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而言,星空和地球深處是我們嚮往的兩個地方了。星空在我們的頭頂,我們通過發展航天技術來探索星空,地心在我們的腳下,我們又該如何探索地心呢?人們想到的最笨的方法,使勁往下挖,挖到地心深處去看看。
1970年,一個偉大的地心探索計劃橫空出世,當時的蘇聯政府決定在科拉半島開展一個超級計劃——挖穿地球。
他們雄心勃勃,試圖前往那從未有人抵達過的地心深處。剛開始這個計劃進展的還是很順利的,現代工業的挖土速度真的很快。但是隨著深度的增加,挖掘的難度迅速增加,到最後更是超出了人類的想像。科學家們得出結論,探索地心比探索太空要難得多。
在深度進行到大約12000米的時候,人類就再也沒法往前走半步了,地底的高溫和高壓嚴重考驗著人類的工業實力。如果人類想要繼續往下挖,就需要付出千百倍的資金和時間用來提高材料硬度和挖掘技術,而顯然這是不現實的,挖穿地球的宏偉計劃因此擱淺。
當時人類挖到了驚人的12000米左右,已經遠遠超越了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但是地球的直徑約為12756千米,這個深度僅僅只佔地球直徑的千分之一不到。可以說想要挖穿地球,人類還只是剛剛起步。
現代地質探測結果表面,我們的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我們所認識的一切生命和物質,這個廣闊的生物圈,這片巨大的海洋,都僅僅只是地殼的極小一部分。我們不僅沒能挖穿地球,也沒能達到地心深處,甚至連最表面的地殼都沒能挖穿。這裡就會有一個疑問,既然我們從未達過地球的最深處,我們又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內部構造的呢?
上世紀初,前南斯拉夫著名的地質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意外地發現了地震波的折射現象。他發現,當地震波在傳導到地下50公裡處的時候,就會發生折射現象。經過多次試驗和研究,他認為,這個使地震波發生折射的界面就是地殼,地殼外部和內部的物質組成有巨大的差別。
1914年,在莫霍洛維奇之後,來自德國的地震學家古登堡也有了驚人的發現。在地表往下大約2900公裡處的地方,存在著一個全新的分界面。這時的技術還無法確定這個分界面的存在,只是有所懷疑,隨著技術的發展,這兩個分界面都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和確認。
這兩個分界面主要將地球分成了三個層面,科學家們將之命名為地殼,地幔和地核。為了紀念這兩位科學家在地質學上的貢獻,科學家們分別將這兩個分界面命名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科學研究顯示,地震波是一種彈性波,分為縱波和橫波,能夠在地球的內部進行傳輸。基於這個特點,科學家們可以通過監測地震波在地球內部不同深處的傳播特點來確定地球的內部構造。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具有不同的傳播速度,在跨越介質表面時會發生折射。
當然,利用地震波只能夠大概確定地球的內部構造,至於地球內部的真實模樣是怎樣的,我們並不知道。地心深處存在文明嗎?那裡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這或許需要等到人類文明的技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後,我們才能慢慢解開吧。至於現在,我們只能夠發展等待,等待科技爆炸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