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物產—】
獨展風姿豌豆花
文╱君言 圖╱平安
春回大地,陽光明媚,萬物甦醒,百花爭豔,仿佛都想在這美好的時光裡,一展風採,盡顯芳顏。桃花紅、梨花白、蓿苜紫、菜花黃,還有那不起眼的豌豆花,卻以它特有的英姿在開放。
(攝影:平安)
說豌豆花不起眼,是因為它務實、不張揚。小小的花朵,開在濃密的綠葉下,好像甘願作陪襯。據百度百科介紹:其「花朵呈叢狀生於葉腋,花冠白色,具紫色脈紋及黑色斑暈,長2-3.5釐米,旗瓣中部縊縮,基部漸狹,翼瓣短於旗瓣,長於龍骨」。」正是這「短於旗瓣,長於龍骨」小小花朵,形象地描繪出豌豆花的仙骨神韻。它白中帶紫的色彩,不鮮不豔,卻密密麻麻,兩片花瓣極像蝴蝶張開的翅膀,一對黑圓點對稱地分布在花瓣兩旁,神似蝴蝶翅膀上的圖案,仿佛是睜著炯炯有神的眼睛看著這美麗的世界。
隔遠眺望,綠油油豌豆田裡,看不見花,只是一片綠色的海洋。當你走近一看,那一簇簇的花兒,從上到下,排列整齊,蜜蜂在花叢中起舞,蝴蝶在花叢中展翅,微風拂來,你根本分不清哪是花哪是碟。
(攝影:平安)
豌豆,學名叫蠶豆,又稱羅漢豆、胡豆、南豆、豎豆、佛豆。屬一年生草本。為糧食、蔬菜和飼料、綠肥兼用作物。說到它的起源,還是外來物種呢。一般認為蠶豆起源於亞洲西南和非洲北部。在死海北面的古城傑利科遺址中,發現有公元前6250年的蠶豆殘存物,在西班牙新石器時代和瑞士青銅器時代人類遺址中也曾發現蠶豆種子。據《太平御覽》記載,蠶豆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的豆種。
豌豆在中國的栽培歷史悠久,最早的記載是三國時代張揖寫的《廣雅》中有胡豆一詞。在浙江省吳興縣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有豌豆的出土。李時珍《本草綱目》有記載:「豆英狀如老蠶,故名蠶豆」,王禎《農書》則謂豆於蠶財成熟,其義亦通。蠶豆花、葉、英殼,均可作藥用。如果上述說法成立,則蠶豆在中國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但是根據萬國鼎先生認為:確指蠶豆的記載,最先見於北宋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記》(1057年),叫做「佛豆」。如今四川仍稱為胡豆。
蠶豆這一名詞,最先見於南宋楊萬裡(1124—1206年)的詩序中。從我國的一些古書記載來看,這種作物可能在宋初或宋以前傳入我國,最先栽培於西南川、滇一帶,元明之間才廣泛推廣到長江下遊各省。中國以四川最多,次為雲南、湖南、湖北、江蘇、浙江、青海等省。
江南一帶,喜歡在立夏時節食豆,因此又稱作立夏豆。寧波人則習慣叫倭豆,而且在立夏前後,幾乎是家家戶戶都喜歡吃蠶豆,不少人家還將蠶豆跟大米飯一鍋煮,稱為「蠶豆飯」。
蠶豆不僅可以熟吃,還可以生吃,我們小時候上學去,就經常竄到蠶豆地裡偷吃半嫩不老的果實,那時候我們把蠶豆叫豌豆八果。豌豆曬乾以後,非常便於收藏,放上幾年都沒問題。幹豌豆吃的時候,用水泡上幾個小時,它就軟軟的,可以磨豆漿、做粉條、還可以把泡漲後的豌豆從中剪開成十字(只能剪三分之一的深度),用油炸成開花狀,稱之為「蘭花豌豆」,香香地、酥酥地,咬起來脆蹦脆蹦地響,有味極了。
現在種植農作物 ,講究經濟效益,種植豌豆的農戶越來越少了,很多農作物,像高粱、玉米、粟米、小麥、大豆(包括紅豆、綠豆等)、花生、紅薯、芝麻等等,只有極少數農民在種植,或者釀酒、或者製成各種糕點,成為副食品的一種補充方式。
我們真不希望,這些古老的農作物 ,因經濟效益所限,就逐漸衰亡和失傳,不希望若干年後,考古學家只能從化石裡去尋找歷史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