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期間,北京的市民可幸福了,能夠參加故宮的上元燈會,六百年來頭一遭,可謂精彩。
不過我們溫州,也有自己的特色,雖然最近溫州都在下雨,但溫州民間有600多年傳承的燈板龍,這段時間也在我們溫州的大街小巷,到處舞起來,展現了我們溫州的文化底蘊,體現了我們溫州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追求。
溫州的燈板龍通常由村民自發組織的,給節日增加氛圍
燈板龍是由一條條厚薄不同的狹長木料(俗稱「檔身」或「檔板」)連結起來的,在板與板的連結處還以木雕戲曲人物的座柄為栓,兩頭分別裝有鏤雕、浮雕和漆繪兼施的龍頭龍尾,屈伸自如,檔板上裝篝燈和旗杆,杆系三角小旗和銅鈴,檔身下裝木柄,供握持負行,檔身和檔板多有圖案,或雕或繪,十分精美。
燈板龍的龍頭最為考究
一般的燈板龍會有五六十節,長的也達到百節,每節之上,裝有燈籠,入夜燈亮,巡遊於村落,燈光映著人物和花鳥,配合整個龍燈,顯得更富麗堂皇。
圖為元月十六,溫州市某處的燈板龍表演,雖是村民製作的,但看得出十分的精良
由於溫州這幾年大建大美,城中村基本上不見了,但村民們雖然搬進了高樓大廈,但那些歷史文化傳承依然保留了下來。
元宵節這幾天,溫州各地的燈板龍入夜上燈,巡遊在各自原管轄範圍的村落之中,燈彩輝映人物和彩旗,顯得十分富麗堂皇。燈板龍身長且重,每次舉舞,需壯漢幾十人。龍雖沉重,但舞起來也能蟠屈起伏,平地迥旋。舞時還有專人攜長鼓、隨龍唱起參龍調,祝頌吉詞等各種吉祥祝詞,祈求人壽年豐,合境平安,稱為「贊龍」。此龍在每年元宵節前後舞弄,正月十六日夜也是最後一次舞燈,之後就會裝箱,由專人保管存入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