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秘密全部揭開(十一)地球的起源》

2020-12-03 宇宙起源和古生物進化


  類地行星,就是火星、地球、月亮、金星、水星五個行星,因為它們都跟地球一樣,由巖石和金屬構成,並且缺乏有機物和水,所以統稱為類地行星。

類地行星起源於類木行星。在太陽中子衰變爆發過程中,殘留於太陽外面的0.14%的物質,在現今土星位置附近凝結而成一個巨大的巨行星。這個巨行星後來碎裂開來,形成了土星系統、木星系統、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以及五個類地行星。這五個類地行星在碎裂過程中獲得了衝向太陽的初速度,所以就來到太陽周邊。

原始巨行星與類木行星一樣,是一個由水冰、有機物冰、金屬、矽酸鹽、氧氣冰、氨氣冰混合而成的髒雪球,星球的外周覆蓋有氫氦的液體,大氣是氫氣和氦氣。溫度在零下200°C,比重0.7。

它碎裂產生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炸飛向遠離太陽的方向約6億公裡以上,在零下230°C的更冷的環境下成為冰巨星。

碎裂產生的土星和木星,質量依然是巨星規模,所以維持了巨星的形態,依然是覆蓋液體氫的星體。

而碎裂產生的較小的星體,如土星和木星的幾個大衛星,因為質量小,萬有引力小的緣故,表面液氫、液氮都汽化,大部分衛星連甲烷都汽化了。矽酸鹽和金屬沉積下來形成了以水冰、沙土、髒冰構成的地表。並且這些衛星一直在體積減小,比重增大,溫度升高。隨著陸地和地下的氧氣冰的融化,在各個衛星上都引起了大規模的地下燃燒和陸地燃燒,形成了地下海、冰火山、火山、陸地熔巖流等等。

五個類地行星也是如此。經歷了與類木行星相同的行星演化過程。液氮揮發變成大氣,液氫揮發進入太空,髒雪球中大部分物質汽化融化塌縮,使類地行星半徑迅速減小一半以上,體積減小10倍以上。混雜在髒冰裡面矽酸鹽、金屬、沙土、粘土、大分子有機物,都沉積下來,形成地表巖石圈。比重迅速增大。地下燃燒和陸地燃燒,也都產生了龐大的地下海,以及大規模火山地質運動。

特別是當5個類地行星靠近太陽,溫度升高加快,各種冰加快融化汽化,使火山、燃燒更加激烈,終於形成了如今金屬矽酸鹽的地質結構,成為乾屍行星。只有地球還沒有汽化完全。還保有海洋和地下海。


月球

月亮的背面,有9000米高的山峰,月球背面地形起伏達6000米。是劇烈的火山噴發形成,月球正面的月海,都是熔巖流形成,可見遠古時期月球上的地下燃燒的激烈程度。

依據玉兔號觀測,月球背面沒有沙漠,只有巖石,覆蓋月球的都是火山灰。沙漠都被燃燒熔化,土壤在地表不存在,全部被燃燒成為火成巖。

月球背面的環形山撞擊坑密密麻麻,正面幾乎沒有,那是因為正面曾經有海洋,背面沒有。

所以在遠古時期,月亮具有地下海。

月球在自轉的時候,地下海總是不能跟隨星體自轉,而是流向地球重力的方向,所以逐漸阻止了月球的自轉,使月球成為一頭沉、不倒翁的重力結構,總是重的一邊朝向地球,與眾多的類木行星一樣,木星和土星的衛星,絕大部分具有地下海,並都同一個面朝向主星。

從前的月球,在土星周圍的時候,直徑有5000公裡以上,比土衛三還大,比如今所有的土星的衛星都大的多。不過那個時候它是一個鬆軟的髒雪球,體積是現在的十倍。比重0.7。髒雪球的成分都是水冰、有機物、甲烷冰和沙土。因為接近太陽,溫度升高,這個髒雪球融解汽化,流失了大部分的體積。比重增加到3.3。髒雪球裡面混雜的沙土沉積在月球陸地上,成為巖石圈。由於地下氧氣冰的融化,發生了大規模燃燒,形成了陸地火山熔巖和地下海。

隨著溫度的進一步升高,地下海也乾涸了,就演變成今天這樣的乾屍行星。


火星

與月球一樣,火星也是起源於類木行星。與現在木星的衛星一樣,曾經經歷過升溫、汽化、火山、地下海等演化過程。

歐洲和美國已經觀測到火星極地有水、冰、乾冰的存在,並且歐洲已經觀測到火星的地下有鹹水湖。這都是它曾經具有地下海的證明,而且迄今火星地下依然有水,生命並沒有滅絕。

火星的環形山最為典型,這半球密布環形山,另一個半球沒有,這是火星上曾經有水的證明。在有水和有機物的一側,會是髒冰溼土的地質,環形山形成不久就會因為地形自己的變化消失。而沒有水的半球,地質地貌不變化,環形山一直保留。火星大氣是二氧化碳,這是火山燃燒形成的氣體。

類木行星大氣起初都是氫氣、氦氣、氨氣,然後溫度升高,大氣會演變為甲烷、乙烷、水汽,再之後就會因為氧氣冰汽化發生燃燒,最後類木行星的大氣通常是由剩餘的氧氣、二氧化碳、氮氣和水蒸汽構成。

有的星球氧氣冰充足,如地球的大氣都是氧氣,很多類木行星現在的大氣都是氧氣,那是燃燒剩餘的氧氣。硫化物參加燃燒,大氣二氧化硫含量會增加,地面熔巖也是硫化物,會有酸雨降落,並且硫化物燃燒溫度都超過2千度,會熔化更加難於熔化的巖石,火山溫度高達2000°C,火星地表的硫化鐵就是這樣形成的。類木行星中也有這類硫化物火山熔巖,地球上也有。金星上的酸雨就是這樣形成的。

火星極地的乾冰,說明在地下還積聚著燃燒形成的二氧化碳,甚至也許現在依然在燃燒。

火星,在土星附近的時候也是一個髒雪球,半徑6000公裡的樣子,跟現在地球差不多大。地球那個時候直徑有2萬公裡,是一個接近巨行星的大星體。後來,它們都經歷了類木行星的演化過程。

演化的幾個階段如下:

演化第一步,它們都跟木星一樣,是氣態行星,表面是液化氫,大氣是氫氣。土星木星正處於此演化階段。

演化第二步:溫度升高,液氫汽化,表面覆蓋液氮,大氣是氮氣,氫氣已經散失於太空。天王星正處於此演化階段。

第三步:溫度再度升高,液氮揮發乾淨,甲烷開始汽化,此時溫度約零下170°C,土衛-六正處於此演化階段。天空中是甲烷的雪花,地上是甲烷的海洋。

第四步:甲烷揮發乾淨,溫度上升到零下26°C,地表都是水和有機物。目前木衛二正處於此階段,木衛二大氣都是水汽,表層覆蓋100公裡厚的水冰,冰下面是地下海。地表溫度已經升高到零下26°C,甲烷早已經揮發乾淨。

第五步:接近太陽的行星,溫度會持續升高,地表覆蓋的水體會持續蒸發消失在太空裡。就如木衛二那樣,原本類木行星沒有陸地,海洋下面也沒有海底。陸地是在這些揮發物質揮發的過程中,逐漸沉積而成的。

星體起初就是髒雪球一樣的裡面混雜有機物、甲烷、水、矽酸鹽、金屬氧化物、沙土等,因此比重很低。在上面幾步演化過程中揮發的髒冰估計有2000公裡厚度,裡面的矽酸鹽沙土則沉積到海底,形成沉積巖,行星此時才具有陸地。這些沉積的沙土,就是各個行星上的巖石圈、地殼。


  因此,地殼的下面,依舊是髒雪球,地下海。而不是熔巖,也不是沙土,也不是巖石。


第六步,星體表面海洋乾涸,陸地露出水面,就形成如今地球的地貌,有海洋,大陸板塊,高山,沙漠,平原等等。火星在演化到這一個階段的時候,已經半徑從6000公裡縮小到半徑3000公裡。地表跟現在的地球一樣,藍天白雲,綠草花香。地球正在此演化階段。

在這之前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可能會發生大規模燃燒,而徹底改變該星體的演化進程。這取決於該星球的氧氣冰融化的情形。氧氣冰的融化,會立刻造成大規模燃燒,因為任何一個星球都是氫氣甲烷有機物過剩。這個燃燒,會融化地下的冰,形成地下海。也會爆發冰火山、火山,甚至會有地表大規模燃燒,融化地表的土壤。

火星上本應當有地表煤礦、石油,地表也應當有各類土壤,但是依據觀測,火星地表都是沙漠爍石氧化鐵。說明火星曾經有過覆蓋地表的大規模燃燒。而沒有地下的大規模燃燒,因為沒有覆蓋全球的熔巖噴發出來。地球也是火山不激烈的星球,與火星類似。

演化的第七步,地球還正在走向這個階段,星體溫度持續升高,地下氧氣冰、甲烷冰、水冰持續融化,燃燒,汽化,雖然沒有造成全球性的地質活動,但地下海卻逐漸乾涸,地殼萎縮,裂縫到處漏風,地下海失去了密封保護,迅速乾涸。

火星如今的比重是3.9,溫度白天最高零下5°C,夜晚最低零下87°C,這是非常正常的溫度,跟地球一樣。而其他星體例如水星金星,在極地還有最低零下160°C的低溫,則說明那裡有什麼物質還在汽化,汽化的沸點就是零下160°C。而在火星上,這種沸點在零下160°C的物質已經不存在。

火衛一,形狀不規則,27公裡長×22公裡×18公裡。有一面始終朝向火星。火衛二直徑7公裡。這是火星捕獲的隕石。在小行星帶這樣的隕石成千上萬。距離小行星帶最近的星體就是火星。


金星

金星給人的印象最深,就是火山。在太陽系中最為典型。雖然金星上火山早已熄滅,但是當時火山爆發大地燃燒時的壯觀情景,卻讓人無法想像。金星上火山密密麻麻,數量最多。大火山1600多個。小火山總數超過100萬個。火山熔巖基本把金星陸地全部覆蓋,火山灰滿天遍野隨風飄揚。想像當時那一場大火,燒遍了整個星球,地下、地表,到處都烈焰滾滾,熔巖的洪流淹沒了整個陸地。火山噴薄最高達到一萬兩千米,形成12公裡高的火山,最大的火山口直徑50公裡,竟然有三個,向地表噴發熔巖,海底傳說的泉眼也不會有這麼大。從火山高處迸發出來的大石塊像雨點一樣砸在地面的熔巖大海裡,形成的巨大花朵狀熔巖,至今還遍布火星各個地方。

那一場大火,把陸地和地下的土壤全部都燒成了火成巖。迄今,金星上空還瀰漫了當時燃燒的產物二氧化碳和硫酸,構成金星大氣,濃度氣壓超過地球大氣90倍,金星上的雨都是硫酸雨。

金星,也是與其他類地行星一樣,起源於類木行星。也一樣要經歷類木行星的各個演化階段。不知道它在演化到哪一個階段的時候,地下的氧氣冰就提前汽化,並且造成了遍布全球的大規模燃燒。使金星提前進入了乾涸死亡。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說明當時主要的燃料就是氧氣、甲烷、有機物,才會有如此多的二氧化碳生成。大氣中的硫酸,則是地下的硫化物燃燒產物。是在甲烷和有機物缺乏的情形下的燃燒,溫度可以達到熔化巖石的程度。火山、火山口,說明表面燃燒源自於地下。

地下曾經是儲藏大量的氧氣冰,在低溫下,甲烷冰、有機物冰、水冰、地下海,都是共存的。也許金星是距離太陽太近受熱比較多的原因,所以它演化的速度超過了其他類地行星。如果不是距離太陽這麼近,它將會是另外一種命運,在木星周圍,有一顆類木行星,與金星相似。這就是木衛一。

木衛一與地球等類地行星相似,表層由矽酸鹽熔巖構成,內核由硫化鐵組成,半徑900公裡。地表溫度零下150C°。有100多個火山,地表熔巖流主要是融化了的硫化物。火山溫度達1700C°,比地球的火山溫度高。

金星上的硫酸雨,火星地表的紅色氧化鐵,都是氧氣燃燒硫化鐵產生。可見各個星球上的氧氣儲藏量都非常大。至今,地球上的大氣都是氧氣為主,木衛二、木衛三、土衛五大氣,都是氧氣,甚至木衛三上面的氧都是游離的氧原子,說明氧氣冰汽化的速度難以想像,氧氣冰的巨大儲藏量。

另外,木衛三、木衛二、土衛五、土衛六這樣的星球,質量跟月球差不多,沒有足夠的引力保留大氣存在,通常這樣質量的星球是沒有大氣的。它們有大氣的原因,不是氣體不往太空散失,而是這些星球一直都在釋放氣體,維持大氣的存在。所以地球上的氧氣,不是來自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是來自地下的氧氣冰的汽化。地球大氣的氮氣,也是來自地下。

太陽系內最熾熱的星體並不是水星和金星,而是木衛一。



水星

水星比木衛三和土衛六都小。土衛六目前的演化階段是,液氫液氮都已經揮發,甲烷冰正在汽化進程中,表面溫度零下172°C,比重已經從0.7上升到2.0,水還沒有融化,氧氣冰還沒有汽化。如果氧氣汽化會直接造成燃燒,因為這裡到處都是天然氣。這裡的溫度,是甲烷揮發的溫度。

木衛三則進入了演化的快速軌道,甲烷已經燃燒掉,氧氣已經佔據了整個星球,木衛三的大氣不僅僅是氧氣,而且直接就是氧原子,臭氧,說明氧氣冰還在迅速汽化過程中,有機物天然氣根本就都燃燒殆盡。木衛三地下是流體,富含鐵,地下海水量比地球地表海水量大。地表溫度零下160°C。這應當就是氧氣水合冰汽化的溫度。

而水星,跟這些類木行星大小差不多,跟月亮也差不多,因為距離太陽近,溫度升高更快,所以已經乾涸。

水星地表與地球一樣是巖石。半徑2400公裡。密度5.4,僅次於地球的5.5。

美國「水手10號」探測了水星,發現北極有冰,有冰的地方溫度一直維持-173℃。美國天文學界不知道如何解釋,所以遲疑猶豫,不敢冒然承認這些探測數據。信使號探測器也確認水星北極有水冰存在,並且水冰直接暴露於地表。稍顯暗色的物質覆蓋著水冰表面。而在這個地區即使白天溫度最高的時候冰面也維持在-173C°。這個溫度恰好是土衛六的地表溫度,是甲烷冰汽化的溫度,水則來源於甲烷冰的融解。所以水星具有地下海,並未乾涸。並且覆蓋於冰面上的暗色物質就是煤炭石油類有機物。

水星的地下海由於揮發流失,也許僅僅在北極地下剩下了十分之一的水量,由於水星的自轉,水被甩在北極,而南半球地下則是空腔。

南半球會是火山熔巖,北極則是溫泉熱水。南半球會是密布環形山,北極則不會有環形山。

重要的是,北極部分不僅會有大量的水,還會有更大量的冰沒有熔化。並且這些冰就是甲烷冰。

所以水星生命絕不會滅絕。還依然存在於地下。


《遠古地球》


早期地球,在大約35億年以前,它也在土星周圍,物質構成與土星的其他衛星一樣,與現在不同。構成它的有機物和水的量,估計10倍於土壤、沙子、巖石、金屬氧化物等物質的量,這些高溫才能熔融的固態物質通常不是大量聚集,而是很均勻的與有機物冰、水冰等各種常溫就會融化汽化的冰混合在一起,與髒土冰或彗星髒冰相似。並沒有大規模的沙土沉積所構成山川地殼,遠古地球表面沒有巖石和土壤構成的地殼。那時地球的表面是液氮,大氣是氮氣、甲烷、水。各種有機物此時都已經結冰,是與沙粒和土壤一樣的固體。這些低溫就融化汽化,並比重都低於0.8的冰,是構成古老地球的主要物質,沙粒和土壤在這些冰之中很均勻的分散開來。

那時的古老地球的半徑,是現在的2倍多,體積大於現在地球的8倍,比重與土星基本差不多,大約0.7左右。而現在的地球比重為5.6。所失去的7個地球的體積和物質的量,都是因為溫度升高汽化,揮發散失到太空裡,主要散失的物質包括液體氫、液體氧、液氮、有機物、水等。

具體過程大致為:地球來到太陽附近,表面溫度升高,表面液氮首先汽化,進入太空。

液氮汽化之後,溫度進一步升高,甲烷、水等物質開始融化、汽化,也進入大氣,流失於太空。

這樣,可揮發的物質都因為古老地球的溫度從零下200°C上升到零上而揮發,地球就變小了。

與揮發的過程一起,古老地球表面各種髒雪冰裡所含的沙粒、土、石油、金屬氧化物一類的固體物,則沉積下來,在古老地球表面形成一個大約20公裡厚的沉積層,就是地球早期的土壤、沉積巖構成的地殼。這個地殼封存了地球裡面的地幔,使地幔的融化汽化過程停止。地殼把地幔和大氣隔絕開來。

地球因物質揮發了八分之七,體積重量下降,比重增大。因為揮發的甲烷、液氮等比重很小,剩下的土壤沙粒金屬氧化物比重大的緣故。

地球體積的減小,重量引力的減小,使它內部的壓力降低,溫度也有所上升,這樣地球內部的很多氣體冰,都會融化汽化,包括氧氣的冰、液氧、液化氫氣、甲烷冰、各種有機物的冰等,都會汽化或融化。

在氧是固體,甲烷也是固體的情形下,兩者不接觸不燃燒。在汽化過程中,則發生了大規模的混合接觸和燃燒、爆炸、放熱,造成火山、地下海、溫泉。土星衛星的地下海、類地行星曾經擁有的地下海,都是這樣形成的。

燃燒產生的氣體,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揮發在大氣中,構成大氣的組成部分。這也是早期大氣形成的過程,從而現在的大氣主要由氮氣、氧氣、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構成。

燃燒的灰燼,也就是沙鑠、巖石,燒焦的土地,則殘留在地球表面,形成早期的火山和巖石地質。

火山,是因為有機物冰熔化,氧氣冰熔化,以及硫化物等,發生了大規模的燃燒,把土壤燒成巖漿,從火山口噴發出來,形成巖石、山體。大規模的地殼運動和早期造山運動、高原的形成,都是這個過程。早期隕石撞擊形成的撞擊坑,因為地球表面的融化汽化,都不能保存下來並沒有了痕跡,地球在被液氮覆蓋的時候根本沒有地質運動。地表沒有巖石和土壤。如土星周圍的衛星那樣。

如今地球表面的高原、山脈、高山、巖石,都是後來的火山巖漿形成的。火成巖在宇宙中是極為稀少的東西。在地球上也不多。

天文觀測中,發現的土星大紅斑,依據本文的推測,是一個巨大燃燒著的風暴,深達木星地底,周圍則都是液氮、甲烷冰等,形成燃燒著的風暴,風暴直徑達3萬公裡。

土衛二上有壯觀的羽狀噴泉,據觀測噴發物為水冰和有機物的冰,所以冷卻成羽狀,類似巨大雪花,進入太空,形成土星環。這也是土衛二裡面在燃燒,沒有熔化巖漿,因為沒有土,熔化的是各種有機物和水,噴湧而出。

所以木星、土星、它們的衛星以及土星環,都是有機物和水固化形成。

古老地球從土星周邊走向太陽,經歷了一個升溫的過程,在太陽的輻射下溫度從零下184C°上升到零上。與地球一道走出土星的,還有金星、水星、火星、月亮。而除了地球,那些行星都已經乾涸。

地表

地球從宇宙深處來到這裡,地表跟宇宙深處的星球是一樣的。不過是沙土、粘土、有機物、冰、可燃冰等等的混合物。比重也不過0.7。上面覆蓋著液氮。火成巖不是半點沒有,只不過量不大。

氮氣的大海揮發了,各種冰融化成了大海,沙土沉底,成了海底的沉積巖,露出空氣地面的,就成了露天煤礦、露天油井、地表天然氣、可燃冰,連這些都被燃燒、衝走、揮發的地方,就成了沙漠、黃土高坡、丘陵、平原。

從地球現在的地貌推測,地球早期曾經覆蓋海洋,而且因為海洋覆蓋的緣故,沒有發生金星那樣的全球燃燒。理由是:黃土高坡、遍布陸地的丘陵地帶、大規模的平原黏土層、沙漠、南方的溶洞地質,以及遍布陸地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礦藏,都證明地球早期沒有全球性的燃燒,並且地貌都是海底地貌。

地表溫度的升高,保護層的揮發,以及過去固態的氧化還原物質在氣化後混合,發生了大規模的燃燒,把地表的沙土都燒成了熔化的巖石,洪流滾滾,形成了地球早期的造山運動。崑崙山,天山,喜馬拉雅山,都是這樣形成。這種造山運動後來漸漸平息,偶爾會有規模不大的地下燃燒,形成一些間歇的火山、溫泉。

這就是火成巖的發生史,高原山脈巖石,都是如此產生的。

過往地質學認為,地幔是熔融狀態的巖石,熱量和巖石早就存在,只等大地有了裂縫就噴發出來,並認為高原山脈是地下固有的巖石層被「抬升」,這樣的理論是錯誤的。



相關焦點

  • 《宇宙的秘密全部揭開(三)》
    然而,木星比地球大600倍。( 氫氣聚集說) 有一種學說,認為太陽系原本是瀰漫著氫氣的龐大的區域,後來氫由於引力的緣故聚集起來,形成了龐大的太陽,然後由於太陽引力克服了氫原子之間的排斥力,把氫原子核壓縮在一起
  • 《宇宙的秘密全部揭開(十九)生命起源》
    地球上開採的石油,不需要化工合成,就會得到輕油、瀝青、化纖、衛生球、肥皂、化妝品、農藥、苯環、多苯環、塑料以及各種高級有機溶劑、有機試劑。在遠古時期形成的星球上,就甚至有DNA和RNA的存在。即使在今天的地球上,開採出來的原油裡面,都富含各種芳香烴、苯環、含氮雜環化合物,絕大部分的化工原料,都是直接從原油裡面提取出來。在遠古的行星上面,更是如此。胺基酸的形成,不過就是碳碳長鏈氣體雲混合了大量的氮元素而形成,早在各種元素衝出太陽的時候就形成了,並隨著水和有機物一起形成了星球。
  • 《宇宙的秘密全部揭開(二)》
    太陽,在我們看來,是一個龐大的球體,在它裡面到處都發生著劇烈的核爆炸,這個爆炸,把太陽中的物質一直炸飛到60萬公裡高空,這個爆炸,把太陽的溫度加熱到上萬度高溫,讓裡面的固體全部蒸發成為氣體等離子體  這個固體核的存在是物理學想不到的,可是這個固體核比地球要大得多,相當於在地球的上空大約60萬公裡的外太空的位置上,發生著核聚變,因為此時地球距離這個核聚變比較近,物質呈熔融狀態。熔融物質會由於太陽上空爆炸的猛烈發生波動,可能會被炸飛,炸飛多高呢?  被炸飛1萬米?  被炸飛100公裡?  事實上,被炸飛60萬公裡,比月亮還遠一倍的位置。
  • 《宇宙的秘密全部揭開(十二)地幔文明史》
    因為在地球上,生命是生存在陸地上的,天文學家想不到地下的世界,生物學家也不會意識到地下的生命。但是其實生命原本就發源於這些星球的地下,生命不會是在陸地上誕生,地球上也是如此。地球上陸地生物,都是起源於海洋,但人們至多認為是起源於太平洋海底或南極冰蓋的下面,沒有人想得到,生命起源於地下,在地幔起源,然後才逐漸來到陸地的。
  • 《宇宙的秘密全部揭開(二十六)生命全解密》
    還根本不能涉及多細胞的起源與進化問題,他們關於單細胞的分子生物學也不能適用於多細胞生命體。對於遺傳問題。現代生物學一直還認為母子遺傳這個序列,不知道人體基因不遺傳這樣的秘密。那是因為,單細胞生物是母子遺傳。
  • 宇宙的信使(4)哈勃空間望遠鏡的發現:宇宙在膨脹...
    是什麼將我們與浩瀚的宇宙生動地聯繫在一起?毫無疑問,那就是光。璀璨的星光,絢麗的星系,展示出宇宙的奇觀。然而,那些來自星空的光,也是來自久遠時空的信使。因為,在那些光裡,蘊藏著關於宇宙起源和演變的故事。
  • 《宇宙的秘密全部揭開(二十四)奇異的人體》
    神經元自身功能如細胞分裂功能等全部退化,只有一種神經傳導功能。10。肌肉、心肌、平滑肌細胞。與神經元一樣,已經失去了細胞的功能,只有蛋白質的功能。皮膚、內皮、上皮細胞。也是高度分化的細胞。不再進行細胞分裂,而只有皮膚的功能。
  • 宇宙的信使(6)宇宙初始,微小的「漣漪」...
    藉由著它們,我們就能追溯宇宙的全部歷史,探尋萬物的起源,並最終看到 光如何賦予了我們生命...上一篇《》...這原初之光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或CMB。它充滿了整個宇宙。
  • 宇宙最初起源——本源體(本系列內容純屬虛構)
    宇宙中最初的生命體就是本源體,作為宇宙中最強的級別存在,不管是智力還是科技,又或是力量都是遠超常理和人類認知的範圍。本源體的結構和形態都是不固定的形態,但各個形態的作用也不一樣,另外本源體也被稱為宇宙中「最危險的存在」。
  • 宇宙的信使(7)從5億年前的古老生物,感受宇宙之奇妙...
    藉由著它們,我們就能追溯宇宙的全部歷史,探尋萬物的起源,並最終看到 光如何賦予了我們生命...上一篇《》...感知並利用光來了解世界,可能在地球上複雜生命的出現中起了關鍵作用...這裡是加拿大[幽鶴國家公園](Yoho National Park),位於加拿大[落基山脈](Rocky Mountains),北美最壯觀的山脈之一。
  • (宇宙的秘密)
    今日話題外星文明外星文明一直是人類的未解之謎,雖說有很多關於它的事件經常被媒體報導過,但其真實性卻一直撲朔迷離,所以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也請大家耐心看完生命的起源首先在我們人類的認知裡水是生命的起源
  • 觀察宇宙的「大眼睛」,幫我們揭開星空的秘密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星團Westerlund2(圖片來源/NASA)據人民網報導南極冰穹A是地球上夜間觀測恆星最清晰的地方而這一結論的得出需要依靠天文望遠鏡當我們的祖先第一次仰望星空的時候,一定驚訝於星空的絢麗,否則他們的後代不會執著於要去揭開星空的秘密。然而,肉眼的視野畢竟有限。1608年,荷蘭米德爾堡眼鏡師漢斯 · 李波爾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
  • 地球生命起源於何處?是地球本身孕育產生的還是來自宇宙?
    人類在沒有走出地球之前,說起生命起源,很多人會認為生命應該是地球本身孕育而成的。可是當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上,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原來的想法發生了一些改變,有人認為地球的生命有可能是來自於宇宙。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在人類的眼裡它巨大浩瀚。
  • 夜空童話(七):夜空為何漆黑(之一)宇宙的條形碼——恆星光譜
    ):宇宙的條形碼——恆星光譜》。事實上,幾百年來不少先哲和科學家真的就在考慮這個問題:16世紀,迪格斯(Thomas Digges);17世紀,哈雷(Edmond Halley);18世紀,謝諾(Loys de Cheseaux);19世紀,奧伯斯(Wilhelm Olbers)……他們都曾認真思考過這個看上去是幼兒園級別的問題,而且他們還嘗試給出解釋
  • (探索宇宙)
    今日話題外星文明外星文明一直是人類的未解之謎,雖說有很多關於它的事件經常被媒體報導過,但其真實性卻一直撲朔迷離,所以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也請大家耐心看完生命的起源首先在我們人類的認知裡水是生命的起源
  • 乾貨,內容豐富,來看霍金簡單闡述宇宙起源、發展及未來(四)
    探索月球可以認識人類在地球以外地方生存方式和找到新資源,對於研究地球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甚至對於宇宙發展的認知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火星是星間飛行的第2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落腳點。從登錄火星的機器人傳來的畫面可看出,這是一個美麗而荒涼的星球,它與太陽的距離比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遠5,000萬英裡,所接受的熱量較少,因此異常的冷。
  • 英國將造太空飛行器探測彗星,揭開地球生命起源秘密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4日報導,英國將建造一艘「彗星追逐者」宇宙飛船,以幫助尋找宇宙和地球生命的起源。這項任務將大膽地前往以前沒有探測器去過的地方,將追蹤並飛行到一顆尚未被識別的彗星上,並首次以3D形式繪製出它的外形。
  • 地球生命的起源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從古至今,無數人都在探索這個問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命起源理論。 公元前4世紀,亞里斯多德認為生命可以從非生命物質中自然發生。 有些人認為,是隕石把生命帶到了地球。 比較新的學說是化學進化說。
  • 地球生命的起源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從古至今,無數人都在探索這個問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命起源理論。公元前4世紀,亞里斯多德認為生命可以從非生命物質中自然發生。有些人認為,是隕石把生命帶到了地球。比較新的學說是化學進化說。這個學說認為,早期地球存在大量有機分子,這些有機分子一步步進化為生命。
  • 《重甲戰士》帶你揭開宇宙蟲洞的秘密
    《重甲戰士》帶你揭開宇宙蟲洞的秘密時間:2016-01-10 13:18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越玩越有趣!《重甲戰士》帶你揭開宇宙蟲洞的秘密 宇宙往往是最令人好奇的地方,這款由國外開發商 HexWar Games 所推出的一款機器人戰爭題材的策略遊戲《重甲戰士》(Hex Mechs)就會帶你揭開宇宙蟲洞的秘密。遊戲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 HexWar Games 最擅長使用   原標題:越玩越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