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陳曉嵐,女,福州人,1965年生。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福建省曲藝家協會主席,福州市曲藝家協會主席,福建省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福州市曲藝團團長,中國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支部書記。從事福州評話、福州伬藝的創作、研究、管理三十餘年,成功主持申報福州評話、福州伬藝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系福州伬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福州市首批「文藝名家」工作室獲得者,多次擔任文化部、文化旅遊部非遺專家及福建省、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審專家。
陳曉嵐生活照。
福州新聞網記者 邱陵
今年6月,文化和旅遊部公布《曲藝傳承發展計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專項保護曲藝的國家級綱領性文件。時隔3個月,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在北京召開一場有關曲藝傳承保護的研討會,作為福建曲藝界(非遺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帶頭人,陳曉嵐應邀參會並發言。會上,陳曉嵐激動地表示,《曲藝傳承發展計劃》的發布,給曲藝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土壤和空間,而且提出了非常細緻的做法,讓保護工作有了抓手,「大家都感到曲藝傳承發展到了最好的時候」。
不少「老福州」對陳曉嵐創作的曲藝節目耳熟能詳,聲名遠播巴黎的福州評話《孝義巷傳奇》、屢獲各級曲藝大獎的伬藝《秦樓月·春回坊巷》《月白天青》均出自她之手。此外,陳曉嵐費盡心血成功主持申報福州評話、福州伬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時間傳為文藝界美談,為之後的保護與傳承築牢根基。
這些年來,陳曉嵐忙得一刻不停,除了創作和行政事務,還要組織節目參與各類展演、走進校園指導學生排演參賽,她不斷地為福州曲藝注入新鮮元素,讓傳統藝術迸發活力。
「鄉音最美系鄉愁」,這是福州曲藝進校園的主題,也時常被陳曉嵐掛在嘴邊。在她眼中,福州曲藝是以福州方言為載體的說唱藝術,是福州人世世代代揮之不去的故鄉情結,在欣賞的同時可將福州審美、福州故事、福州價值觀、福州文化品位永遠流傳下去。
出生曲藝世家,骨子裡熱愛創作
曲藝是中國說唱藝術的總稱。福州評話和伬唱是福州方言地區最大眾化的民間曲藝,它們與南音、南詞和錦歌合稱福建五大曲種。福州評話是以福州方言講述,演員多為一人,僅用銅鈸、醒木、紙扇、手帕,搭一座高臺,擺一張桌子就可演出;福州伬藝又名伬唱,用福州方言說唱,表演形式一樹多枝,通常為一至二人自操二胡或三弦說唱表演,以唱為主,間有說表,琵琶、三弦、月琴、低胡、笛、笙、簫等都是它的伴奏樂器,還有十番伬、老虎伬、蓮花哨等十餘種表演形式。
從1984年踏入福州市曲藝團從事創作算起,陳曉嵐已經在曲藝界足足打拼了35個年頭。「其實我的性格比較內斂,學生時代喜歡化學,但是命運為我選擇了曲藝,我就努力走好這條路。」陳曉嵐笑著說。
1965年,陳曉嵐出生於曲藝世家。父親陳竹曦是國內著名的曲藝創作、理論和活動家,母親陳潤春是蜚聲曲壇,開一代新風的伬藝表演藝術家。耳濡目染之下,陳曉嵐從小就對曲藝創作有一定的家學淵源,但年紀還小的她,對曲藝談不上熱愛,更沒想過今後要接過父母的擔子。
上世紀八十年代,陳曉嵐奉父母之命,進入福建藝校編劇班學習編劇,後來她就被福州市曲藝團「相中」,從此紮下根來。1985年,剛剛涉足曲藝創作的陳曉嵐在福州市文化局主辦的歷史文化名城評話大獎賽中獲得創作三等獎,這是她創作實踐中的第一個獎項,這份認可讓她吃了「定心丸」。
「我的基因註定了我的血管裡流淌著曲藝的熱血。」僅過三年,在福建省曲藝家協會主辦的福建省民間評話大獎賽上,陳曉嵐捧出《羅城慶功》,一舉摘得一等獎,令業界刮目相看。隨後,她接連創作出《銷煙頌》《家祭無忘告乃翁》《喜別棚屋》《馮玉祥辦堂會》《節馬忠魂》等一批優秀曲藝作品,收穫了國家級、省級大獎。憑藉出色的創作和行政能力,2005年,她被任命為團長。
福州評話《孝義巷傳奇》演出照。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5月,由陳曉嵐創作的《孝義巷傳奇》入選全國優秀曲藝節目。之後,由福州評話省級傳承人葉兆辰表演參加「巴黎中國曲藝節」喜獲優秀節目獎,這是福州評話首次走進歐洲,在國際舞臺上得獎。
2012年,福州語歌曲《金厝邊,銀鄉裡》參加中央電視臺《2012中國民族民間歌舞樂盛典》。
骨子裡熱愛創作的陳曉嵐,不僅在曲藝界展露才華,還「跨界」到音樂領域。比如膾炙人口的福州語歌曲《金厝邊,銀鄉裡》就是由陳曉嵐作詞的。
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陳曉嵐以《金厝邊,銀鄉裡》為例說,「金厝邊,銀鄉裡」是福州的一句俗語,反映出福州人珍視鄰裡之情的美好品德。歌曲創作出來後,她嘗試在間奏音樂中加入福州曲藝說唱元素,用本土味道唱出福州人的鄉情,作品煥發著清新優雅的鄉土氣息。這首歌曲曾作為福州市曲藝團的一個節目,被央視搬上了《2012中國民族民間歌舞樂盛典》的舞臺,面向海內外播出。
陳曉嵐表示,創作離不開文化自信,我們一直在守護好福州曲藝本體特徵的基礎上進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