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深處的鈾礦是這樣挖到的

2020-10-13 光明科普

上圖 棉花坑鈾礦石

下圖 下莊礦田鈾礦石

受訪者供圖

1550米!我國在廣東北部發現了目前最深的工業鈾礦化,創我國鈾礦發現深度紀錄。

項目負責人、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10月9日告訴記者,這一發現將我國工業鈾礦化的發現深度,從之前的千米左右向深部推進了500多米。

什麼是鈾礦?鈾礦發現深度的突破難在哪?新在哪?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

鈾礦被譽為礦石家族中的「玫瑰花」

1789年,M·H·克拉普羅特從德國鈾礦中發現了鈾,並將其命名為Uranium,元素符號定為U。

地球誕生之前,甚至在太陽誕生前,鈾就存在於宇宙中了。

如果要評選世界上最美麗動人的礦石,鈾礦絕對名列前茅——它被譽為礦石家族中的「玫瑰花」。

李子穎告訴記者,鈾作為一種特別活潑的元素,可與許多元素結合形成礦物,自然界已發現的鈾化物有300多種,它們有的特別容易氧化,形成新的礦物,風吹日曬後顏色更加鮮豔。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不少建築物還用它來做裝飾材料。

即使現在,鈾玻璃仍受到不少玩家的推崇。所謂鈾玻璃,是一種玻璃製品。在熔融的玻璃水中加入鈾鹽,會得到一種漂亮的綠色或黃綠色玻璃,在紫外線下會發出綠色螢光。自然光下玻璃表面會顯出油膩的感覺,所以又稱為凡士林玻璃。

1938年O·哈恩和F·施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核發現核裂變同時釋放出能量,引起人們重新對鈾的重視;1946年,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及其夫人何澤慧發現了鈾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在世界科學界引起強烈反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由於核武器和核動力的需要,加速了鈾資源的勘探和開採。

天然鈾中主要含有鈾238和鈾235,它們都是鈾的同位素,半衰期分別是44.68億年和7.04億年,這樣的半衰期可謂地久天長。在它們的衰變過程中,鈾礦石會釋放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其中最主要的是α射線。

相比最危險的γ射線,α射線穿透性最弱,一張紙就可以把它擋住。但在鈾礦開採時,需要採取保護措施。因為鈾礦埋在地下時是密封的,長年累月聚集了很多具放射性的氡氣,它是由鈾衰變產生。氡的半衰期只有3.8235天。鈾礦中大量聚集的氡氣很危險,人吸入體內後會損害健康。

地表3公裡以下不易形成鈾礦

鈾元素活潑,喜歡「廣交朋友」,比如碰到碳矽泥,就在碳矽泥裡富集,而且在各種巖石中的含量很不均勻。正因如此,雖然鈾元素分布廣,但鈾礦床的分布卻很有限,主要分布在中亞、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西南非、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日常生活中,人們很難直接接觸到鈾的礦物原料。因為在鈾礦中,鈾的含量很低,地殼中鈾的平均含量約為百萬分之二點五,即平均每噸地殼物質中約含2.5克鈾。換句話說,與沙裡淘金沒有區別。按照我國現行的礦石劃分標準,如果硬巖(花崗巖、火山巖)中鈾的含量高於0.05%、砂巖中高於0.01%,就可以稱作工業鈾礦化了。

李子穎告訴記者,按含礦的巖石類型劃分,我國鈾資源主要有四大類型,即花崗巖型、火山巖型、砂巖型和碳矽泥巖型,前兩個為熱液型鈾礦。這兩種鈾礦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

鈾礦是怎麼形成的?一般來說,它是在適合的環境條件下經特定的地質作用富集到足以開發的量。對熱液型鈾礦來說,傳統理論認為,鈾來自近地表,運移鈾的流體是地表水,控制成礦的是氧化還原作用。但李子穎團隊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熱點鈾成礦作用理論」,認為鈾元素和成礦流體來自地球深部,鈾成礦流體上升至近地表時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導致鈾的沉澱富集成礦。這一活動最深可發生在距離地表約3公裡處。因為再往深處走,地球深部的物理化學條件就不利於鈾成礦了。這一理論為找到鈾礦指明了新的方向。

上萬平方公裡間找到光碟大小鑽孔位置

對地質工作者來說,要找礦先得看看哪裡有成礦的條件、哪裡有成礦的作用、哪裡有礦化異常。

除了根據以往資料開展室內工作外,更重要的是「跑野外」,實地查看是否有有利的地質構造,是否有成礦流體的作用,是否有礦化的顯示或異常,對好的跡象,還要採集樣品,回到室內進行鑑定和分析或確定它們是什麼時間形成的,在地質學家眼裡,石頭是有生命的。有經驗的地質工作者,從野外裸露的巖石上,憑藉肉眼就能看出是否能成礦的門道。

都說入地難,對看不見的地球深部變化,則需要藉助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航測遙感等手段,在一個很大的面積裡,縮小範圍,找到可能的成礦遠景區。打個形象的比方,這好比醫生通過透視、驗血等方法,查出身體的異常指標,找出發病的部位或原因。

李子穎說,他負責的項目團隊歷時兩年多,調研了大量資料,對研究區開展了詳細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三維建模與預測等綜合研究。他們工作的面積從最初的上萬平方公裡,縮小到南嶺諸廣地區一個光碟大小的鑽孔位置,整個過程有點類似於大海撈針,但他們還是做到了。

深鑽是成礦理論和預測技術與模式的驗證手段,二者互相補充,可以為開闢更深找礦空間提供依據,提高探測的深度和精度。

在科技部「華南熱液型鈾礦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重點研發項目等的支持下,被命名為「長江1號」的鑽孔在南嶺諸廣地區開鑽。當鑽孔深度達到1484米時,仍發現有工業品位的鈾礦化。但團隊又面臨新抉擇,是按照項目設計書打到1500米終鑽還是繼續深入。關鍵時刻,李子穎根據巖心觀察和研究,拍板繼續深入鑽探,讓人驚奇的是,在1550米深度也發現了工業鈾礦化。此外,在1560米、1606米、1696米等深度還發現多段鈾礦化,顯示更深部還有成礦潛力。「如果打淺一米,可能都不會有這樣的發現。」李子穎說。

鑽孔位置與在產的中核韶關錦原鈾業有限公司的直線距離為4公裡左右,李子穎說,根據目前單孔打鑽情況,還不能簡單判斷二者之間是否是同一成礦帶,後續需要進行加密調查。

隨著鈾礦發現走向深部,不可避免的是,開採成本將進一步提高。在李子穎看來,是否往更深處挖掘,取決於對礦藏的需要程度。以德國為例,鈾礦開發的深度曾達到近2000米。

在李子穎看來,1550米深度工業鈾礦段的發現,為諸廣及我國開闢第二找礦空間提供了直接依據,也進一步驗證了「熱點鈾成礦作用理論」,以及深部探測技術方法的有效性,提高了探測深度和精度,對我國鈾礦找礦和家底潛力評估具有重大意義。(陳 瑜)

相關焦點

  • 每日科普|地球深處的鈾礦是這樣挖到的
    李子穎告訴記者,按含礦的巖石類型劃分,我國鈾資源主要有四大類型,即花崗巖型、火山巖型、砂巖型和碳矽泥巖型,前兩個為熱液型鈾礦。這兩種鈾礦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鈾礦是怎麼形成的?一般來說,它是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經特定的地質作用富集到足以開發的量。
  • 蘇聯「挖地球計劃」,挖到12226米時,真的挖到了「寶藏」!
    蘇聯「挖地球計劃」,挖到12226米時,真的挖到了「寶藏」!在地球上面存在著很多秘密,自從人類出現之後到現在為止,有著幾百萬的時間了,都沒有能夠教地球完全探索完畢,但是人類作為地球上面擁有最高智慧的生命體,比起其他的生物來說也是有著非常大的優勢,而這個優勢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人類具有天生的探索欲,也正是因為這種探索欲才會使得現代人類的文明一步一步的向前發展。而且人類一直都在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地球上面存在的所有奧秘。
  • 蘇聯當時擁有超前的科技,為何挖地球就挖到12262米,不繼續挖?
    根據現在的科學證明,我們現在生活著的地球是圓的,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一直在探索地球的秘密,地球上的奧秘也在漸漸被我們發現,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越來越全面,而並不是像過去的人們一樣認為地球是平的。隨著望遠鏡和天文產物的發明,我們還認識了太陽以及太陽系這些比地球更大的星球。
  • 蘇聯當年想挖穿地球,為何在12263米突然停止,究竟挖到了啥
    ,"挖穿地球"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荒唐,這是一件根本就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可是當初蘇聯卻信心堅定,要把地球給挖穿。2.美國也曾有"挖穿地球"的計劃其實在當時,和蘇聯齊頭並進的美國也在挖地球,美國當時選擇的地點是位於奧克拉荷馬州的Bertha Rogers,當時美國也已經挖到了9583米的深處,但是美國挖地球的計劃最後也沒有成行。
  • 大山深處那些鈾礦的前世今生
    ◆中國環境報記者 孫浩  編者按  1956年,核地質系統的一架搭載著精密探測儀器的飛機掠過金銀寨上空時發現有異常,機上人員扔下石灰包,用於標識山峰潛在的寶貝——鈾礦。井下百米、千米的巷道和採礦場就是這樣採掘出來的。」梁啟昌回憶,一個班下來工人們體溫比常人要高兩度,睡一晚上起來才能恢復正常。  就是在這樣異常艱苦的條件下,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他們完成了礦山建設,按計劃生產出一批批珍貴的鈾產品,提供了核武器研製急需的核原料。
  • 50年前,蘇聯欲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止了?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也在不斷地探索地球的秘密,經過科學家的不斷努力,地球的奧秘不斷被發掘出來,人們對地球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比如:過去時代,由於地球如此之間,以至於人們認為地球是平的,其實地球是類似於圓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幾十億年的發展,地球上的人類越來越多,已經接近80億,人口的急劇增加,帶來的問題是地球上的資源也被用的越來越少。
  • 為探究地球內部,蘇聯曾挖到9500米,為何突然就不挖了?
    在地球9500米深處,蘇聯竟挖到黃金和鑽石,可惜它卻停手了!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這段時間也不短了,在這期間,很多問題都漸漸形成,人類對地球的探索從未停止過。地球上存在太多不為人知的東西,這些持之以恆的探索,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將其解開的,人都是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很多國家為了探索地球的內部,紛紛使出不少的人力和物力。就拿蘇聯來說,它曾經為了探索地球的內部,竟然挖到地球9500米的深處。令人非常驚訝的是,在這9500米的深處中,竟然有很多鑽石黃金都在周圍。有一點讓人想不通的是,挖著挖著蘇聯就不挖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蘇聯挖穿地球計劃,9500米深處發現鑽石黃金,為何最終不挖了?
    在兩國相持不下的情況下,蘇聯科學家提出了「挖穿地球」的計劃。蘇聯地質學家通過勘察認為地下有著極為豐富的資源,越接近地心便能獲得更多的資源,這無疑是讓蘇聯政府非常的動心,於是這項瘋狂的計劃便於1979年開始了。從1979年開始,直到結束蘇聯一共向下挖了12000米。剛開始的時候還好,但越挖下挖難度越大。
  • 地球為何不能挖穿?歷史中曾有國家這樣做,科學家警告:萬萬不可
    歷史中一直有好奇害死貓的說法,人們總是這樣來警告別人,可是似乎人類對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了興趣。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對什麼都不好奇,那絕對是令人佩服的。不知道有沒有人腦洞大開曾想過,將咱們居住的地球給挖開?相信肯定有人這樣想過,甚至有國家曾試著這樣做過,遭到了多人的警告。眾所周知,地球的半徑6371千米,這是科學家們估算出的。得知了具體數字之後們肯定有人想知道,在地球的最深處到底有什麼呢?
  • 這口深井挖了24年,井底深處傳來慘叫聲,地心深處隱藏著什麼?
    如今人類的科技水平突飛猛進,但對於地球的認知還只是些皮毛,雖然我們成功進入了宇宙,但始終沒能勘測到地球深處的秘密。一直以來都有地心深處的傳說,歷史上也有一些國家為了探測地心深處的秘密,開始了漫長的鑽井計劃,比如前蘇聯。但這項計劃中途卻停止了,停止的原因至今爭議不斷。
  • 蘇聯曾試圖挖穿地球,挖到12262米前功盡棄,受到什麼阻礙了?
    蘇聯開啟挖穿地球計劃,為何堅持挖到12262米,卻突然停止了?蘇聯開啟挖穿地球計劃,為何堅持挖到12262米,卻突然停止了?在進行的過程中,美國漸漸發覺事情沒想像中的那麼簡單,耗費幾個月才挖了315米,耗費大量的美元。由於早已超過預期的經費,這項實驗就宣告結束了。隨後蘇聯又發起猛烈的攻勢,在1970年開啟地球望遠鏡計劃,它汲取美國的教訓,地點選擇了科拉半島,並準備充足的預期經費。
  • 蘇聯當年挖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止了?當時發現了什麼?
    導語:蘇聯當年挖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止了?當時發現了什麼?冷戰時期的蘇聯與美國大搞科學技術和軍備競賽,兩國的技術研究競賽從宇宙到海裡再到地裡,可以說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蘇聯和美國當時相當的瘋狂。
  • 蘇聯當年挖通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不挖了?49年後才真相大白
    蘇聯當年挖通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不挖了?49年後才真相大白蘇聯曾經是世界上經濟最為發達,科技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
  • 地球能被挖穿嗎?為何挖到一萬米就停止了?是發現了什麼?
    眾所周知,就海洋來說,我們所勘探的領域僅僅是皮毛而已,最深處的海域是什麼樣子至今還是謎團。而拿陸地來說,如果我們從地表去挖,能挖多深呢?能一直挖下去嗎?我們能想到這樣的趣聞,別人也能想到。其實在很久以前,就有人嘗試過。二十世紀,是美蘇爭霸的時間段,當時兩國為了較勁,可以說是十分離譜。無論是軍事,還是航空,兩國都要爭個第一。
  • 當年蘇聯想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3米就停止了?
    我們居住的地球如果有一天被挖穿會怎樣呢?相信這是不少人小時候都會思考過的一件事情,但是偏偏這樣的事情還真的被人付諸了行動,而且主要啟動這個計劃的,還是曾經同為世界超級大國的美國和蘇聯,其中蘇聯更是挖掘到了12263米的深處,只是之後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就被停止,而停止的原因,也被後來的很多人猜測。
  • 蘇聯當初挖地球,挖到12262米時卻突然不挖了,發生了什麼?
    那麼,地球作為人類的母親,是有生命的嗎?它會像生活在自己身上的人類和動物一樣隨時間的流逝而變老,走向消亡嗎?其實對於地球來說,我們知道它已經有45.5億歲的高齡了,但在很多方面還是知之甚少。比如,我們都生活在地球的表面,那地球的內部、深處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當年蘇聯挖穿地球計劃,已經挖到12262米,為何就停止了?
    在當時,蘇聯的工業水平是很強的,所以在整個計劃的前期,這個項目組依靠著國家強悍的工業實力,鑽巖層就像是在鑽豆腐,但是,越到後期,項目組就越是失去了信心,直到挖到12262米深度時,蘇聯就放棄了這個驚天計劃。
  • 蘇聯曾想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3米就停止了?親歷者道出了真相
    直到1976年,國際天文學家聯合會宣布了地球赤道半徑的約為6378千米,地球的直徑達12742千米。這麼一個巨大的數字,卻偏偏有人想要挖穿地球。 先來對比一下,中國當年秦始皇動用數萬勞動力,再加上後面的王朝的幾百年的時間,才修築了萬裡長城,秦始皇還被扣了頂殘暴虐民的帽子。而想挖穿地球,得需要多少財力和物力。事實上,世界上還不止一個國家幹過這等異想天開的事情。
  • 當初蘇聯挖穿地球計劃,為何挖到1.2萬米就停了?
    截止到如今,人類已經發展出了強大而且先進的科技,然而無論是對外太空,還是地球的深處,我們依然知之甚少,在著名科幻小說家凡爾納創作的《地心遊記》當中,他們在地底世界發現了另外一番洞天,儘管如今的人們已經得知,地心深處是6000攝氏度的巖漿,哪怕是堅硬的金剛石由於密度和溫度的關係,在這裡都如同黃油一樣軟
  • 花10年挖了10000多米,沒能挖穿地球!如何知道地球的內部構成?
    對人類而言,星空和地球深處是我們嚮往的兩個地方了。星空在我們的頭頂,我們通過發展航天技術來探索星空,地心在我們的腳下,我們又該如何探索地心呢?人們想到的最笨的方法,使勁往下挖,挖到地心深處去看看。1970年,一個偉大的地心探索計劃橫空出世,當時的蘇聯政府決定在科拉半島開展一個超級計劃——挖穿地球。他們雄心勃勃,試圖前往那從未有人抵達過的地心深處。剛開始這個計劃進展的還是很順利的,現代工業的挖土速度真的很快。但是隨著深度的增加,挖掘的難度迅速增加,到最後更是超出了人類的想像。科學家們得出結論,探索地心比探索太空要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