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球上的最高峰是海拔8844的珠穆朗瑪峰,其底部必然承受著其他山脈不能比擬的巨大的壓力。隨著山高的增加,底部的壓力甚至可能會超出了巖石的承受極限,此時就會發生山崩地裂。由此可見,山的高度存在著一個極限值。本文將從力學的角度,探討一下地球高山的高度極限。
關鍵詞:高山,高度極限,力學,科學,物理
地球上,最高的高山是喜馬拉雅山,最高峰海拔達到了8844m,據報導珠穆朗瑪峰仍然以每百年7cm的速度在抬升。科學家們通過實地勘測發現珠峰地區存在著不少的拉伸變形的巖石,表明了喜馬拉雅山存在著斷裂帶。這意味著喜瑪拉雅山曾經發生過斷裂坍塌,科學家們猜測其高度曾經高達1.2萬米。
珠穆朗瑪峰
珠峰曾經的高度達到了1.2萬米,這個高度是否就是地球山高的極限值呢?實際上,山的高度不僅僅與巖層的承受極限有關,還與高空中低溫條件下冰川的腐蝕有關。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Egholm教授就冰川對巖石的腐蝕進行了研究,他們對不同的山進行分析,得到了一個數學模型,證明了冰川滑移對巖層的侵蝕,相關結果發表在2009年的《Nature》上。
此外,隨著高度的增加,底部的壓力將會非常巨大。假設巖石比較堅固,不會被壓裂。高壓的情況下,底部容易出現高溫,將巖層融化,這樣山體就會垮塌下來。
底部的高壓高溫讓巖層融化
儘管,關於山脈高度問題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是冰川腐蝕畢竟需要時間,對山體的削弱能力有限;山體底部的高壓高溫形成條件太過苛刻,在被融化之前,巖層就因承受不了高壓而破碎了。因此,巖層的力學性能才是限制高山高度的主要因素。本文將從簡單的模型開始,考慮巖層的抗壓性能,獲取地球山脈高度的極限值。
山體是個複雜的組合物,含有巖石、土壤、植被等等多種材(如下圖),其中巖石層是主要的承力結構。不同巖石的強度都各不相同,對於比較「硬」的花崗巖,其抗壓強度在300MPa左右,抗拉強度4MPa左右,抗剪強度28MPa左右,花崗巖密度3000kg/m3。可見,花崗巖的抗壓強度要遠大於另外兩個強度。即:花崗巖很耐壓。實際上,絕大多數材料都具備這種性能。
山體分層示意圖
土壤層密度取1800kg/m3,冰川密度900kg/m3。實際上,山體的絕大部分結都是巖層,只不過不同高度,巖層的性質不太一樣,越接近表面,巖層密度越小。
以巖層作為研究對象,底層的巖層受到三個方向的壓縮,處於三向壓縮的應力狀態,如下圖。
三向壓縮應力狀態
巖石作為一種脆性材料,雖然其抗壓強度高,但是抗剪強度要低很多。在受壓的情況下,極易在45°左右發生壓裂。單向受壓的情況下,在45°會產生最大的剪應力,當這個剪應力達到抗剪強度時,巖石被壓裂,如下圖。
壓裂裂縫必成45°角
簡單起見,忽略山體的其他組成部分,僅以巖層作為對象。地表的重力加速度9.8m/s2,在2萬米的高空,重力加速度約9.74m/s2。兩者相差不大,因此本文取9.8m/s2。取巖層底部作為研究對象,其受到上面巖石的重力,以及四周側面的擠壓力。作為簡單計算,先暫時忽略四周的擠壓應力。
受力分析
底層巖石受到的壓應力與高度、密度,和重力加速度有關。根據巖石的抗壓極限300MPa,可以得到此時對應的高度H=10204m。根據巖石的抗剪強度28MPa(此時壓應力56MPa),可以得到對應的高度H=1905m。通過上述計算,我們發現基於壓應力和剪應力得到的山體高度相差了5倍左右。
根據單向受壓的模型,發現:假如存在一個呈柱狀的山體,那麼其高度不超過1905m。否者,就會在自重的作用下壓潰。這一結果與實際相差太遠,因為實際山體處於三向壓縮的應力狀態下。側面的擠壓應力,會大大緩解45°的剪應力。
為了簡化模型,以圓錐形的山作為分析對象。假設山高2萬米,底部半徑分別取0.5、1、2萬米。在自重作用下,等效應力如下圖。
三種尺寸下的等效應力雲圖
三向壓縮的情況下,很難發生45°的剪切破壞。因此,我們已等效應力作為判斷依據。通過計算,三種尺寸的最大應力200MPa以上,如果是花崗巖,還未達到其抗壓強度。由此可見,地球上2萬米的高山,理論上是可以存在的。
超出抗壓極限的山體
為了確定山體的高度,經過多次試算,發現底部應力不僅僅與高度有關,同樣的高度下,半徑越大,底部應力也越大。上圖為高3W米,半徑3W米的情況,此時,最大應力早已超出巖石的承受極限了。
山體高度除了受冰川侵蝕、巖層風華外,最主要的是巖石自身的強度極限。通過計算,單向壓縮情況下,花崗巖山體不超過1904m。但是考慮更加符合實際的三向壓縮,山體高度與其底部面積有關。底部面積越大,山中心的等效應力也越大。計算表明,2萬米高的山脈,在地球上是可以實現的。最高究竟有多高,這與底部面積有關,無法給出確切的一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