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我有幸去懷化參加長沙離退休幹部黨建工作培訓班,走進美麗的山城。
綿綿密密的山巒,披著濃濃的綠色,車子行進在大山的深處,隧道一座接著一座。在深山的褶皺裡,不時點綴著幾座黛瓦翹角的木板房,房前是巴掌大拾階而上的梯田,金秋時節一片金黃。前往通道縣的路邊,每個路燈杆上掛著的那顆紅色黨徽在陽光下更加鮮紅耀眼。黨旗為什麼這麼紅?這次懷化培訓之行,給了我們更清晰的答案。
通道轉兵紀念館猶如一個公園,這是我們培訓的第一站。銀杏葉泛黃,飄飄灑灑,花兒朵朵盛開,場景十分浪漫,廣場上的風雨長廊凸顯著這裡侗文化特色。我們舉起右手,握緊拳頭,在通道轉兵革命先輩銅象前,重溫入黨誓詞,一股突如其來的暖流伴隨著鏗鏘的誓言湧上了心頭。雖然過了血氣方剛的年紀,但信仰的力量不減當年。
行走在紀念廣場上,咀嚼著懷化市委黨校李教授對通道轉兵歷史的講授,遙想當年湘江戰役炮聲隆隆,殺聲震天,紅軍戰士的鮮血染紅湘江水和腳山鋪的慘烈,銳減下的三萬紅軍來到通道是一種怎樣的境況和心情呢?是遵從共產國際的意見往北到湘西鑽進蔣介石重兵布守的圍籠,還是向西前往兵力薄弱的貴州尋求一線生機,生死存亡之際,毛澤東同志通過做周恩來、張聞天的思想工作,在恭誠書院召開的緊急會議上,紅軍聽取了毛主席的意見轉戰貴州。「通道轉兵」是扶紅軍大廈之將傾,是實現長徵偉大傳折的開端。
銷煙已經遠去,晚上漫步在寬闊的廣場上,大媽們跟隨音樂的節拍,踏著歡快動感的舞步,而旁邊火車渾厚的汽笛聲不時劃破夜空。今非昔比,我深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也深深感恩老一輩革命家和烈士們的英勇奉獻,沒有上一代人的艱苦付出,哪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啊?「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聳了聳肩,頓感做機關黨建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加了許多。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特別是一名黨務工作者,要做到初心如磐,繼續前進,永遠保持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圍繞中心、建設隊伍、服務群眾,為宣傳部機關黨的建設工作作出應有的貢獻。
現場教學期間,我聽到了「擔架上的『陰謀』」這個故事。美國著名記者哈裡森·索爾茲伯把紅軍戰略轉移是毛主席在擔架上與張聞天、王稼祥一起交流意見,稱之為「擔架上的『陰謀』」。正是這個所謂的「陰謀」,為毛澤東在通道會議上力主實現轉戰貴州提供了思想基礎。可以設想,如果沒有毛主席先前與張聞天和王稼祥間的經常性思想溝通,羸得他們的認同,毛主席怎麼能有資格參加通道會議,怎麼能說服和爭取他們呢?可見思想政治工作是多麼的重要啊,他不愧謂為我黨的生命線。都說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其中一件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在黨的建設各項工作中,政治建設為首要,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強黨員幹部政治建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此次培訓,我更深刻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基礎性工程,今後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鑄就部機關政治過硬的黨員幹部隊伍,為做好全市宣傳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隨著培訓的深入,我們如同行於山間溪谷中,拾階而上,沿著時空的隧道,穿行在生動而斑駁的懷化這片紅色熱土的歷史風雲中。我們在通道芋頭村聆聽了「一盞馬燈」的故事,感受到紅軍與當地村民的魚水深情。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一盞馬燈」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詮釋,以人民為中心不是一句空話。粟裕大將的故居,早期著名的婦女運動領導人之一向警予同志的故居,芷江抗戰勝利受降舊址……這些革命遺蹟浸染歷史的風霜洗禮,飽含主人們曾經的悲歡離合,靜默地立在原地。「恍如隔世散古香。」他們是一段紅色歷史的見證物,也在傳頌著革命家們心憂天下、救國救民的堅定信仰與英勇忠誠。是啊,革命理想大於天。粟裕將軍和向警予同志在當地家庭殷實,本可衣食無憂,為什麼還要冒著犧牲的風險挺身而出幹革命?靠的就是一種為人類解放的崇高理想,立志救國,無私奉獻,令後人為之動容、為之敬佩、為之傳揚。傳承好革命先烈的紅色基因,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是自己作為一名黨員特別是黨務工作者常修的功課和常抓的工作。
如果把山脈比作懷化的脊梁,流淌的河流自然是懷化的血液了。作為長江的支流,通道的渠水河,芷江的舞水河穿城而過,滋潤著美麗的山城,山城便多了幾分靈秀。她們是縣城的母親河,像乳汁一樣哺乳著一代一代的山城兒女。清澈的河水倒映著悠悠的白雲、青青的山巒和高高的建築,兩側的河岸上草木蔥蘢,人們在這兒或散步或靜坐,享受著悠閒的時光。河流在縣城的下遊矗立著一座座雕梁畫棟、充滿侗族風情特色的風雨橋,在當地被作為遮風擋雨的場所,也是古代百姓祈求上蒼護佑、寄託美好願望的「福橋」。懷化的同志說,民間流傳通道是轉運之地,風雨橋是降福橋的說法。作為一名黨員,我於己無所求,只望我們黨的事業運更好、福更足,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在懷化培訓只有五天,雖說時間不長,但這片熱土給我留下的美好印象和精神滋養,永遠烙在時光的褶皺裡。(作者系中共長沙市委宣傳部機關黨委二級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