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地行星,就是火星、地球、月亮、金星、水星五個行星,因為它們都跟地球一樣,由巖石和金屬構成,並且缺乏有機物和水,所以統稱為類地行星。
類地行星起源於類木行星。在太陽中子衰變爆發過程中,殘留於太陽外面的0.14%的物質,在現今土星位置附近凝結而成一個巨大的巨行星。這個巨行星後來碎裂開來,形成了土星系統、木星系統、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以及五個類地行星。這五個類地行星在碎裂過程中獲得了衝向太陽的初速度,所以就來到太陽周邊。
原始巨行星與類木行星一樣,是一個由水冰、有機物冰、金屬、矽酸鹽、氧氣冰、氨氣冰混合而成的髒雪球,星球的外周覆蓋有氫氦的液體,大氣是氫氣和氦氣。溫度在零下200°C,比重0.7。
它碎裂產生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炸飛向遠離太陽的方向約6億公裡以上,在零下230°C的更冷的環境下成為冰巨星。
碎裂產生的土星和木星,質量依然是巨星規模,所以維持了巨星的形態,依然是覆蓋液體氫的星體。
而碎裂產生的較小的星體,如土星和木星的幾個大衛星,因為質量小,萬有引力小的緣故,表面液氫、液氮都汽化,大部分衛星連甲烷都汽化了。矽酸鹽和金屬沉積下來形成了以水冰、沙土、髒冰構成的地表。並且這些衛星一直在體積減小,比重增大,溫度升高。隨著陸地和地下的氧氣冰的融化,在各個衛星上都引起了大規模的地下燃燒和陸地燃燒,形成了地下海、冰火山、火山、陸地熔巖流等等。
五個類地行星也是如此。經歷了與類木行星相同的行星演化過程。液氮揮發變成大氣,液氫揮發進入太空,髒雪球中大部分物質汽化融化塌縮,使類地行星半徑迅速減小一半以上,體積減小10倍以上。混雜在髒冰裡面矽酸鹽、金屬、沙土、粘土、大分子有機物,都沉積下來,形成地表巖石圈。比重迅速增大。地下燃燒和陸地燃燒,也都產生了龐大的地下海,以及大規模火山地質運動。
特別是當5個類地行星靠近太陽,溫度升高加快,各種冰加快融化汽化,使火山、燃燒更加激烈,終於形成了如今金屬矽酸鹽的地質結構,成為乾屍行星。只有地球還沒有汽化完全。還保有海洋和地下海。
月球
月亮的背面,有9000米高的山峰,月球背面地形起伏達6000米。是劇烈的火山噴發形成,月球正面的月海,都是熔巖流形成,可見遠古時期月球上的地下燃燒的激烈程度。
依據玉兔號觀測,月球背面沒有沙漠,只有巖石,覆蓋月球的都是火山灰。沙漠都被燃燒熔化,土壤在地表不存在,全部被燃燒成為火成巖。
月球背面的環形山撞擊坑密密麻麻,正面幾乎沒有,那是因為正面曾經有海洋,背面沒有。
所以在遠古時期,月亮具有地下海。
月球在自轉的時候,地下海總是不能跟隨星體自轉,而是流向地球重力的方向,所以逐漸阻止了月球的自轉,使月球成為一頭沉、不倒翁的重力結構,總是重的一邊朝向地球,與眾多的類木行星一樣,木星和土星的衛星,絕大部分具有地下海,並都同一個面朝向主星。
從前的月球,在土星周圍的時候,直徑有5000公裡以上,比土衛三還大,比如今所有的土星的衛星都大的多。不過那個時候它是一個鬆軟的髒雪球,體積是現在的十倍。比重0.7。髒雪球的成分都是水冰、有機物、甲烷冰和沙土。因為接近太陽,溫度升高,這個髒雪球融解汽化,流失了大部分的體積。比重增加到3.3。髒雪球裡面混雜的沙土沉積在月球陸地上,成為巖石圈。由於地下氧氣冰的融化,發生了大規模燃燒,形成了陸地火山熔巖和地下海。
隨著溫度的進一步升高,地下海也乾涸了,就演變成今天這樣的乾屍行星。
火星
與月球一樣,火星也是起源於類木行星。與現在木星的衛星一樣,曾經經歷過升溫、汽化、火山、地下海等演化過程。
歐洲和美國已經觀測到火星極地有水、冰、乾冰的存在,並且歐洲已經觀測到火星的地下有鹹水湖。這都是它曾經具有地下海的證明,而且迄今火星地下依然有水,生命並沒有滅絕。
火星的環形山最為典型,這半球密布環形山,另一個半球沒有,這是火星上曾經有水的證明。在有水和有機物的一側,會是髒冰溼土的地質,環形山形成不久就會因為地形自己的變化消失。而沒有水的半球,地質地貌不變化,環形山一直保留。火星大氣是二氧化碳,這是火山燃燒形成的氣體。
類木行星大氣起初都是氫氣、氦氣、氨氣,然後溫度升高,大氣會演變為甲烷、乙烷、水汽,再之後就會因為氧氣冰汽化發生燃燒,最後類木行星的大氣通常是由剩餘的氧氣、二氧化碳、氮氣和水蒸汽構成。
有的星球氧氣冰充足,如地球的大氣都是氧氣,很多類木行星現在的大氣都是氧氣,那是燃燒剩餘的氧氣。硫化物參加燃燒,大氣二氧化硫含量會增加,地面熔巖也是硫化物,會有酸雨降落,並且硫化物燃燒溫度都超過2千度,會熔化更加難於熔化的巖石,火山溫度高達2000°C,火星地表的硫化鐵就是這樣形成的。類木行星中也有這類硫化物火山熔巖,地球上也有。金星上的酸雨就是這樣形成的。
火星極地的乾冰,說明在地下還積聚著燃燒形成的二氧化碳,甚至也許現在依然在燃燒。
火星,在土星附近的時候也是一個髒雪球,半徑6000公裡的樣子,跟現在地球差不多大。地球那個時候直徑有2萬公裡,是一個接近巨行星的大星體。後來,它們都經歷了類木行星的演化過程。
演化的幾個階段如下:
演化第一步,它們都跟木星一樣,是氣態行星,表面是液化氫,大氣是氫氣。土星木星正處於此演化階段。
演化第二步:溫度升高,液氫汽化,表面覆蓋液氮,大氣是氮氣,氫氣已經散失於太空。天王星正處於此演化階段。
第三步:溫度再度升高,液氮揮發乾淨,甲烷開始汽化,此時溫度約零下170°C,土衛-六正處於此演化階段。天空中是甲烷的雪花,地上是甲烷的海洋。
第四步:甲烷揮發乾淨,溫度上升到零下26°C,地表都是水和有機物。目前木衛二正處於此階段,木衛二大氣都是水汽,表層覆蓋100公裡厚的水冰,冰下面是地下海。地表溫度已經升高到零下26°C,甲烷早已經揮發乾淨。
第五步:接近太陽的行星,溫度會持續升高,地表覆蓋的水體會持續蒸發消失在太空裡。就如木衛二那樣,原本類木行星沒有陸地,海洋下面也沒有海底。陸地是在這些揮發物質揮發的過程中,逐漸沉積而成的。
星體起初就是髒雪球一樣的裡面混雜有機物、甲烷、水、矽酸鹽、金屬氧化物、沙土等,因此比重很低。在上面幾步演化過程中揮發的髒冰估計有2000公裡厚度,裡面的矽酸鹽沙土則沉積到海底,形成沉積巖,行星此時才具有陸地。這些沉積的沙土,就是各個行星上的巖石圈、地殼。
因此,地殼的下面,依舊是髒雪球,地下海。而不是熔巖,也不是沙土,也不是巖石。
第六步,星體表面海洋乾涸,陸地露出水面,就形成如今地球的地貌,有海洋,大陸板塊,高山,沙漠,平原等等。火星在演化到這一個階段的時候,已經半徑從6000公裡縮小到半徑3000公裡。地表跟現在的地球一樣,藍天白雲,綠草花香。地球正在此演化階段。
在這之前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可能會發生大規模燃燒,而徹底改變該星體的演化進程。這取決於該星球的氧氣冰融化的情形。氧氣冰的融化,會立刻造成大規模燃燒,因為任何一個星球都是氫氣甲烷有機物過剩。這個燃燒,會融化地下的冰,形成地下海。也會爆發冰火山、火山,甚至會有地表大規模燃燒,融化地表的土壤。
火星上本應當有地表煤礦、石油,地表也應當有各類土壤,但是依據觀測,火星地表都是沙漠爍石氧化鐵。說明火星曾經有過覆蓋地表的大規模燃燒。而沒有地下的大規模燃燒,因為沒有覆蓋全球的熔巖噴發出來。地球也是火山不激烈的星球,與火星類似。
演化的第七步,地球還正在走向這個階段,星體溫度持續升高,地下氧氣冰、甲烷冰、水冰持續融化,燃燒,汽化,雖然沒有造成全球性的地質活動,但地下海卻逐漸乾涸,地殼萎縮,裂縫到處漏風,地下海失去了密封保護,迅速乾涸。
火星如今的比重是3.9,溫度白天最高零下5°C,夜晚最低零下87°C,這是非常正常的溫度,跟地球一樣。而其他星體例如水星金星,在極地還有最低零下160°C的低溫,則說明那裡有什麼物質還在汽化,汽化的沸點就是零下160°C。而在火星上,這種沸點在零下160°C的物質已經不存在。
火衛一,形狀不規則,27公裡長×22公裡×18公裡。有一面始終朝向火星。火衛二直徑7公裡。這是火星捕獲的隕石。在小行星帶這樣的隕石成千上萬。距離小行星帶最近的星體就是火星。
金星
金星給人的印象最深,就是火山。在太陽系中最為典型。雖然金星上火山早已熄滅,但是當時火山爆發大地燃燒時的壯觀情景,卻讓人無法想像。金星上火山密密麻麻,數量最多。大火山1600多個。小火山總數超過100萬個。火山熔巖基本把金星陸地全部覆蓋,火山灰滿天遍野隨風飄揚。想像當時那一場大火,燒遍了整個星球,地下、地表,到處都烈焰滾滾,熔巖的洪流淹沒了整個陸地。火山噴薄最高達到一萬兩千米,形成12公裡高的火山,最大的火山口直徑50公裡,竟然有三個,向地表噴發熔巖,海底傳說的泉眼也不會有這麼大。從火山高處迸發出來的大石塊像雨點一樣砸在地面的熔巖大海裡,形成的巨大花朵狀熔巖,至今還遍布火星各個地方。
那一場大火,把陸地和地下的土壤全部都燒成了火成巖。迄今,金星上空還瀰漫了當時燃燒的產物二氧化碳和硫酸,構成金星大氣,濃度氣壓超過地球大氣90倍,金星上的雨都是硫酸雨。
金星,也是與其他類地行星一樣,起源於類木行星。也一樣要經歷類木行星的各個演化階段。不知道它在演化到哪一個階段的時候,地下的氧氣冰就提前汽化,並且造成了遍布全球的大規模燃燒。使金星提前進入了乾涸死亡。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說明當時主要的燃料就是氧氣、甲烷、有機物,才會有如此多的二氧化碳生成。大氣中的硫酸,則是地下的硫化物燃燒產物。是在甲烷和有機物缺乏的情形下的燃燒,溫度可以達到熔化巖石的程度。火山、火山口,說明表面燃燒源自於地下。
地下曾經是儲藏大量的氧氣冰,在低溫下,甲烷冰、有機物冰、水冰、地下海,都是共存的。也許金星是距離太陽太近受熱比較多的原因,所以它演化的速度超過了其他類地行星。如果不是距離太陽這麼近,它將會是另外一種命運,在木星周圍,有一顆類木行星,與金星相似。這就是木衛一。
木衛一與地球等類地行星相似,表層由矽酸鹽熔巖構成,內核由硫化鐵組成,半徑900公裡。地表溫度零下150C°。有100多個火山,地表熔巖流主要是融化了的硫化物。火山溫度達1700C°,比地球的火山溫度高。
金星上的硫酸雨,火星地表的紅色氧化鐵,都是氧氣燃燒硫化鐵產生。可見各個星球上的氧氣儲藏量都非常大。至今,地球上的大氣都是氧氣為主,木衛二、木衛三、土衛五大氣,都是氧氣,甚至木衛三上面的氧都是游離的氧原子,說明氧氣冰汽化的速度難以想像,氧氣冰的巨大儲藏量。
另外,木衛三、木衛二、土衛五、土衛六這樣的星球,質量跟月球差不多,沒有足夠的引力保留大氣存在,通常這樣質量的星球是沒有大氣的。它們有大氣的原因,不是氣體不往太空散失,而是這些星球一直都在釋放氣體,維持大氣的存在。所以地球上的氧氣,不是來自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是來自地下的氧氣冰的汽化。地球大氣的氮氣,也是來自地下。
太陽系內最熾熱的星體並不是水星和金星,而是木衛一。
水星
水星比木衛三和土衛六都小。土衛六目前的演化階段是,液氫液氮都已經揮發,甲烷冰正在汽化進程中,表面溫度零下172°C,比重已經從0.7上升到2.0,水還沒有融化,氧氣冰還沒有汽化。如果氧氣汽化會直接造成燃燒,因為這裡到處都是天然氣。這裡的溫度,是甲烷揮發的溫度。
木衛三則進入了演化的快速軌道,甲烷已經燃燒掉,氧氣已經佔據了整個星球,木衛三的大氣不僅僅是氧氣,而且直接就是氧原子,臭氧,說明氧氣冰還在迅速汽化過程中,有機物天然氣根本就都燃燒殆盡。木衛三地下是流體,富含鐵,地下海水量比地球地表海水量大。地表溫度零下160°C。這應當就是氧氣水合冰汽化的溫度。
而水星,跟這些類木行星大小差不多,跟月亮也差不多,因為距離太陽近,溫度升高更快,所以已經乾涸。
水星地表與地球一樣是巖石。半徑2400公裡。密度5.4,僅次於地球的5.5。
美國「水手10號」探測了水星,發現北極有冰,有冰的地方溫度一直維持-173℃。美國天文學界不知道如何解釋,所以遲疑猶豫,不敢冒然承認這些探測數據。信使號探測器也確認水星北極有水冰存在,並且水冰直接暴露於地表。稍顯暗色的物質覆蓋著水冰表面。而在這個地區即使白天溫度最高的時候冰面也維持在-173C°。這個溫度恰好是土衛六的地表溫度,是甲烷冰汽化的溫度,水則來源於甲烷冰的融解。所以水星具有地下海,並未乾涸。並且覆蓋於冰面上的暗色物質就是煤炭石油類有機物。
水星的地下海由於揮發流失,也許僅僅在北極地下剩下了十分之一的水量,由於水星的自轉,水被甩在北極,而南半球地下則是空腔。
南半球會是火山熔巖,北極則是溫泉熱水。南半球會是密布環形山,北極則不會有環形山。
重要的是,北極部分不僅會有大量的水,還會有更大量的冰沒有熔化。並且這些冰就是甲烷冰。
所以水星生命絕不會滅絕。還依然存在於地下。
《遠古地球》
早期地球,在大約35億年以前,它也在土星周圍,物質構成與土星的其他衛星一樣,與現在不同。構成它的有機物和水的量,估計10倍於土壤、沙子、巖石、金屬氧化物等物質的量,這些高溫才能熔融的固態物質通常不是大量聚集,而是很均勻的與有機物冰、水冰等各種常溫就會融化汽化的冰混合在一起,與髒土冰或彗星髒冰相似。並沒有大規模的沙土沉積所構成山川地殼,遠古地球表面沒有巖石和土壤構成的地殼。那時地球的表面是液氮,大氣是氮氣、甲烷、水。各種有機物此時都已經結冰,是與沙粒和土壤一樣的固體。這些低溫就融化汽化,並比重都低於0.8的冰,是構成古老地球的主要物質,沙粒和土壤在這些冰之中很均勻的分散開來。
那時的古老地球的半徑,是現在的2倍多,體積大於現在地球的8倍,比重與土星基本差不多,大約0.7左右。而現在的地球比重為5.6。所失去的7個地球的體積和物質的量,都是因為溫度升高汽化,揮發散失到太空裡,主要散失的物質包括液體氫、液體氧、液氮、有機物、水等。
具體過程大致為:地球來到太陽附近,表面溫度升高,表面液氮首先汽化,進入太空。
液氮汽化之後,溫度進一步升高,甲烷、水等物質開始融化、汽化,也進入大氣,流失於太空。
這樣,可揮發的物質都因為古老地球的溫度從零下200°C上升到零上而揮發,地球就變小了。
與揮發的過程一起,古老地球表面各種髒雪冰裡所含的沙粒、土、石油、金屬氧化物一類的固體物,則沉積下來,在古老地球表面形成一個大約20公裡厚的沉積層,就是地球早期的土壤、沉積巖構成的地殼。這個地殼封存了地球裡面的地幔,使地幔的融化汽化過程停止。地殼把地幔和大氣隔絕開來。
地球因物質揮發了八分之七,體積重量下降,比重增大。因為揮發的甲烷、液氮等比重很小,剩下的土壤沙粒金屬氧化物比重大的緣故。
地球體積的減小,重量引力的減小,使它內部的壓力降低,溫度也有所上升,這樣地球內部的很多氣體冰,都會融化汽化,包括氧氣的冰、液氧、液化氫氣、甲烷冰、各種有機物的冰等,都會汽化或融化。
在氧是固體,甲烷也是固體的情形下,兩者不接觸不燃燒。在汽化過程中,則發生了大規模的混合接觸和燃燒、爆炸、放熱,造成火山、地下海、溫泉。土星衛星的地下海、類地行星曾經擁有的地下海,都是這樣形成的。
燃燒產生的氣體,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揮發在大氣中,構成大氣的組成部分。這也是早期大氣形成的過程,從而現在的大氣主要由氮氣、氧氣、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構成。
燃燒的灰燼,也就是沙鑠、巖石,燒焦的土地,則殘留在地球表面,形成早期的火山和巖石地質。
火山,是因為有機物冰熔化,氧氣冰熔化,以及硫化物等,發生了大規模的燃燒,把土壤燒成巖漿,從火山口噴發出來,形成巖石、山體。大規模的地殼運動和早期造山運動、高原的形成,都是這個過程。早期隕石撞擊形成的撞擊坑,因為地球表面的融化汽化,都不能保存下來並沒有了痕跡,地球在被液氮覆蓋的時候根本沒有地質運動。地表沒有巖石和土壤。如土星周圍的衛星那樣。
如今地球表面的高原、山脈、高山、巖石,都是後來的火山巖漿形成的。火成巖在宇宙中是極為稀少的東西。在地球上也不多。
天文觀測中,發現的土星大紅斑,依據本文的推測,是一個巨大燃燒著的風暴,深達木星地底,周圍則都是液氮、甲烷冰等,形成燃燒著的風暴,風暴直徑達3萬公裡。
土衛二上有壯觀的羽狀噴泉,據觀測噴發物為水冰和有機物的冰,所以冷卻成羽狀,類似巨大雪花,進入太空,形成土星環。這也是土衛二裡面在燃燒,沒有熔化巖漿,因為沒有土,熔化的是各種有機物和水,噴湧而出。
所以木星、土星、它們的衛星以及土星環,都是有機物和水固化形成。
古老地球從土星周邊走向太陽,經歷了一個升溫的過程,在太陽的輻射下溫度從零下184C°上升到零上。與地球一道走出土星的,還有金星、水星、火星、月亮。而除了地球,那些行星都已經乾涸。
地表
地球從宇宙深處來到這裡,地表跟宇宙深處的星球是一樣的。不過是沙土、粘土、有機物、冰、可燃冰等等的混合物。比重也不過0.7。上面覆蓋著液氮。火成巖不是半點沒有,只不過量不大。
氮氣的大海揮發了,各種冰融化成了大海,沙土沉底,成了海底的沉積巖,露出空氣地面的,就成了露天煤礦、露天油井、地表天然氣、可燃冰,連這些都被燃燒、衝走、揮發的地方,就成了沙漠、黃土高坡、丘陵、平原。
從地球現在的地貌推測,地球早期曾經覆蓋海洋,而且因為海洋覆蓋的緣故,沒有發生金星那樣的全球燃燒。理由是:黃土高坡、遍布陸地的丘陵地帶、大規模的平原黏土層、沙漠、南方的溶洞地質,以及遍布陸地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礦藏,都證明地球早期沒有全球性的燃燒,並且地貌都是海底地貌。
地表溫度的升高,保護層的揮發,以及過去固態的氧化還原物質在氣化後混合,發生了大規模的燃燒,把地表的沙土都燒成了熔化的巖石,洪流滾滾,形成了地球早期的造山運動。崑崙山,天山,喜馬拉雅山,都是這樣形成。這種造山運動後來漸漸平息,偶爾會有規模不大的地下燃燒,形成一些間歇的火山、溫泉。
這就是火成巖的發生史,高原山脈巖石,都是如此產生的。
過往地質學認為,地幔是熔融狀態的巖石,熱量和巖石早就存在,只等大地有了裂縫就噴發出來,並認為高原山脈是地下固有的巖石層被「抬升」,這樣的理論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