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唐宋為背景的古裝劇中,經常會見到一種比較奇怪的首飾,乍看會覺得生機富麗,知道它的原型後又會有點不可思議,它就是鬧蛾,是唐宋婦人常用的一種頭飾,一般是用金銀編織成飛蛾和蝴蝶的外形,搭配一頂花冠,在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佩戴,配合熱鬧的節日氛圍,特別有氛圍,鬧蛾的「鬧」恰如其分。
在去年大火的唐朝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鬧蛾就經常出現在女子的髮髻之上,一般底座是由金銀製成花冠,在最上方會編織一隻蝴蝶或飛蛾,模擬自然的飛蛾撲花的場景。
這頂隋朝的鬧蛾撲花冠保存得十分完整,由於是黃金製成的,顏色都還保留得很好,最上面是一個金制飛蛾,身上著這珍珠,下方的花叢也用珍珠做蕊,繁麗至極。
為什麼要模擬飛蛾的外觀呢?首先是因為飛蛾、蝴蝶、蜻蜓是民間自然元素,唐宋時期審美偏世俗化,這類的首飾充滿了民間感和自然情趣,不僅是平民百姓喜歡,上層權貴也愛佩戴,比如那頂鬧蛾撲花冠,便是隋朝名臣之女李靜訓的陪葬品。
世上的蟲子可不少,為什麼偏偏選中飛蛾和蝴蝶?因為這類蟲子一般都成雙成對,蝶戀花的場景不光表現自然旨趣,更是表現是男女對另一半的追求,表達青年男女豐富而跳動的內心。
沒錯,男孩子也能戴,古代男子也很重視頭面裝扮,也經常簪花戴冠,戴戴鬧蛾也很平常,這是《錦衣之下》的劇照,故事背景已經是明代了,但戴鬧蛾還是很平常,那時也把鬧蛾叫做「鬧囔囔」。
上圖中的「鬧囔囔」就是比較平民的式樣,不會用純金打造,基本用的是烏金紙和絲綢製成的,所以看上去會有點「單薄」,但熱鬧的感覺依然不減。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有時候真的不免折服於古人的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把最稀鬆平常的東西,做得既能市井,又能富麗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