了太陽的熱量,不過,地球表面可是來者不拒。太陽短波輻射通過大氣後,直接被地表吸收。地表在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後,又將其中的大部分能量以輻射的方式傳送出去。由於地表溫度比太陽低得多,因而地表輻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1~30微米之間,其最大輻射的平均波長為10微米,我們習慣稱之為長波輻射。地表放出的長波輻射,除部分透過大氣奔向宇宙外,大部分被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其中,水汽對長波輻射的吸收更為顯著。所以,大氣,尤其是對流層中的大氣,主要是靠吸收地表長波輻射而增熱的。
海拔越高,大氣接受到的地表長波輻射越少,氣溫也就越低。所以,「高處不勝寒」是有道理可言的。海拔不同,氣溫不同,風景自然迥異。正所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點出了氣候因海拔不同所產生的差異——初夏時節,山下已是春去夏來、芳菲已盡,而在高山古寺中,桃花正在盛開。
一般來說,在對流層中(對流層在中緯度地區平均高度為10~12千米),平均每升高100米,溫度下降0.6攝氏度。詩中描寫的大林寺位於現今的廬山「花徑風景區」,海拔高度約1400米,比山下平原高出1100餘米,氣溫較山下的九江市一帶低6~7攝氏度;加之山上雲霧瀰漫,日照不足,溫度愈發的低,風景自然與山下有所不同。
【延伸閱讀】
海拔越高氣溫越低,並非絕對
是否大氣越到高層,溫度就越低呢?答案只能是部分正確。氣溫的垂直分布在不同大氣層中是不一樣的。
平流層距離地表很高,地表長波輻射的熱量已經無法送到這層大氣了,它是通過平流層大氣中的臭氧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的。臭氧對太陽輻射的吸收能力很強。0.2~0.3微米為一強吸收帶,使小於0.29微米的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在0.6微米附近又有一寬吸收帶,吸收能力雖然不強,但因這一輻射帶能量最強,所以,吸收的太陽輻射還是相當多的。在平流層中,臭氧的數量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平流層中的氣溫是越高越熱的。另外,大氣最外界是高層大氣,它也是靠直接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的。
嚴格來說,海拔越高,氣溫越低,這裡的氣溫指的是對流層大氣的溫度。
一天之中的最低氣溫通常出現在清晨
「受到輻射降溫的影響,今早上海的最低氣溫降至」在日常天氣預報中,我們經常能聽到輻射降溫這個詞,它指的就是從夜間到早晨,地表不斷向外放出長波輻射,氣溫下降的過程。實際上,輻射降溫每時每刻都存在,只是白天地表接受到的太陽短波輻射大於地表長波輻射。夜間地表接受不到太陽短波輻射,儘管仍在放出長波輻射,但輻射能力不如白天,所以,氣溫不斷下降。在太陽初升之前,氣溫一直在下降,這就解釋了為何一天之中的最低氣溫通常出現在清晨。當然,這種輻射降溫過程還會受到天空狀況的影響:天空雲系較多時,就像是給地面蓋了床被子,起到「保暖」的作用,輻射降溫作用較弱;而天氣晴朗時,輻射降溫作用較強,因此,冬季夜間如果晴朗無雲,第二天早晨人們會感覺格外的冷。
另外,秋冬季早晨由於輻射降溫,氣溫降得比較低,這時飽和水汽壓降低,空氣中的水汽容易凝結,從而形成霧、霜、露。其中,由於輻射降溫而產生的霧被稱為輻射霧,這也是秋冬季早晨容易出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