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魚向來都是一個難題,甚至有多年飼養經驗的玩家都很難分辨出金龍魚苗的品質。所以對於新下水的玩家來說,最好是選擇25釐米以上的金龍魚,這樣的金龍魚已經很好區分出品質,而且容易飼養。當然對於一些玩家來說,金龍魚苗不僅擁有價格優勢,還能更加容易的混養,所以他們一般傾向於選擇金龍魚苗,接下來先說一下金龍魚苗的挑選。
金龍魚魚苗的挑選
首先,金龍魚苗的挑選並不是從你購買開始的,而是在金龍魚產地就會被漁場進行第一次的分類和挑選,再經過一次次的挑選之後,最終才會到達水族館。所以在挑選的時候,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在對自己的眼光不自信的時候,還是要嘗試相信專業的眼光,而且要去那些信譽比較好的店鋪,這樣才有可能挑選到品質比較好的金龍魚。
當然,在金龍魚苗的挑選中,並不是無跡可尋的,雖然金龍魚苗在10釐米左右的表現很難觀察到,但是如果是很多的金龍魚苗的話還是有一些方法來選擇的。我們一般選擇金龍魚苗都會選擇過背金龍魚苗,它的體型一般比較小,而且頭型是圓的,不是平的。其次,過背金龍魚苗在12cm左右的時候,鱗片基本會呈現黃色略帶綠色,第四排會有亮度,五排有噴點。而仔細觀察鱗框,會看到些許粉紅色帶點金黃色。另外,光線比較充足的情況下,顏色較淺。光線暗淡不足時,顏色較深。最後就是過背金龍魚苗的胸鰭、腹鰭會呈現微微粉紅色,臀鰭和尾鰭比一般龍魚的粗大。
以上這些金龍魚苗的挑選都是很不容易發現的,玩家在選擇的時候要多觀察和對比,不要盲目的挑選,當然如果是身邊有高手相隨的話,那就最好了。希望大家都能挑選好合適的金龍魚苗,養出霸氣的金龍魚。
了解了金龍魚魚苗的挑選之後,我們再來看下成魚或亞成魚的挑選!只針對20釐米以上的金龍魚
挑選金龍魚的四句真言:看框不看鱗,看亮不看金,看珠不看頭,看貨不看圖。以下標準。
看框不看鱗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也是無奈,有的人買了六排上金的「過背」,可是養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成了B過或高背,所以不能光看鱗排到第幾層了,要看那一層的鱗框出現了沒有,而且正常的爬排應該是先框後底,所以鱗框真正決定了排數,而不是鱗片。
借用某精華帖裡所說的「六排鱗片亮的方式」如下:
只是亮,沒有鏡面的感覺,也沒有框,小心會褪。
只是鱗底亮,鱗框還有垢,小心會退,也可能是返垢達到一定程度了。
鱗底亮,但鱗框有點狀發色,夾雜有垢,不連貫的框會保留,但框上殘留的垢很難褪
鱗底沒有亮,框已經出現,不會褪,有時反而很漂亮。
35公分過背或金頭,六排已上色上框,一般不會褪。而且對於成魚鱗框可以反映這條魚的鱗型、融鱗等,所以框很重要。
看亮不看金
在這個烤魚盛行的年代,讓六排甚至整個頭部上金已經不是什麼難題了,但等魚大了就發現它的真正品系與小時候相差甚遠,也就是說:是啥長大就是啥,該退的還是會退的,所以不能以金色(有的都烤成白金了)來評價金龍魚,特別是30cm以下的小金龍,更是如此。
要看就要看金的亮度、結合上面所說就是鱗框的亮度、結合後面要說的就是珠鱗的亮度,現在市場上出現的大量金頭,我就不評論什麼了,大家可以搜一下歷年的比賽視頻和獲獎的金龍,心裏面有一個度就行了,金頭是可遇不可求的,現在滿大街的金頭讓這些賽級的魚情何以堪啊?但我並不反對烤魚這一商業化行為,畢竟人家沒有賣的很貴,而且在市場的作用下也平衡或者說下拉了金龍的價位,使百姓也能買得起這一高檔品種,但我還是那句話:是金子遲早會發亮的,是鑄鐵遲早會生鏽的!
不要說什麼不會養、水質不好、背景太深之類的話,只要是過背總是會過背的,哪怕從小就在黑缸裡面養,過背也只是比白缸稍晚一些罷了;如果是高背就算小時候在白缸裡被烤成24K大金頭,長大了也一定會褪成高背的,基因決定了一切,而時間能證明一切的。所以挑選金龍要看亮的程度而不是金的多少。
看珠不看頭
也許是因為現在滿大街都是金頭金頭的,所以很多人挑選的時候只看頭,而忽視了珠鱗,豈不知珠鱗是判斷金龍魚品系的一個最關鍵指標,20+釐米珠鱗依舊沒有表現的肯定就是B過以下的品質了,20+釐米珠鱗有部分表現的起碼是B過品質,而部分魚商也不知道是真的不懂還是故意欺瞞新手,只要帶點珠鱗就說是過背,就當過背去賣,過背的珠鱗在20+釐米的時候就應該是全亮的,珠鱗就是第六排的前世今生,連珠鱗都不能全亮,更別指望第六排有什麼太好的表現了(個別隱形的極品除外:爬排很慢,但他骨子裡依舊是過背,早晚會出現的)。
在這裡有必要普及一下金龍魚的基本常識:
珠鱗:所謂的珠鱗,指的是龍魚後三鰭靠近鱗根處的小圓鱗片,因其形狀而得名,正確來說,後三鰭各鰭附近的小圓鱗片都是珠鱗,珠鱗又可稱為鱗末碎鱗。鱗片的排數:關鍵要看側線孔。側線孔就是體側鱗片上的一排小孔,這排小孔就是第三排鱗片,向上數分別就是第四排第五排和第六排(背)。有的人直接從魚肚子數,真是無話可說了。
寶石金龍魚標準:鱗片亮到第4排,珠鱗沒有表現
高背金龍魚標準:鱗片亮到第5排,珠鱗沒有表現
B過 金龍魚標準:鱗片第5排亮,珠鱗不全亮
過背金龍魚標準:鱗片第6排亮,珠鱗全亮
注意我上面的用詞只是「亮」而非「金色」,還是那句話「看亮不看金」!珠鱗一定要亮,珠鱗不亮但上金色不代表什麼,或者往往代表那是條高背,而有些即便珠鱗還沒上金,但能看見髮絲般的亮邊,往往會是一條B過或過背。
看貨不看圖
現在是個真假難辨的時代,PS的出現使得圖片的真實度大大降低,一條普通的烤魚稍加改造就能成為閃耀的賽級極品,甚至只需一兩個點擊就能讓一條金龍變紅龍你信麼?我是真的信了!身邊的朋友就有此類的遭遇,圖片很好的一條魚,發過來卻物是人非,商家說路上顛簸勞頓,狀態還沒過來,等養了一段時間不見起色,商家肯定會說你不會養……之類云云,這種情況已經屢見不先。
當然我並不是反對網絡交易,網絡交易對於今天龍魚的發展功不可沒,我只是警惕各位魚友一定要找信譽好的商家,並且不要急於出手,要潛伏几日,私密幾個買家,談談感受再下定論,世上還是好人多,商人也不想因為一條魚砸了招牌不是,我還是同這個論壇以及所有媒體一樣提醒大家:網購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而且最好挑選20釐米+的魚比較妥當。當然,最最好還是看實物,這樣哪怕貴點,但那就是你相中的那條(撈錯的除外)。
那麼怎麼從圖片分辨一尾金龍的品相呢?還是結合上面的三點,要看珠鱗、要看亮否、要看框,而不是看頭、看金、看廣告。也有很多魚友發圖片讓大家評論,從發的圖片就能知道你對金龍的了解,有的人發整缸的圖片,魚根本看不清;有的只發個大金頭或者前半身;這些都不能讓別人做出精確的判斷,應該發高清的後半身(珠鱗所在)和上半身(5、6排鱗框所現),僅根據這兩張圖基本上就能分辨出來這尾魚的品系了,再有就是拍照的角度、光線、清晰度,都決定著一張圖片是否真實反映出這條魚的全部,所以靠圖片評魚往往存在一定偏差也很正常,除非那些一看就是極品的魚。
在這裡我也不鼓勵兩個極端,一個是不懂跟風,見別人說好就好好好,看見過有的論壇裡發了一張黃尾龍魚,後面一水的金龍金龍不錯不錯,直到10+頁一位高人指出這是黃尾金龍,才偃旗息鼓。另一個就是眼高傲氣,看啥都垃圾,有位魚友發了一張很喜歡的B過,當然有評論說「不錯的過背」的,更有甚者突然殺出來個250愣頭青,劈頭蓋臉一頓批,說垃圾這垃圾那的,其實經常見啥都說垃圾的人大部分時間還是照鏡子的時間。
寶石也好、高背也罷,養魚養心才是金龍真正的魅力,花上好幾年的時間精心培養,哪怕是條寶石,在他心中也是最美的賽級!
往期精彩
「水質篇」再談養水之穩住水!
「金魚篇」辮雌雄分公母助力養好金魚
養魚七大法則-助力養出好魚
「鹽」-養魚法寶:加不加?怎麼加?加多少?
「實戰篇」魚缸改造之微型「沼澤過濾」
三湖缸造景基本要素三步談
魚缸水混有妙招-專治各種水混
「水藻」十九種常見藻類及解決方法
魚缸水泵選擇及三合一過濾泵詳解
文章部分內容節選自官方媒體或其他網站,版權原創者所有,本文截取旨在是信息更廣泛地傳播以更好的發揮其價值,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小編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