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中牢築生命之「壩」
——吉林省防禦颱風工作紀實
颱風就是大考,洪水就是命令。
8月以來,颱風「利奇馬」「羅莎」「玲玲」先後來襲,吉林省以汛為令,聞汛而動。一雙雙眼睛緊盯風雲變幻,一條條信息傳遞水情雨情,一個個指令指揮攔洪調度,上下配合,左右聯動,責任層層壓實,衝鋒到第一線,戰鬥在第一線,捨我其誰。
「不死人,少傷人,減損失」,勝利必然,但來之不易。
勝利源自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精準調度和科學指揮,各地各部門全力攻堅,在與颱風和洪水的抗爭中,重現了萬眾一心、不屈不撓的抗洪精神。
勝利源自吉林省高效的應急指揮體系,實時的監測、及時的預報和科學的調度,彰顯出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新體制的優勢。
今年,是吉林省防汛抗旱體制改革的第一年。在此次防禦颱風戰役中,從第一時間響應到及時處置險情,從轉移受災群眾到災後重建,各環節緊密銜接,全省應急管理部門克服了機構改革處於磨合期、轉隸工作人員少等不利因素,有效防禦了颱風帶來的影響,實現了改革的預期目標,顯示出了改革的優越性,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在抗擊颱風的戰役中,吉林省上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公而忘私、捨生忘死的奉獻精神,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人本主義精神,團結一致、共渡難關的協作精神,不怕困難、敢於勝利的大無畏精神,對黨忠實、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的應急「鐵軍」精神。
在颱風的影響下,吉林多地降雨量打破歷史同期最高紀錄;多條河流超保超警,160座水庫超汛限運行;多地受災,部分基礎設施、民房損毀,農田被淹。
一道又一道命令閃電般傳達下去,一條又一條信息迅雷般反饋上來,一支又一支救援隊伍冒雨衝向一線,一輛輛卡車、一臺臺挖掘機、一艘艘衝鋒舟從各方集結,一個又一個決策者沉著果敢、靠前指揮。
這是一次吉林省抗擊颱風的「百團大戰」,是一次對防汛抗旱體制改革成效的大檢閱,更是一次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
從省委、省政府到各市(州),主要領導高位推動,靠前指揮——防汛抗臺工作有了「主心骨」
颱風可怕,卻也不可怕。
吉林省領導高位推動,靠前指揮,密集調度,令防汛抗臺工作有了「主心骨」。
7月3日,頂風冒雨,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來到永吉縣,就防汛工作、項目建設情況進行調研。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到防汛工作的最前沿,堅持生命至上,強化應急演練,狠抓治本措施,緊盯重點部位,層層落實責任,堅決打好防汛抗洪這場硬仗,確保安全度汛。8月11日,巴音朝魯來到省防汛抗旱指揮部(以下簡稱省防指)召開全省防汛抗災工作視頻調度會議,對防汛抗災工作進行再調度、再安排、再部署。9月7日,巴音朝魯在省應急管理廳指揮中心緊急召開全省防禦颱風工作視頻調度會議,全面安排部署全省防臺防汛工作。
8月11日,省委書記巴音朝魯,省委副書記、省長景俊海到省應急管理廳指揮中心指導颱風「利奇馬」防禦準備工作
吉林省委副書記、省長景俊海作出了6次批示,先後2次到省防指召開視頻調度會議,要求各地各部門把防汛工作做紮實、做徹底、做到位。他強調,要堅持人民生命至上,強化責任、完善舉措、嚴守陣地,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排隱患、防風險、保安全,決戰決勝打贏防汛硬仗,為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營造良好環境。
作為省防指總指揮,吉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吳靖平多次作出批示,並召開視頻調度會議,及時調度各地各部門的工作,精準安排部署。吉林省副省長、省防指常務副總指揮李悅也多次作出批示,對防禦颱風工作進行專題部署,指導各地各部門全力以赴開展防汛抗臺、搶險救災工作。
災情一線,省委、省政府領導的身影頻現。
巴音朝魯先後深入遼源市、長春市雙陽區,看望受災群眾;景俊海先後深入四平市、長春市雙陽區搶險一線,現場檢查指導防汛工作;省委副書記高廣濱到松原市前郭縣、長春市雙陽區檢查指導防汛工作;吳靖平先後到長春市、遼源市、四平市等地檢查指導防汛工作,並在防禦颱風「利奇馬」的緊要關頭,到省防指坐鎮指揮,調度部署防禦工作;李悅到遼源市、四平市、松原市對防汛抗洪工作進行檢查指導,在重要節點到省防指帶班調度,指揮作戰。
因為有了「主心骨」,戰事雖緊張,卻有條不紊,為打好打贏防汛防臺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主心骨」,吉林省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履職盡責,堅守一線,用擔當精神為防汛工作高效有序進行和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長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先後12次召開調度會議進行動員部署,16次深入一線檢查指導;延邊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白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不分晝夜調度指揮颱風防禦工作;吉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實時調度全市汛情、災情,強調防汛紀律,落實工作責任;四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在市防汛值班室坐鎮指揮調度……
從省防指到各地各部門,及時啟動應急響應,科學研判——下好防臺防汛的「先手棋」
8月17日,星期六,省防指值班室人頭攢動。省防指、省應急管理廳領導正根據各方反饋的信息,查看各地防洪工程圖,調研前方雨情、汛情和大中水庫蓄水洩洪情況,協調指揮各方救援力量,調撥防汛救災物資。
省應急管理廳組織有關人員分析研判防汛形勢
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以下簡稱省防辦)擔負著協調省防指各成員單位工作、為領導決策提供工作建議的重任,既要負責監測監控顯示屏上的各路信息,又要進行會議準備。此外,簡報和部署文件要即刻完成,緊急上報省委、省政府和國家有關部委,並下發至各市縣。
高強度、高效率,全天候、連軸轉,這是防汛期間值班人員工作的常態。他們吃住在單位,相關負責人十多天沒有回家,家人多次送來換洗衣物。有的工作人員腰部扭傷,卻也輕傷不下火線;有的工作人員連家人住院都顧不上陪護;還有人出差回來顧不上回家看一眼,就直接投入值班工作。
嚴陣以待、分秒必爭的工作狀態體現在全省上下、各地各部門的每個人身上。
省防指充分研判颱風可能對吉林省造成的影響,於8月10日16時30分啟動防汛Ⅳ級應急響應,隨後於8月13日8時,將應急響應提升至Ⅲ級。省水利廳、省氣象局、省通信管理局分別啟動防禦Ⅳ級和Ⅲ級應急響應。全省受颱風影響的各市縣先後根據實際情況,啟動Ⅳ級、Ⅲ級和Ⅱ級應急響應。省防指先後派出28名防汛專家,組成工作組,分赴各地指導防禦工作;成立宣傳報導、監測預報預警、技術指導、防洪調度、搶險救援5個專項工作組,分兵把口,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防禦工作。
同時,省防辦實行24小時全天候應急值守制度,密切跟蹤掌握雨情、水情、工情、災情和搶險救援情況,第一時間做好信息綜合和上傳下達工作。
從健全制度到有效對接,應對颱風形成合力,科學有序——救援力量實戰調動啃下「硬骨頭」
8月13日12時41分。「向四平市增援50人!」隨著一聲令下,吉林省森林消防總隊立即行動。
15時28分,省森林消防總隊前置50人已經安全到達集結地點待命。
到達任務區域後,省森林消防總隊立即與四平市政府,四平市應急、防汛、氣象等部門及四平市消防救援支隊進行任務對接,詳細了解可能出現險情的重點地域,派出勘察小組,就城市內澇積水點、人員容易被困點和人員轉移安置點進行了勘察,組織指戰員對所攜帶的裝備進行了清點檢查。
8月17日,東遼縣泉太鎮部分道路出現潰塌險情,40餘名消防員採取填埋的方式進行救援
省防辦增加了與氣象部門的溝通頻次,凡有暴雨級別的降雨,氣象臺便給省防辦值班室打電話,省防辦隨之將信息通報相關市縣。
8月8日,省應急管理廳啟動《吉林省事故災害應急救援指揮工作方案》,成立省應急救援指揮部,並下設情況綜合組、力量協調組、通訊協調組、宣傳協調組、保障協調組、核災救災組6個工作組,按照省防指的總體部署和安排,成為省防辦的綜合保障機構。
8月17日零時,長春市雙陽區雙陽河堤防出現險情。零時23分,在接到省防指調集增援力量的命令後,省應急管理廳力量協調組立即緊急調集省消防救援總隊60人、森林消防總隊180人、武警50人,趕赴雙陽區平湖街道榆樹園村二社築堤。
災情面前,健全的制度為救災提供了有力保障。吉林省建立了防汛會商研判機制,每天組織氣象、水利等有關部門至少會商1次,為分析研判、防洪調度決策提供技術支撐。此外,還建立了險情災情「零報告」制度,氣象、水利、自然資源、住建、應急等成員單位每天定時向省防指報送險情災情等動態信息,為防汛指揮決策提供了有力依據。
省應急管理廳指揮中心加強了對救援力量編成和行動情況的調度匯總,及時向指揮部報告。按照指揮部的要求,對省軍區、省消防救援總隊、省森林消防總隊、省防汛機動搶險隊、安全生產救援基地,以及部分社會救援組織的救援力量、救援能力、部署情況進行調度,為指揮部準確動用救援力量提供依據。
在防汛防臺的過程中,吉林省首次實現了應急救援指揮體系與單災種指揮體系的有效對接,首次實現了省應急救援指揮體系與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有序銜接,為科學應對颱風奠定了組織基礎。
從預報預警到轉移群眾,健全各項保障制度,以人為本——
確保安全轉移「一個都不能少」
「我以為我這輩子就這麼交待了!」回想起大水漫橋、雨夜逃生的經歷,80歲的王素芹奶奶心有餘悸。
8月16日晚,夜空中雷鳴陣陣,窗外風雨交加,而此時的長春市雙陽區東橋社區老年公寓內一片靜謐,似乎和平常沒有什麼不同。
「大水進院子了,快撤啊!」8月17日2時,一聲驚呼打破了夜的寧靜。慌亂中,王素芹急忙穿好衣服,趔趄著走到門邊。由於上了年紀,再加上過度驚慌,她怎麼也邁不開步,只能倚在門上大口地喘著粗氣。
危急時刻,一雙大手扶住了她。只見一個手腳麻利的小夥子把王素芹背起來向外走,經過公寓門前的吊橋時,水已漫過小夥子的腳面。事後王奶奶了解到,這個小夥子是社區的一名工作人員。
8月13日,梨樹縣消防員轉移被困孕婦
在此次防颱風過程中,省水利廳發出山洪災害預警235次,發送預警簡訊1.96萬條;省水文局平均每天接收、整理、分析約1.5萬條水情信息,提供水情專報及水情分析26期、水文預報280站次;省氣象局及時發布氣象信息37期、預警信息401條,聯合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各類預警11條,全省橙色以上預警信息25條。通過微信、微博、抖音、12379官方網站、中國天氣網吉林網站等媒體平臺面向社會公眾傳播預警75.23萬人次;通過社會媒體傳播預警信息約2900萬人次。省應急管理廳發送預警簡訊7.7萬條,為群眾轉移避險贏得了寶貴時間。
在防汛防臺緊要關頭,省防指負責同志多次與強降雨區域的黨政負責同志通話,要求提前轉移受威脅群眾。有關地方責任人堅守崗位,履職盡責,根據汛情發展,及時作出轉移避險決策,爭時間、搶速度,在洪水到來之前有序轉移群眾5.9萬人,營救被困群眾67人。
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在此次防禦颱風工作中,各市州未出現人員傷亡。
從部隊官兵到地方幹部群眾,緊密配合多方聯動,救援有力——奏響萬眾一心應急救援「大合唱」
8月16日14時,一份來自延邊州應急管理局的報告讓指揮中心的氣氛緊張了起來。
8月16日9時,汪清縣大興溝鎮龍水村有村民被困在河灘上,當地消防救援力量一直在救援,但難度極大。為此,延邊州應急管理局向省防指提出派直升機救援的請求。
緊張,但不慌亂!力量協調組副組長立即集合省軍區、省消防救援總隊、省森林消防總隊派駐廳指揮中心的作訓參謀等同志,迅速制定提交出三個救援方案。經過研判、分析,指揮部確定了最終方案。
8月16日14時12分,省消防救援總隊指揮中心接到省應急管理廳指揮中心警情通報後,總隊主要領導立即主持研究救援方案,參謀長坐鎮省消防救援指揮中心進行遠程指揮,經過近5個小時的奮戰,於18時42分將被困人員成功救出。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大合唱」響徹吉林大地。吉林省防指統一部署、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及時調撥編織袋、鐵線、無紡布、衝鋒舟等12種防汛搶險救援物資,支持11個受災縣市開展抗洪搶險救援工作。各成員單位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各司其職,全力做好相關工作。
省減災委先後3次向延邊州、長春市雙陽區調撥棉帳篷230頂、棉被8300床、棉大衣3300件、救生衣500件,協調省財政廳向重災縣(市、區)先行預撥付省級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1000萬元。省應急管理廳所屬2支省防汛機動搶險隊伍出動專家和搶險人員89人,大型搶險設備7臺(套),及時處理伊通河、東遼河、圖們江、嘎呀河堤防險情5處,完成拋石2700立方米。省水利廳科學開展7座大型水庫調度,充分發揮了骨幹水庫攔洪削峰錯峰作用;組織7550人加強堤防水庫巡查防守,排查各類風險點2130個;先後派出13個工作組,為抗洪搶險提供技術支撐。省消防救援總隊先後出動消防員647人次、舟艇及車輛64輛(艘)次,營救被困群眾63人,疏散遇險群眾864人。省森林消防總隊先後出動280人次、車輛40臺次、水域救援裝備2286件(套),完成4次應急救援任務,累計搶通滑坡道路200餘米,切割搬運倒木32株,轉移災區群眾70餘人,解救遇險村民4人。
吉林省共排查各類風險點4285個,出動救援人員7441人次,出動警力24985人次,轉移人員59054人次,出動查險人員68439人次,出動搶險人員37962人次,出動部隊武警985人次,出動機械設備9563臺次,有力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化解了一個又一個危機。
在每次搶險救援中,各市(州)應急、水利、住建、氣象、農業農村、衛健、糧食和物資儲備等部門,以及武警部隊都密切合作。應急救援力量集結迅速,物資裝備保障及時到位,受災群眾安置安撫工作紮實有效,確保了險情處置及時得當,受災地區社會穩定。
從恢復生產到家園重建,全省各地積極推進,有條不紊——繪出風雨後安居樂業的美麗「彩虹」
眾志成城,風雨同舟,生命受到保護,熱土得以堅守。目前,吉林省正在積極開展災後重建工作。
8月15日,吉林省減災委辦公室下發緊急通知,對災區災情統計和受災群眾生活救助工作進行再部署、再安排。應急、水利、住建、農業、交通和自然資源等部門的19名工作人員組成3個核查組,深入重災區開展核查評估,指導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8月17日,省應急管理廳向災區緊急調撥救災物資
吉林省成立了由省發改委牽頭的水毀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領導小組,各地也全部建立相應的組織體系,成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確保災後重建工作有班子、有機構、有隊伍。
各市州的災後重建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長春市增加了排澇設備,儘早排除被淹村屯的積水,使群眾儘快返家。同時,該市全面開展災情核查,多方籌措資金物資,及時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抓好水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工作,確保群眾安全過冬;開展災後生產自救,努力降低損失、提高收入;加強疫情防控和汛期安全生產,嚴防事故發生。通化市派出專業技術人員趕赴受災縣(市、區)進行災後指導,最大限度地減輕經濟損失。梅河口市組織人員,調動專業設備對低洼、水淹區域實施強制排水,疏通農田排放水渠,清理田間水淹雜物,加強對排澇設施和防洪工程進行疏通與修繕……
颱風退了,肆虐的暴雨停了,留下的是用果敢與生命鑄牢的「鋼鐵長城」。面對變幻莫測的天氣,吉林省上下心中沒有「鬆懈」二字,只有沉甸甸的責任,它鞭策著大家在未來的工作中砥礪前行,續寫決勝抗洪救災的新篇章!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
中國應急管理報 新媒體中心 編輯:龐舒月 張曉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