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如今這個時代裡,龍貓對大多數人來說肯定就是家喻戶曉的形象了。從宮崎駿的動漫出現到如今可以說龍貓這個形象深入人心了。今天故事的主角叫做短尾毛絲鼠。實際上,毛絲鼠是我們最常見的伴侶動物之一,它們還有一個大家更耳熟能詳的名字——「龍貓」。
寵物龍貓的野外祖先是長尾毛絲鼠Chinchilla lanigera,是今天主人公短尾毛絲鼠的同屬近親。短尾毛絲鼠沒有變成寵物,它們尾巴短一點、耳朵小一些,身高體重卻都大了不少,分布的海拔也高了不少。為了好記,不妨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就把它叫做「大龍貓」吧。
從分類上看,「大、小龍貓」所在的毛絲鼠科Chinchillidae只是齧齒目動物中的一個小科,全部分布在遙遠的南美。
為了適應乾燥和寒冷,龍貓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會生長著數十根柔軟毛髮來保護自己。洗澡是龍貓每天都要進行的重要活動,這不僅能清潔毛髮油脂,更可以去掉身上的氣味以躲避天敵。
由於安第斯山脈上不是隨處能找到水源,而且水很難滲透到毛根部位,所以龍貓演化出了利用細膩的火山灰沙塵洗澡的習性。當龍貓在沙塵中翻滾時,皮膚上的碎屑、油脂和汙物都會附著在粉塵上,只留下乾燥清潔的皮膚,也不易滋生真菌和蟎蟲。
很多人都不知道,看起來蹤跡遍布全世界、活得慵懶又滋潤的龍貓,在野外卻是隨時處於滅絕的邊緣。
諷刺的是,它們在千萬年間自然演化出的那些最完美的特徵,反而讓它們在過去的幾百年裡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簡單說:1.它們的皮毛太好,成為了重要的狩獵對象;2.它們太適應安第斯山,可惜安第斯山變了。
大、小龍貓的自然分布區都在狹長的安第斯山脈,儘管那裡有大片荒漠,但是龍貓找到了那些火山灰上長出來的荒草、灌叢和巖縫來獲取食物、躲避天敵。
世界需要保護瀕危動物,保護動物多樣性,這正是也在保護人類的家園。
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人Chapman先生嘗試捕捉野生龍貓建立人工種群。他僱了23個人花了3年,才捕捉到區區11隻野生龍貓,可見當時野生龍貓已經瀕臨滅絕。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龍貓和小龍貓先後被報導野外滅絕。直到幾十年後,人們才重新在野外發現了殘存的野生種群。
可惜的是,現在人們記錄到的野生龍貓種群,都生活在孤島一般的小山上,周圍被貧瘠荒漠所包圍。在一項遺傳多樣性的研究中,野外找到的龍貓群體的遺傳多樣性,甚至比僅僅來自11個建群個體的寵物龍貓還要低。
龍貓這麼可愛,為什麼不保護?趕緊建保護區啊!
作為一個投身於野生動物研究和保護工作的人,我深知回答這個問題的艱難。在中國,我們花了無數人力物力和幾十年的光陰,才把野生大熊貓從滅絕深淵拉了回來;而與此同時,華南虎、白鰭豚和一大批說不清楚名字和習性的動物已經消失了。
拯救一個瀕危物種,談何容易。
綿延的安第斯山脈上,大、小龍貓的分布點像大海撈針一樣隱藏在無邊荒漠中。比如在阿根廷,唯一的大龍貓存在證據是從3份胡狼糞便裡發現的,而胡狼在哪裡捕捉到了大龍貓,到底有幾隻大龍貓,人們無從得知;比如在玻利維亞,人們2017年才重新發現了大龍貓的存在,而上一次在玻利維亞發現它們已經是1939年的事情了
然而在如今這個社會中想要找到屬於龍貓真正的祖先,想來是指日可待的。