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狂丸科學。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升100度的水倒入一升0度的水,是不是就是兩升50度的水?
嗯,兩杯水都是一升,所以一樣重。熱量從開水到涼水,吸收的熱量等於放出的熱量。
所以最後的溫度就是兩杯水平均。(100+0)/2=50℃,完美!
看看這「1+1=2」的問題,怎麼會為難我這個小天才?結果一旁的溫度計提醒我:
好像有什麼東西不太對?
溫度計的原理很簡單,「熱脹冷縮」:溫度高了裡面的水銀跑的老高,溫度低了老老實實的縮回去。
如果這兩杯水也像水銀一樣熱脹冷縮的話,開水的體積是不是比冰水大啊?
「熱脹冷縮」這個概念可能不那麼黑科技,我們放大放大再放大,把水分成水滴,再把水滴裡面的一個個小分子拿出來看。
(一個標準的水分子)
一杯水具有的能量,與這杯水擁有的分子數量有關。溫度越高,分子擁有的能量越多。這些分子又在不停的運動,這些能量就表現為動能,溫度高了,移動速度就快了。
溫度低的時候,天氣冷,這些小分子只能在小房間裡抱團取暖。溫度高了,熱量增加,這些小分子暖和了。之前抱團的小分子,就會像疫情「解封」一樣,帶著熱量到處撒歡。
既然要到處撒歡,活動的地方就不是小房間了。最不濟,得找個地方跳跳廣場舞吧?
由於小分子要活動的地方變大了,所以溫度高的水裡面,是更少分子數的水,佔了更多的地方。
我們用紅墨水標記熱水,接著用藍墨水標記冷水。
熱水和冷水混合後,是熱水先飄在上面。這也表明了相同體積下,熱水的密度相對冷水更小。
如果用物理名詞來說,就是「質量不變的前提下,水的溫度越高,體積越大,密度越小。」
如果是一樣體積的開水和冰水混合,那麼開水就少了一點份量。
既然質量不同,混合之後水的分子數就不是單獨一杯水的兩倍,傳遞的能量也不是對半分。
所以,最後這杯水的溫度,肯定不是50度。
既然答案不是「50度」那麼簡單,我們應該怎麼繼續確定混合後水的溫度呢?
這個時候就要介紹一下「比熱容」這個概念了。
這個概念是「沒有相變化和化學變化時,1kg均相物質溫度升高1度所需的熱量」。
聽起來太複雜了,我們再把這個概念簡化一下。
每個人都要吃一日三餐,但是胃口好不好,是一門玄學:
心情好了,之前運動過,胃口就會好,吃的也很多;吃飯前吃了零食,或者生了病,胃口就不好,吃的也就少。
如果我們把吃的食物看成「熱量」,把影響胃口的因素看成「影響吸收熱量的條件」。
那麼「比熱容」就是吸收熱量的「胃口」。
考慮到裝水的杯子和水周圍的空氣都有可能影響熱量,我們假設「熱水放出的熱量=冷水吸收的熱量」,由於「熱脹冷縮」,所以要重新確定密度。
100kPa下0度水密度為0.99986g/cm³,100度水密度為0.95840 g/cm³。
代入計算之後,得出來的結果是48.9414℃。
這杯水雖然比較燙,但是稍微晾晾喝起來還不錯。
一升100度的開水,加上一升0度的冰水,最後溫度果然不是50度。
但是「比熱容」這個新概念又開始讓人頭大:
之前我們比熱容當作可能變化的「胃口」,但是剛才的計算是在比熱容不變的前提下得出的。
那麼比熱容在「冷熱交加」的情況下,真的會「不動如山」嗎?
沒錯,比熱容的確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而且比熱容也可以根據溫度進行推算!
這個式子太費勁了,寶寶算不出來啊!
簡單來說,計算過程就是繼續沿著「熱水放熱=冷水吸熱」的思路,把容易受到溫度幹擾的質量和密度,換成了不會因為溫度變化的「物質的分子量」。
最後算出來的混合溫度是48.98℃,比一開始算的稍微高一點點。
當然由於水的熱脹冷縮,混合之後的水肯定不是兩升溫水。
最後混合的水,體積要比兩升小一點,大概是1.98升。
實際上,對於這個看似簡單的「開水兌涼水」的提問,有許多正兒八經的論文進行過論述,針對水的「密度」還有「比熱容」的變化函數進行了詳細的計算。
雖然我們得到了精確的結果,但是看到這裡,肯定會人覺得這樣的「刨根問底」有點太複雜。
當然了,生活當中,這個問題不用過於較真。但是對於科學而言,這就不僅僅是「不較真」那麼簡單了。
簡單的熱水和冰水裡面,就已經蘊含了密度,溫度,熱量等一系列概念。這些概念之間的相互交叉,讓一個本來簡單的問題,變得趣味橫生。
科學探索的過程,就是搞懂這些關係,讓這些概念不再虛無縹渺的探索之旅。
複雜的計算和推理終於結束了,但是這只是探索之旅的一小步。
熱水和冷水之間的混合,沒準也能給你的生活,帶來一份探索的快樂。
最後提醒一句:天氣要轉涼了,多喝熱水。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d_wmgLlT-c&t=141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9_IiJc2EM
https://youtu.be/Ak9CBB1bTcc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e60032a018
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acs.jced.8b0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