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這是每個人都要學會面對的課題。隨著科技和醫療水平的進步,現代人們的平均壽命較以往延長了不少,但人終有一死,這是無法違背的自然規律。
以科學的觀點來看,生命逝去即代表消亡,不存在靈魂這一說。然而最新研究發現:當一個人死亡時,他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死亡——即便心臟停跳,身體無法移動,但人的大腦仍然處於清醒狀態,甚至能夠聽到醫生宣告自己已經死亡。
將死之人知道自己快要死亡
這聽起來似乎和我們一貫的認知相違背。但很早以前就有研究顯示,那些瀕臨死亡但最終被救活的倖存者,他們在將死的那一刻知道周圍發生了什麼,神經心理學將這種即將死亡的心理狀態稱作「瀕死體驗」,是生命即將結束時刻人體產生的一系列的精神活動總稱。
一些遭遇過重大傷害或嚴重疾病的人在恢復健康之後都描述過瀕死體驗的感受,他們稱臨死前能清晰地感覺自己的靈魂一會兒脫離了肉體,一會兒又回歸到身體裡。
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的臨床實驗,總結出,人類在瀕臨死亡的時刻,身體機制會變得更加敏感,包括感知正在經歷的死亡,以及對過去發生事件的感受。
人在死後同樣知道自己死亡
而現在,科學家們通過進一步研究得出:那些不幸沒能從死亡線爬回來的人同樣有這一感知!他們甚至可以親耳聽到家人在他們離世後的哭泣聲。試想想,當一個人的心臟已經停止,卻依然能聽到周圍的聲響,那是什麼感覺?不過這個時間可能很短暫,可能還來不及思考,意識就已經沒有了。
關於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感覺的持續性
研究人員選取老鼠作為實驗對象,目的是探究在生命結束之後其他感官行為活動是否隨之立即停止。實驗中的老鼠受到大劑量的麻醉,心臟難以負荷從而引起死亡。奇怪的是,部分已經死亡的老鼠的身體機能出現了高敏感的活動狀態。聯繫到人類在某些時候也會出現被告知死亡但最終倖免於難的情況,這也充分說明感覺存在著持續性,包括死亡後的短暫時間裡,出現此類現象並不罕見,概率佔據了五分之一。
軀體分離感
有人說死亡是靈魂奔向下一世的過程,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死亡意味著人體結束一切生理活動。當機體各個器官逐漸停止活動,發生不可逆的代謝行為,身體無法復活,最終被醫生宣告死亡。大量的臨床案例顯示,即將面對死亡的人,可以感知到身體器官的衰竭和無力,微薄的意識會使他們確信終結的時刻即將來臨,他們會感覺自己對身體失去了主宰權,充滿了無力感,這種軀體的分離感增強了他們對於死亡的「感受」。
緩慢的過程
美國神經心理學家萊恩則認為,死亡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個特性讓人類擁有感受死亡的可能。當人類死亡後的短暫時間內,大腦仍需要處理各項信息。
人類死亡的另一種情況是,腦死亡後心臟並不會隨之立即結束跳動,甚至會延續幾小時之久。這也得以解釋為什麼一些人在生命瀕危時刻接受電擊復甦後會出現血液供給腦部現象,但無法挽回生命,只可能帶來感受的延續。所以也一直有人在爭論,心臟驟停和大腦死亡兩種情況來說如何才算是真正的死亡。
生命的交替是世間的常態,人生短短幾十年對於對於地球來說不過彈指一揮間,願我們都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精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