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對溫州地理地貌的形象概括。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區、民營經濟的發祥地,在過去的近40年中,實現了東部沿海地區這「一分田」的率先發展,而「七山二水」的西部山區發展水平相對滯後。
11月9日溫州市決諮委、市委政研室等單位合辦的《問計於民》欄目聚焦「『部分地區先發』向『全域均衡發展』如何轉變?」誠邀市民獻計獻策,「獻計令」發出後,不少網友踴躍建言,有的說要加快完善自然資源交易平臺,盤活變現生態資源;也有網友提出,制衡發展不平衡的要素是交通,提出交通是發展的基礎,要讓鐵路通進山區。
「七山二水」是適合旅遊的地方
把握區域優勢推出全域旅遊套票
網友「王冰雹」提出,一聽「七山二水」這個詞,就是非常適合旅遊的地方,有山有水代表有風景。泰順有負氧離子爆表的烏巖嶺景區、歷史悠久的廊橋;文成人文景觀有劉基故裡,自然景觀有百丈漈、飛雲湖等,這些是東部「一分田」所不能比擬的。最主要的就是把握好現有資源,利用區域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大力發展旅遊。比如,文成的景點比較分散,要打通景點到景點之間的交通,可推出全域旅遊套票,不僅包含景點,同時包含車票。
網友「壟上麥田°」也提出,東西部在資源、區位優勢,區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不平衡。但是,泰順、文成等地有著自身的後發優勢,可進行差異化定位,謀求差異化發展,如三產提檔、農業提升、旅遊開發等等。
交通是制衡東西部的首要因素
將鐵路開進山區打開「兩山」通道
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建設是踐行「兩山」理論的重大決策,是推動溫州均衡發展的破題之舉,那麼「兩山」該如何打通呢?有網友建議,將鐵路開進山區惠民。
對於「七山二水」發展的制衡因素,有位網友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首要因素是交通。他提到,交通是發展基礎,是硬體,要想致富,首先要修路,要將路直接開到西部,而不是通過繞路的形式。比如溫州市區到文成,開車得經過瑞安飛雲下高速,再開國道,基本耗時在2個小時以上,這大大制約了當地發展。
那麼要想發展,西部地區各村就要因地制宜,因山制宜,因水制宜,進行差異化建設,不可強求統一。旅遊資源,民宿等建設各地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沒有特色的同質競爭,生意做不長;此外,還要努力發展高山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把發展優質,無汙染的食品做為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使山區經濟發展能夠持久均衡發展!
打造農業產業鏈農產品品牌化
加快完善自然資源公共交易平臺
除了旅遊,有網友提到,農業也是西部發展的重要措施。要做足「山水溫州」、「文化溫州」和「溫州旅遊」文章,要徹底整治嚴重影響溫州山水和環境的青山白化問題。農業要從追求產量向追求質量和美化環境轉變,現代特色農業要與旅遊和網際網路相結合,從種什麼賣什麼逐步向你要什麼我種什麼轉變。要讓人們清楚,餐桌上的每一樣食物來自哪裡,曾用過什麼肥料和農藥。精心治理「七山」就會有仙,大膽搞活「二水」就會有龍。
另外,有網友提到,還要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公司農業,發展農業科技、吸引人才、現代農業、智慧農業。在農村土地產權不變條件下,發展公司農業打造共享農業。推廣農業技術和培訓,帶領農民過上富裕生活。
「咿呀咿呀wu」建議,要加快完善自然資源公共交易平臺,推進山、林、水、土等自然資源的普查和產權確權登記工作,以及使用權的出讓、轉讓、租賃、擔保、入股等交易行為,盤活變現生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