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樹芬 王丹
夕陽西下,拉祜山寨白煙騰起,廚房裡飄散出陣陣香味,新鮮的食材,犒勞著勞作歸來的拉祜人。
這樣的生活場景,在外人看來平常無奇,卻凝聚著三年來綠春縣平河鎮大頭村拉祜寨扶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員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心血與汗水。
從刀耕火種、居無定所的原始社會,到一步千年跨入社會主義社會,拉祜山寨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把拉祜族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始終和他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全面小康路上決不讓拉祜族群眾掉隊。」如今,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已變為拉祜寨脫貧奔小康的生動畫卷,鐫刻在祖國西南邊疆的山水之間。
困難面前體現使命擔當
從綠春縣城出發,到平河鎮大頭村委會拉祜寨要走兩小時山路,這裡距離中越邊境不足一公裡,有33戶168人。2016年末,全村人均耕地0.2畝,有糧不足100公斤,可支配收入1600元,絕大部分人聽不懂漢語,是文盲或半文盲。而且,長期受毒品困擾,全村有89人吸食鴉片,是綠春縣涉毒「重災區」。
「拉祜寨是典型的貧困村,情況複雜,是綠春縣脫貧攻堅工作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談及拉祜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協副主席、綠春縣委書記李國民深有感觸。
新中國成立以前,拉祜寨群眾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原始生活。綠春建縣後,黨委、政府工作隊屢次進山搜尋,在反覆引導、幫助下,拉祜群眾在20世紀60年代初才逐漸遷出山林。但由於多重歷史原因,拉祜寨群眾長期依靠政府救濟,基本沒有改變原始粗放的叢林生產生活方式,過著與現代文明隔絕的「小部落」生活,加上毒品的侵蝕,很難發展進步。
「共產黨人永遠不能在困難面前低頭,絕不讓一個拉祜族群眾掉隊。能不能讓他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有力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體現著我們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在全縣大會上,李國民向在座的100多名領導幹部發出「英雄帖」,在全縣範圍內選配懂扶貧、會幫扶、作風硬的「戰鬥隊員」。
2017年5月,縣政協副處級幹部李曉忠等同志主動請纓進駐拉祜寨。李曉忠被派駐拉祜寨擔任駐村工作隊指揮長,同時從黨政機關選調精幹人員組建工作隊,最多的時候達到29人。工作隊實行「一組十戶,黨員包保」的「網格化」綜合治理機制,幾乎是「一人對一戶」長年堅守崗位,跟進幫扶。州人大常委會機關作為定點幫扶單位,也選派5名年輕幹部一同駐村。
在紅河州委、州政府直接領導下,綠春縣各級黨組織和相關部門堅決把拉祜寨整村脫貧作為攻堅克難的重點工程抓緊抓實,專門成立了以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縣、鎮兩級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拉祜寨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基層黨建+脫貧攻堅+綜合治理」守邊固邊工作模式。
針對之前拉祜寨黨的組織覆蓋不到位、組織活力不足、黨員作用不能充分發揮等問題,工作隊深入實施紅河州「國門黨建」三年行動計劃,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在穩邊固邊、興邊富民中的戰鬥堡壘作用,以「黨建引領、支部進村、先鋒上陣、合力攻堅」為重要抓手,組建了臨時黨支部和村黨支部,選優配強班子,讓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在拉祜寨生根發芽。「一寨兩支部」的10名黨員,扭成一股繩,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
以實際行動
彰顯為民情懷
前些年,因為長期被痛風導致的骨關節變形等病痛折磨,朱福忠卸下了平河村黨總支書記的擔子,轉任副書記。一天,鎮黨委書記李成昆登門拜訪,「老朱,拉祜寨的脫貧攻堅到了衝刺階段,需要政治上成熟、群眾認可的幹部,你和我們一起上山吧。」
「這是脫貧攻堅的迫切需要,這是黨員的職責使命。」朱福忠沒有片刻猶豫,什麼要求都沒有提,點頭允諾。
2016年1月25日,54歲的朱福忠收拾簡單的行李,來到拉祜寨蹲點駐村開展幫扶指導,他也是最早的縣鎮村組四級聯動工作組成員之一。
工作隊以安居工程作為突破口,先後投入各級扶貧資金544萬元,平整土地30畝,建擋牆770多立方米,新建安居房32套、改造提升1套。新村從3月1日破土動工,12月實現竣工驗收。此外,還修建4公裡人畜飲水溝渠,安裝進戶引水管道,實現自來水進村入戶。硬化進村道路,建蓋村民活動室、廣場、衛生公廁等,人居環境得到改善。
新村建設好,沒人入住。朱福忠沒有氣餒。「只要有兩條腿,就沒有找不回來的人。」為了找到村民,他從一個山頭到另一個山頭,從一個深谷到另一個深谷,熟知山裡的每一條小徑。幸運的時候,找到一家人,還能問到其他幾家人的行蹤。但大多數時候,都只能在密林中仔細搜尋。
有一次,朱福忠痛風加重,走路一瘸一拐。看他步履艱難,有同事勸他不要進山了。他指著地上的螞蟻說,「看看小螞蟻,團結一心爬溝過坎,我們要學學它們的精神。」
送糧食、送衣服、送棉被,宣講黨的民族政策,拉近彼此距離。在朱福忠和村幹部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初,全村33戶168名拉祜群眾回到了寨子,全部搬進配套齊全的兩層樓房式新居。
今年雨季,勞作回來的村民王九才抱著女兒安穩地坐在廊下,眼前秀美的家園讓他感慨不已,「要是住在以前的窩棚裡,每到這樣的季節,從床鋪到地面沒有一處幹的地方,渾身上下溼漉漉,簡直苦不堪言。」
安居還要樂業,為了改變拉祜族群眾長期主要依靠國家政策性補貼的單一經濟來源,變「輸血」為「造血」,綠春縣實施產業扶貧,打造脫貧攻堅的硬支撐。
新的困難橫亙在隊員們面前。拉祜寨裡的群眾已陸陸續續將自家的田地非法轉讓給附近村寨村民,失去了發展生產的基本條件。駐村工作隊憑著村民模糊的記憶,拿著發黃的「合同」,訪遍附近的村村寨寨,與買主協商收回拉祜族群眾非法「賣」出去的300畝田地。
李曉忠回憶,工作隊員到一戶買主家多次做宣傳,他都不同意歸還田地。隊員頂住巨大壓力,耐心講明政策,告訴他從事土地非法交易將會受到法律制裁,才使其在歸還土地的協議上簽了字。
拉祜群眾的致貧原因複雜,但根源在毒品。面對「整村式」「家庭式」吸食鴉片的嚴峻形勢,駐村黨員冒著生命危險,配合公安部門開展拉網式排查禁絕毒源,全村以每10戶為單位進行網格化管理,實行吸毒人員統一宣傳教育、統一生產生活、統一醫療救助、統一物資發放等「五個統一」,最大程度壓縮他們種毒、販毒、吸毒的空間,隔絕他們對毒品的生理和心理依賴。經過多次全面檢測,涉毒人員尿檢均呈陰性,生理脫毒率已經達到100%。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共產黨員的赤誠之心、為民情懷點亮了拉祜群眾加快發展的腳步。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拉祜寨的面貌日新月異。如今,許多村民買了手機,看上電視,一些人還買了摩託車,見到陌生人也不再躲避,歡聲笑語又回到了沉寂已久的山村。
用一顆真心
為群眾謀求福祉
拉祜群眾還沒有掌握現代的生產技術。發到地裡的化肥,他們整包隨手揚向空中,大部分被風吹走;到了包穀、水稻成熟的季節,也不積極採收;發放的仔豬、雞苗不會按時飼喂,沒有收益。
「對群眾要有十足的耐心、細心和恆心,拿出滴水穿石的韌勁,一次不行十次,一天不行十天,不信他們學不會。」李曉忠帶領隊員扛起鋤頭,到每塊田、每塊地教群眾彎腰施肥,把肥料撒在農作物的根部。「在雞圈下面放上一層木屑或者米糠,這樣不僅保持了雞圈的乾淨清潔,又積攢了農家肥」。漸漸地村民學會了種植養殖技術,大米、豬、雞吃不完,還拿到集市上出售。
針對產業「零」基礎的實際,綠春縣投資100多萬元修建8公裡農田引水溝渠,改善生產條件。按照「項目帶動、特色產業富民、長短結合、龍頭帶動、務實脫貧」的方法,依託拉祜寨得天獨厚的氣候與土地資源,引進龍頭企業,採取「公司+農戶」的形式發展黑木耳種植10餘畝,2019年預計可實現總收入36萬元,帶動貧困群眾人均增收2100元;引進「雪芽100號」茶葉,完成定植茶苗165畝,發展生態有機茶種植,切實增強產業對脫貧的支撐力。此外,水稻、包穀等種植業,豬、雞、魚等養殖業,都在拉祜寨慢慢發展起來。部分農戶還恢復了草果等穩定的傳統種植業,面積達到500餘畝,戶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
「去年,我們每戶從黑木耳種植合作社獲得了1000元的收入。」村民普立嘎計算著一年的收成,「種植的水稻留下自家吃的,還賣了3000元。」今年,他不僅承包了香蕉地,帶領村民一起種植,還計劃到鄰村租地擴大水稻面積。
為激發群眾謀發展的內生動力,工作隊實施「戶戶紅旗飄」工程,每晚集中準時收看《新聞聯播》,定期開展唱國歌、升國旗活動,切實增強群眾的國家意識、國土意識、國防意識。在寨子裡開展道德星、衛生星、守紀星、健康星「四星」評比,開展法治知識、思想工作、精神文明、教育、醫療、愛心、政策、技術、衛生服務上門的「九上門」工作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拉祜群眾脫貧的自信心與內生動力。
哈尼族致富帶頭人高招飄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從北京回到綠春縣,她第一站就來到拉祜寨,宣講十九大精神,引導拉祜族群眾感黨恩,通過努力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同時,她還把平河村委會、大頭村委會的哈尼族、瑤族婦女組織起來,一帶一、手把手教她們做家務和衛生常識,挨家挨戶打掃衛生、收家治家,幫助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健康習慣。
如今的拉祜寨,家家門楣上都懸掛著「民族團結示範戶」的牌子,客廳掛著「四星」評比紅旗。「感謝黨,感謝政府,派來了工作隊,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做夢都不敢想的變化。」談及村裡的變化,村民普秋九、王先山動情地說。
今年稻穀揚花的季節,拉祜寨走出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名中專生普立好,拿到紅河州農業學校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全村人都為他感到高興,他說,「我將來一定要帶領大家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禁毒品、夯基礎、建新居、興產業,黨建上山引領群眾下山,黨員駐村推進群眾治村,工作隊員「脫皮」換來貧困群眾脫貧,拉祜山寨一步跨千年,迎來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目前,全村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人均純收入達4000元以上,住房安全有保障,教育、醫療、飲水安全等均達到脫貧標準,吸毒人員全部成功戒毒並持續鞏固,2019年底有望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放眼綠春全縣,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和睦,邊疆鞏固安寧,生態環境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幹部群眾精神振奮,在拉祜山寨的示範引領下,各族群眾更加堅定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自覺,走出一條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