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漁山的五位燈塔工。 金徵遠 攝
▲北漁山燈塔是溫州航標處轄區內最大的燈塔。 朱躍 攝
北麂島上的「一家子」。朱韶蓁 攝
中國沿海的燈塔,十分之一在溫州。近段時間以來,「燈塔能否成為溫州市的城標」這一話題在溫州引起熱議。溫州市人大代表陳國龍和上海海事局溫州航標處處長陳洪國等人聯合提出了「在溫州市建造標誌性建築——『溫州燈塔』」的建議,並為之四處奔走。
建議中提到,唐宋時期先後建成的古燈塔江心嶼雙塔一直被認為是溫州的標誌性建築,一千多年後的溫州更需要一個凝聚文化、傳承歷史、指引未來的新的標誌性建築來代表。有必要建一個溫州燈塔主題公園,並造一座世界最高的現代化燈塔,與江心嶼雙塔形成古今遙相呼應,象徵著溫州從濱江經濟走向海洋經濟,從甌江時代邁向東海時代。
目前,溫州市政府相關部門正對這一提案進行討論和考察。溫州網論壇和博客裡的相關討論非常熱烈。
目前在溫州的500餘座燈塔中,有人值守的還有2座,共有8個燈塔看守人。他們為什麼選擇這個職業,他們的守塔生活是怎麼樣的?近日,記者走近了這個特殊的群體。
一盆清水,是最尊貴的待客之道
3個小時的航行之後,船終於靠岸,一條水泥路從碼頭彎彎曲曲地連接到溫州北麂島山頂的燈塔。
我們要去的是位於溫州市區東南80公裡的北麂山燈塔,於1990年12月建成發光,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海上航標。一路同行的還有北麂島燈塔主任杜忠良,由於多年的風吹日曬,他一臉的太陽烙印,同事都笑稱他「非洲人」。
一路前行,看到漁民有在曬魚乾的,有在織網的,也有一些在賣雜貨。放眼望去,除了高低錯落的舊房子,只有海水、天空和隨風搖擺的雜草。走了將近半小時,到達北麂島最高點。
這裡四面巖石峭壁,水浪拍天。燈塔就建在山頂上,紅白相間。最先歡迎我們的是小黑,燈塔工養的可愛小狗。幾乎每個燈塔工都養著狗,無人為伴,狗就是朋友。可能是因為島上生活單調寂寞,據說連狗都有得憂鬱症而跳海自殺的。
隨後我們見到了另兩位燈塔工:杜忠蓮和陳宗星。杜忠蓮是杜忠良的弟弟,做燈塔工已有4年了,25歲的陳宗星則是去年6月上島的。
院子中間已經放了幾盆清水,杜忠蓮叫我們先洗把臉。上島前,上海海事局溫州航標處的張玉林副處長告訴記者,海島上淡水非常緊張,但是如果有客人上島,純樸好客的燈塔工必定會將一盆沉澱後的清水遞給客人,向他們表達最尊貴的好客之意。
島上待久了,話都不會說了
畢業於寧波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的陳宗星,當初應聘北麂島燈塔工是為了能靜下心來好好看書,準備公務員考試,另一個原因也是天真的他對神秘海島的嚮往。上島沒多久,他就學會了洗衣做飯、管理燈塔。朋友與同學羨慕他的悠閒與自在,卻似乎沒有人理解這位年輕小夥子的孤獨與落寞。
「生活規律得有點厭倦。或許有一天,寂寞會讓我離開。」陳宗星直言不諱地表達了他的內心。今年,陳宗星報名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可是臨考前天,卻遇上大風天氣,原先隔天一班的船改成5天一班,誤了考期,他的考試只能等到明年。身處海島的煩惱還不止這些,「你看頭髮這麼長了,不是因為想留,只是出去剪一次頭髮要坐3個小時的船,每次吐完膽汁還會吐血,回來起碼躺兩天才能恢復。」小陳煩惱地說。
「島上待久了,話都不會說了。每次回到家裡,家人說的話好像都聽不懂,要半天才能反應過來。」這是留在航標處邵紅俊科長腦海裡的記憶,島上幾年單調枯燥的日子,他至今印象深刻,「但這也正是燈塔工如此簡單、樸實的原因。」
人在燈亮,是每位燈塔工的信仰
北漁山燈塔位於溫州東北角的漁山列島,它是溫州航標處轄區內最大的燈塔,始建於1895年,1987年重建發光,它像忠誠的衛士般守護著祖國的海疆。目前,島上共有5位燈塔工。47歲的蔡財相是北漁山燈塔主任,30年前,他就在島上當兵了。1985年,他參與了燈塔的重建,此後20多年,一直與北漁山燈塔同風雨。沒有人比他更明白黑夜裡那一點光亮的重要。
雖然目前燈塔是採用太陽能供電,但是遇上惡劣天氣電壓不穩時,便啟用柴油機發電。為了保證柴油機的正常運轉,燈塔工必須24個小時值班,連吃飯都在機器旁盯著。蔡財相說,一定要時刻盯著看,否則燈滅了,很有可能就會給過往船隻帶來危險。
十多年前,海島與陸地通訊非常困難,蔡財相還清楚記得自己的兩個兒子同時發高燒,妻子萬分焦急,幾經輾轉才告訴了他情況。當時是11月份,風浪很大,租不到小船回老家石浦,而且他還要值守燈塔,不能離開。蔡財相只能在島上用高頻電話和妻子聯繫,一邊還要24小時守著柴油發電機工作。到了第三天,孩子的病情終於穩定了,蔡財相懸著的心才放下來。「那種感覺,真的不好受,生怕孩子有個什麼意外……心裡覺得很對不起妻子和孩子。但是作為燈塔工,我們又不能離開崗位一步,看著燈亮著,我們才安心。」
燈塔工雖然與孤獨寂寞相守,但也有心靈得到滿足的時候。一些常年在該航線上航行的船舶在白天經過燈塔時總會拉響汽笛,向燈塔致敬。蔡財相說,他每次聽到汽笛聲,會暫停手中的工作,看著船舶漸漸遠去,就好像看著一個相識多年的朋友。
燈塔的作用不可替代
現代航標技術如今正發生著巨大變化,諸如航標已漸漸向數位化發展,但燈塔作為傳統的導航手段,是現代航標無法替代的。
張玉林副處長說,作為視覺航標的燈塔,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導遠處船舶接近港口,或指示礁石、淺灘等危及航行的障礙物。現代航標可以引導船隻按設計好的路線航行,但是礁石、淺灘就需要燈塔來發揮作用了,這是最直觀最有效的方式,是現代航標無法替代的。
燈塔,是海上來往船隻的指明燈,用以引導船舶航行或指示危險區。沒有燈塔的港口就是一個死港。截至今年,中國沿海的燈塔、燈樁共5000餘座,東海海區有2700餘座,而在溫州航標處轄區內有500餘座,著名的燈塔有北漁山、北麂、冬瓜嶼等13座,它們的光芒照耀著數條國際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