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早期的運動場是由碳渣和泥土構成的,這種構成材料為以後風起或下雨等惡劣天氣就埋下了隱患,容易造成對運動愛好者或者學生身體上的傷害。


今天,塑膠跑道的優勢我們都已經清楚:
1、 塑膠跑道面層材料主要為聚氨酯(PU)塑膠及三元乙丙(EPDM)橡膠,其優點具有:彈性優良,附著力強、耐磨、耐酸鹼、耐老化,全天候性、環保、阻燃、防塵、無菌、無接縫,清潔、養護簡單,顏色鮮豔、有利於美化環境及提高參與運動的興趣,是國際上公認的最佳全天候室外運動場地坪材料。
2、塑膠跑道具有平整度好、抗壓強度高、硬度彈性適當、物理性能穩定的特性,有利於運動員速度和技術的發揮,有效地提高運動成績,降低摔傷率。
3、塑膠場地由於使用特殊的複合材料製成,在各種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仍能保持色澤豔麗,不易老化變形,因此無須特別維護。
4、塑膠跑道經濟實惠,表面看塑膠運動場費用較高,但由於其經久耐用,加上有優質的服務保障,因此大大降低了人工保養費用,屬"一次投資長期受益「。
5、塑膠跑道滿足人們追求環保的需求,政府強制要求塑膠運動場地的所有用料均需無毒、無害及再生型,有益於保護環境和人類資源。


那麼,塑膠跑道的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1937年,德國化學家初步建立了聚氦酯化學反應。
20世紀40-50年代,德國人在聚氨酯化學反應的基礎上製取了聚氨酯混煉膠和聚氨酯澆注膠,同時還開發了聚氨酯泡沫塑料。
20世紀60年代,在德、美、日等國家,聚氨酯澆注膠、聚氨酯熱塑膠、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鋪裝材料、聚氨酯塗料等相繼形成產業化生產。聚氮酯合成材料向多品種、系列化發展。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聚氨酯的品種和牌號已超過300個,其中RIM系列品種、水性聚氨酯、高彈性聚氨酯泡沫塑料、單組分塗料、聚氨醋粉沫塗料、聚氨醋鋪面材料、聚氨酯防水材料、聚氨酯卷材和地板材、聚氨酯嵌縫材料和地板磚等系列,都以新的面貌爭相出現。
合成聚氨酯的反應是氫轉移的逐步聚合反應,這給室溫硫化聚氨酯鋪面材一定的時間進行鋪面成型工作,保證鋪面材鋪設得密實、平整和達到要求的傾斜度,且美觀大方也有了保證。
1961年美國明尼蘇達採礦製造公司(即3M公司)用聚氨酯材料鋪設了一條200m的賽馬跑道。1963年又鋪了一條用於體育田徑場的運動跑道,由於效果好,於是得到各國的重視。
1965年德國正式生產鋪設塑膠跑道。
1967年在加拿大召開的泛美運動會上開始採用塑膠跑道。
1968年,在墨西哥召開的1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聚氨酯塑膠跑道被正式採用,由於其具有彈性好,強度高,耐磨防滑,色彩鮮豔,具有良好的田徑運動使用性能,從此國際奧委會和各項運動專業委員會都正式把塑膠跑道定為國際體育比賽必備的設施。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各國競相鋪設。日本、義大利、英國、法國、美國、瑞士、瑞典相繼生產和鋪設了聚氨酯塑膠跑道。
我國1979年9月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首次採用聚氨酯塑膠跑道。
到1998年全國塑膠跑道的原料生產廠家已有30多家,原料產量5000噸。2002年全世界產量130萬噸,我國2002年產量不到4萬噸,而消耗約22萬噸,絕大部分靠進口。
2008年我國成功舉辦奧運會後,塑膠跑道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在發展。


我國塑膠跑道高速發展時,採用的標準是2001年12月10日發布的《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溶劑型木器塗料中有害物質限量》以及國家體育總局2003年9月發布的《人工材料體育場地使用要求及檢驗方法第1部分:室外合成面層田徑場地》(徵求意見稿),2012年5月開始實施《合成材料跑道面層》國家標準。但由於前些年國內的大環境和相關監管的缺失,部分商家在塑膠跑道鋪設時偷工減料或者使用劣質原材料,於是2016年出現了「毒跑道」事件,塑膠跑道行業開始進入規範、有序的發展期。2018年11月強制性國家標準《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開始實施(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新國標GB 36246-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