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溫州燈塔工——海角孤燈 守住黑夜

2021-01-08 浙江在線

  北漁山的五位燈塔工。 金徵遠 攝

  ▲北漁山燈塔是溫州航標處轄區內最大的燈塔。 朱躍 攝

  北麂島上的「一家子」。朱韶蓁 攝

  中國沿海的燈塔,十分之一在溫州。近段時間以來,「燈塔能否成為溫州市的城標」這一話題在溫州引起熱議。溫州市人大代表陳國龍和上海海事局溫州航標處處長陳洪國等人聯合提出了「在溫州市建造標誌性建築——『溫州燈塔』」的建議,並為之四處奔走。

  建議中提到,唐宋時期先後建成的古燈塔江心嶼雙塔一直被認為是溫州的標誌性建築,一千多年後的溫州更需要一個凝聚文化、傳承歷史、指引未來的新的標誌性建築來代表。有必要建一個溫州燈塔主題公園,並造一座世界最高的現代化燈塔,與江心嶼雙塔形成古今遙相呼應,象徵著溫州從濱江經濟走向海洋經濟,從甌江時代邁向東海時代。

  目前,溫州市政府相關部門正對這一提案進行討論和考察。溫州網論壇和博客裡的相關討論非常熱烈。

  目前在溫州的500餘座燈塔中,有人值守的還有2座,共有8個燈塔看守人。他們為什麼選擇這個職業,他們的守塔生活是怎麼樣的?近日,記者走近了這個特殊的群體。

  一盆清水,是最尊貴的待客之道

  3個小時的航行之後,船終於靠岸,一條水泥路從碼頭彎彎曲曲地連接到溫州北麂島山頂的燈塔。

  我們要去的是位於溫州市區東南80公裡的北麂山燈塔,於1990年12月建成發光,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海上航標。一路同行的還有北麂島燈塔主任杜忠良,由於多年的風吹日曬,他一臉的太陽烙印,同事都笑稱他「非洲人」。

  一路前行,看到漁民有在曬魚乾的,有在織網的,也有一些在賣雜貨。放眼望去,除了高低錯落的舊房子,只有海水、天空和隨風搖擺的雜草。走了將近半小時,到達北麂島最高點。

  這裡四面巖石峭壁,水浪拍天。燈塔就建在山頂上,紅白相間。最先歡迎我們的是小黑,燈塔工養的可愛小狗。幾乎每個燈塔工都養著狗,無人為伴,狗就是朋友。可能是因為島上生活單調寂寞,據說連狗都有得憂鬱症而跳海自殺的。

  隨後我們見到了另兩位燈塔工:杜忠蓮和陳宗星。杜忠蓮是杜忠良的弟弟,做燈塔工已有4年了,25歲的陳宗星則是去年6月上島的。

  院子中間已經放了幾盆清水,杜忠蓮叫我們先洗把臉。上島前,上海海事局溫州航標處的張玉林副處長告訴記者,海島上淡水非常緊張,但是如果有客人上島,純樸好客的燈塔工必定會將一盆沉澱後的清水遞給客人,向他們表達最尊貴的好客之意。

  島上待久了,話都不會說了

  畢業於寧波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的陳宗星,當初應聘北麂島燈塔工是為了能靜下心來好好看書,準備公務員考試,另一個原因也是天真的他對神秘海島的嚮往。上島沒多久,他就學會了洗衣做飯、管理燈塔。朋友與同學羨慕他的悠閒與自在,卻似乎沒有人理解這位年輕小夥子的孤獨與落寞。

  「生活規律得有點厭倦。或許有一天,寂寞會讓我離開。」陳宗星直言不諱地表達了他的內心。今年,陳宗星報名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可是臨考前天,卻遇上大風天氣,原先隔天一班的船改成5天一班,誤了考期,他的考試只能等到明年。身處海島的煩惱還不止這些,「你看頭髮這麼長了,不是因為想留,只是出去剪一次頭髮要坐3個小時的船,每次吐完膽汁還會吐血,回來起碼躺兩天才能恢復。」小陳煩惱地說。

  「島上待久了,話都不會說了。每次回到家裡,家人說的話好像都聽不懂,要半天才能反應過來。」這是留在航標處邵紅俊科長腦海裡的記憶,島上幾年單調枯燥的日子,他至今印象深刻,「但這也正是燈塔工如此簡單、樸實的原因。」

  人在燈亮,是每位燈塔工的信仰  

  北漁山燈塔位於溫州東北角的漁山列島,它是溫州航標處轄區內最大的燈塔,始建於1895年,1987年重建發光,它像忠誠的衛士般守護著祖國的海疆。目前,島上共有5位燈塔工。47歲的蔡財相是北漁山燈塔主任,30年前,他就在島上當兵了。1985年,他參與了燈塔的重建,此後20多年,一直與北漁山燈塔同風雨。沒有人比他更明白黑夜裡那一點光亮的重要。

  雖然目前燈塔是採用太陽能供電,但是遇上惡劣天氣電壓不穩時,便啟用柴油機發電。為了保證柴油機的正常運轉,燈塔工必須24個小時值班,連吃飯都在機器旁盯著。蔡財相說,一定要時刻盯著看,否則燈滅了,很有可能就會給過往船隻帶來危險。

  十多年前,海島與陸地通訊非常困難,蔡財相還清楚記得自己的兩個兒子同時發高燒,妻子萬分焦急,幾經輾轉才告訴了他情況。當時是11月份,風浪很大,租不到小船回老家石浦,而且他還要值守燈塔,不能離開。蔡財相只能在島上用高頻電話和妻子聯繫,一邊還要24小時守著柴油發電機工作。到了第三天,孩子的病情終於穩定了,蔡財相懸著的心才放下來。「那種感覺,真的不好受,生怕孩子有個什麼意外……心裡覺得很對不起妻子和孩子。但是作為燈塔工,我們又不能離開崗位一步,看著燈亮著,我們才安心。」

  燈塔工雖然與孤獨寂寞相守,但也有心靈得到滿足的時候。一些常年在該航線上航行的船舶在白天經過燈塔時總會拉響汽笛,向燈塔致敬。蔡財相說,他每次聽到汽笛聲,會暫停手中的工作,看著船舶漸漸遠去,就好像看著一個相識多年的朋友。

  燈塔的作用不可替代

  現代航標技術如今正發生著巨大變化,諸如航標已漸漸向數位化發展,但燈塔作為傳統的導航手段,是現代航標無法替代的。

  張玉林副處長說,作為視覺航標的燈塔,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導遠處船舶接近港口,或指示礁石、淺灘等危及航行的障礙物。現代航標可以引導船隻按設計好的路線航行,但是礁石、淺灘就需要燈塔來發揮作用了,這是最直觀最有效的方式,是現代航標無法替代的。

  燈塔,是海上來往船隻的指明燈,用以引導船舶航行或指示危險區。沒有燈塔的港口就是一個死港。截至今年,中國沿海的燈塔、燈樁共5000餘座,東海海區有2700餘座,而在溫州航標處轄區內有500餘座,著名的燈塔有北漁山、北麂、冬瓜嶼等13座,它們的光芒照耀著數條國際航線。

相關焦點

  • 溫州電力織就「不怕颱風的電網」
    心繫民生服務大局,溫州電力交出高分答卷。12月10日,「百萬市民看溫州電力」主題活動走進國網溫州供電公司,30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市民代表實地探訪溫州電力建設成就,感受電力發展為市民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獲得感。此次活動由國網溫州供電公司與溫州都市報聯合主辦。探訪全程還通過溫州都市報全媒體進行了視頻及圖文直播,共有近8萬人次在線觀看。
  • 中外網絡達人探訪溫州歷史名街
    人民網溫州11月20日電 (記者鄧潔)逛老街,品美食,賞甌劇………11月19日晚,參加「打卡中國 Daka China」網絡國際傳播主題活動的中外網絡達人來到溫州歷史文化街區五馬街,感受這條老街的「新潮」魅力。
  • 記者探訪武漢P4實驗室 近距離記錄疫苗研發
    內容提要:記者探訪武漢P4實驗室 近距離記錄疫苗研發
  • 中國軍網記者探訪「悟空」媽媽家
    來源:軍報記者微信公眾號  作者:洪文軍孫悟空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嗎? 哪來孫大聖的媽媽?此「悟空」非彼「悟空」!這裡說的是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世界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我國第一顆空間天文衛星。這個「悟空」有多牛?
  • [長江新聞號]記者探訪蛟龍-600:揭秘中國海空「多面手」
    [長江新聞號]記者探訪蛟龍-600:揭秘中國海空「多面手」 記者探訪蛟龍-600:揭秘中國海空「多面手」。
  • 實地探訪溫州紅樹林,揭開「海岸衛士」的神秘面紗
    8月21-22日,首屆浙江省紅樹林發展論壇在溫州召開。此次論壇以「美麗浙江,藍色海灣,紅樹林顯擔當」為主題。廈門大學、浙江省林學會、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浙江省農科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浙江海洋大學、浙江省林業局等27家單位的60多位研究紅樹林的專家學者,走訪了溫州龍港市紅樹林溼地公園、洞頭區霓嶼島,實地考察紅樹林保育和生態修復現狀,共商「海岸衛士」紅樹林的發展大計。
  • 尋找歷史記憶中的華嚴石-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 溫州...
    2020/09/23 07:46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單暉 瀏覽:2192 遙想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秋夜,也似今宵秋霖陣陣,雨打芭蕉,在這樣的微涼裡,那位名叫王羲之的中年男人欣喜不禁地用手輕撫著一方硯臺
  • [視頻]記者探訪日本宇宙發射中心——種子島
    進入[中國新聞]>>    央視網消息(中國新聞):不久前,記者遠赴日本列島南端的種子島,探訪了位於這裡的日本航天研究中心和發射中心,這也是中國電視媒體首次走進這座略帶神秘色彩的島嶼。
  • 記者探訪臺山核電站:調試工作啟動 滿足美歐標準
    記者探訪臺山核電站:調試工作啟動 滿足美歐標準   中新社臺山9月16日電 (劉燁 向陽)廣東臺山核電站建設進程及安全問題在香港引發關注,中新社記者日前探訪廣東臺山核電站獲悉,該核電站正處於土建及安裝施工高峰,相關調試工作已經全面啟動,技術滿足美歐用戶標準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標準。
  • 通訊:「候鳥人」廣西巴馬「修長生」 兩岸記者實地探訪
    中新社廣西河池7月24日電 題:「候鳥人」廣西巴馬「修長生」 兩岸記者實地探訪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廣西河池巴馬瑤族自治縣,被譽為「上天遺落人間的一片淨土」,是世界著名的長壽之鄉。近年來,數以十萬計的「候鳥人」慕名湧入此地常住,修身養性、頤養天年。圖為在巴馬百魔洞景區,「候鳥人」在熱情起舞,旁邊不少民眾在觀看。
  • 記者走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探訪火箭發射塔架
    走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探訪火箭發射塔架
  • 21記者實地探訪南極電商辦公中心:員工正陸續上班,稱經營正常。
    原標題:記者實地探訪南極電商辦公中心:員工正陸續上班 稱經營正常 摘要 【記者實地探訪南極電商辦公中心:員工正陸續上班 稱經營正常】作為電商概念龍頭股,南極電商新年兩個交易日天天出現跌停
  • 《我即黑夜》:神奇女俠老公化身落魄記者探尋美國史上最大懸案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美劇是由TNT電視臺發布的最新迷你劇《我即黑夜》(也翻譯成《黑夜如我》,反正差不多)。該劇由《神奇女俠》導演派蒂·傑金斯執導,克裡斯·派恩(就是《神奇女俠》男主)與90後小美女英迪亞·埃絲利主演。《我即黑夜》是以「黑色大麗花」真實事件為靈感而拍攝成的一部懸疑迷你劇。這裡貌似要給各位官人普及一下「黑色大麗花」事件,這件真實案件是美國二戰後第一懸案,至今仍然沒有被破解。
  • 記者探訪卵子庫 卵子儲存在零下196度下罐子裡
    探訪:  進入「卵子庫」  必須全副武裝  當時,這名「準媽媽」的冷凍卵子是存放在零下196攝氏度的低溫液氮中的。卵子是如何取出來的,如何冷凍的,又是如何保存的呢?很多讀者一定非常想知道這個神秘的過程。
  • 大愛無言,感恩良師 | 溫醫大學子開展」大體老師」家屬探訪活動
    會上,開展「大體老師」家屬探訪活動的同學們分享了近5個月以來他們走訪遺體捐獻志願者家屬過程中形成的感人故事。樸實真摯的話語娓娓道來,「無言良師」的事跡徐徐展開,平凡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這份彌足珍貴的無私精神,感動著一批又一批的醫學學子。
  • 記者探訪小龍蝦基地
    原標題:產銷對接 貨暢其流(來自疫情防控一線的報導)——實地探訪湖北監利縣養殖業發展情況受疫情影響,湖北農產品銷售壓力大。政府怎樣出招為農戶排憂解難?日前,記者前往農業大縣監利實地探訪。道路兩旁,已結籽掛枝的油菜彎下了腰;蝦稻田裡,不時能見到緩慢移動的小船。
  • 打開2021年中國「天眼」開放,美媒記者探訪後感嘆……
    近日,美國媒體獲準赴現場近距離探訪中國「天眼」外媒感嘆: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實力令人側目2021年,中國「天眼」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2020年12月初,美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坍塌後,位於中國貴州省平塘縣的射電望遠鏡成為了全球唯一的
  • 記者探訪「雙十一」快遞運轉中心 你的TA已在路上(高清組圖)
    11月13日,中國甘肅網記者走進申通快遞甘肅運轉中心,探訪一件郵包的分發旅程。「雙十一」到來,快遞企業的運轉中心充滿「戰時」狀態中國甘肅網11月13日訊(本網記者宋芳科任磊文/圖)「雙十一」過後,當你在享受「剁手」帶來的快樂時,有這樣一群人正在晝夜兼程奔波在路上,為讓你愛的寶貝早點送達你身邊而努力。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記者團探訪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記者團合影 雲南省廣播電視臺 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和曉)螳螂會有「少女心」嗎?絞殺榕的最高境界什麼?無刺蜂長什麼樣?12月5日,「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記者團帶著各樣疑團探訪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了解熱帶、亞熱帶地區的生命多樣性。
  • 記者探訪:揭開凱裡黃平機場一個鮮為人知的「功能」
    近日,記者經過機場特許,探訪了正在這裡進行培訓的學員。在機場的停機坪上,記者看到,這裡整齊停放著好幾架灰白色的教練機。來自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的飛行學員張校睿告訴記者,他在這裡採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訓練方式,每天在機上訓練三個小時左右,每個飛行學員都需要經過千錘百鍊的訓練,紮實完成各項飛行訓練目標任務,最終才能成為一名飛向藍天的合格飛行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